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叶兴庆: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农业竞争力?

2015-12-26来源:第一财经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在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农民收入增速连续第六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背景下,“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但问题是,在这样的起点上,“十三五”时期是否还可以延续?

19日,第十七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提出质疑,并对中国农业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予以归纳。

在生产方面,农业的主要问题是产能透支。现在达到的产能是以透支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农药、化肥等农资利用效率很低,导致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出现隐患。20亿亩耕地中相当一部分是不适合生产的,比如5000万亩深度和重度重金属污染的耕地,还有6000~7000万亩的陡坡耕地。此外,粮食产能中有一部分是通过侵占湿地形成的,特别是三江平原,这些产能很多都是不可持续的。

在经营方式方面,农业出现副业化、兼业化、老龄化。现在农业劳动力是妇女、儿童、老人,被称为“386199部队”。还有一些人调侃,除此以外还有“250”,说的是一些新兴经营主体,包括企业要跨界搞农业,认为农业很挣钱很有前景,但是他们对农业的风险,对搞农业的艰辛估计不足。

在进口方面,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现在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经明显超过了进口到岸税后的价格。2001年中国加入WTO谈判时,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所争取到的农业支持保护措施里,农产品的平均关税水平只有5%,但是全世界的平均水平是65%。此外,对若干重点产品希望通过关税配额予以保护,但是配额外的高关税最高也只有65%。按照配额内的低关税计算,中国已经出现价格倒挂。像糖、棉花即使按照配额外的高关税计算,中国也没有价格优势,进口价格还是比国内便宜。

在农业补贴方面,政策空间也不大。当时WTO谈判时,对整个农业生产贸易有影响的黄箱补贴上限为农业总产值的8.5%。现在包括棉花、玉米在内的一些特定产品的补贴空间已经没有了。

对于从2004—2015年的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增,叶兴庆表示,这些年,农民政策的基本导向是政策导向,应该说这套体系有其时代背景,也确实有它的正面作用。但是在十三五期间,要对过去政策进行反思,要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十三五期间,中国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创新思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互联网。叶兴庆认为,要用“互联网+”这个新机遇来改善农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有四个切入点。

一是决策支撑。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来克服信息不对称,以此来支撑农业发展改造农业。如孟山都收购大数据公司,目的就要推广品种,为农场主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二是知识扩散。要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经营效益,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6%,要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从拼自然、消耗,需要转向依靠科技进步、效率提高,这就取决于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应用互联网新渠道,能够使农业领域的产品、企业、全国最成熟的技术、最优秀的专家资源在更大范围去分享。

三是质量安全。互联网跟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很大关系,互联网的可视化把生产的全流程让消费者看到,想尽一切办法打消消费者疑虑。“十三五”期间,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在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上,恐怕要更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技术。

四是流程再造。如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包括大田、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在生产过程中间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精准化,能够至少做到减量降耗增效。还有就是对小批量的、特色鲜明的农产品采用新的流通业态,能够显著提高竞争力。

叶兴庆补充,如何落地,最关键的是硬件,特别需要建设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成本。其次是数据要互通,希望部门之间能够打破数据藩篱整合起来,为整个互联网改造农业提供数据支撑。

来源:第一财经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互联网+ 提高 农业 竞争力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