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记者 买天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 “生命线”, 是国家优先支持的战略性、 基础性核心产业。继去年 8 月成立中国农垦种业联盟之后, 日前, 在湖北武汉又签署了组建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框架协议、 中国农垦种业联盟农作物品种联合测试协议和联盟相关成员共建南繁基地备忘录等文件。
“相关组织的成立和系列文件的签署, 标志着种业 ‘国家队’ 的高效进取, 标志着中国农垦种业在向着 ‘联合、 联盟、 联营’ 三联战略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标志着中国农垦种业联盟正朝着 ‘真联盟、 实联盟’ 前进, 标志着中国农垦种业发展在新时期交了一份新的成绩单。” 日前, 在湖北武汉召开的中国农垦种业联盟成员大会上, 农业部农垦局巡视员何子阳说。
作为农业 “国家队”, 农垦在强大民族种业战略上正谋篇布局, 稳扎稳打, 步步为营。
种业是打造农垦国际大粮商的主导产业
农垦将种业作为主打产业发展,其实力究竟怎么样?记者在 “2014 中国农垦种业发展报告” 中一探究竟。
土地是农垦种业的天然优势资源,是农垦种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优势, 截至 2014 年, 农垦种业拥有制种基地近300万亩, 作物推广面积达 1.4亿亩; 从业人员近 6000 人, 其中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 种质资源保存量达 11万份, 农垦种业企业自主研发品种443个。
从11万份种质资源保存量来看, 农垦种业主要以水稻、 小麦、 玉米、 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为主, 其中水稻和小麦种质资源占比近6成, 足见农垦对于这两大粮食作物育种的重视。而为了扩大种子繁育生产基地的覆盖面, 农垦已在江苏、 甘肃、 黑龙江、 新疆、 广东、 安徽等全国18个省区市建有生产基地。
不让种子停留在实验室里, 只有把种子销出去、 种到地里, 才真正体现种业研发的价值和意义。去年, 农垦以品质占领市场, 创新营销方式, 用市场化手段扩大销售区域, 全年生产种子逾 11亿公斤, 销往黑龙江、 江苏、 甘肃、 山东、 河南等 25个省区市。其中,小麦、 水稻、 玉米种子的销量占据前三位。江苏大华、 北大荒垦丰、 安徽皖垦等种业企业, 在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中, 表现抢眼。
拥有核心技术和品种才能掌握主动权
“‘创新求发展, 品种打天下’, 这已成为现代种业发展的新常态, 只有加快种业优良品种选育和科研创新力度, 才能确保农垦种业的竞争力, 掌控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动权。” 中国农垦种业联盟轮值主席、 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显辉说。
组织起来抱团经营是中国农垦种业联盟成立的核心理念。首先他们推动成立农垦种业科技创新中心, 使其成为未来农垦种业研发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促进各联盟成员单位的种质、人才、 科技等育种资源实现有效链接,共同协作研发高产、 优质、 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 并形成有偿共享、 互利共赢的育种合作大格局, 打造农垦种业产品核心竞争力。
其次是组织开展农作物品种联合测试, 以小麦品种为突破口, 目前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本次联盟成员第三是共建南繁基地, 把农垦种业系统需求量大、 集中度低的资源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进行整合。通过南繁战略布局, 旨在增强农垦种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加快农垦种业优良品种的选育速度, 提升农垦种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最后则是组建中垦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公司平台, 以资本为纽带,联接各农垦种业企业开展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全产业链合作。
抱团发展擦亮 “中垦种业” 品牌
目前, 农垦种子已占到我国粮食作物种子商品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在产业规模、 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 但农垦种业同样存在着区域分割、 各自为战、 小散弱等问题, 与国际种业巨头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谋先事则昌, 事先谋则亡。’ 要想真正实现与国际跨国种业巨头同台竞技, 需要有一个认可度高、 针对性广、 操作性强的发展战略规划为指导, 引导大家合理分工、 各展所长, 逐步实现种业资源最优化配置, 把各成员企业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农垦种业的竞争优势。” 刘显辉说, 农垦种业联盟正在起草 《全国农垦种业发展战略规划 (2016-2020)》,预计在今年年底出台, 届时将明确全国农垦种业未来转型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 截至 2014年底, 农垦种业种子年销售量近10亿公斤, 销售总额近 60 亿元, 是我国种子市场的支柱力量。但从整体看, 农垦种业仍存在区域性强、 市场开拓艰难等问题。如何提升农垦种业市场份额, 推动农垦种子走出垦区、 放眼全国、 面向全球, 就成为联盟的新思考。
“品牌是提高销量、 提升价值、 增加利润的重要载体, 品牌承载的是消费者对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 是需要与顾客长期磨合衍生出的产物。因此, 要加快 ‘中垦种业’ 品牌创建, 扩展扩展‘中垦种业’ 品牌影响力。” 刘显辉说,他们将从创建农垦种业电商平台、 农垦作物品种质量追溯平台等方面发力, 抢占种子市场, 提升农垦种业产品质量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