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种业走出国门面临的七大问题

2015-07-28 作者:刘石 来源:农财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能够走出国门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从“东亚病夫”到实现了温饱,到小康,到世界制造业中心,再到“一路一带”的资本输出中心,中国人的自信心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也迅速爆棚。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各行各业的翘楚纷纷开始出国设立分支企业,继产品出口倾销的浪潮之后,在当地开办工厂和并购,逆袭世界各国的市场。但是十几年来下来,从服装加工到玩具制造,从家用电器到工业制造,各路到国外设厂生产和并购当地分销渠道的的先行者们纷纷折戟沉沙、铩羽而归;够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和打出一片天地的除了华为、路桥公司、水利工程、高铁等公司的项目承包工程之外,寥寥无几。

在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的愿望与把控能力之间具有很大的距离,清楚的认识会帮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种业出国建立企业或进行深度合作一般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行业特点不同。

中国出口的产品历来以“物(未必)美”、“价(一定)廉”著称。但是,种子与服装、鞋帽、玩具和电子产品等不同,它不是消费品,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且由于农业时间的原因,一旦发生质量和品种适应性的问题,农民无法重新购买和补种。因此,无论是正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农民在采购种子的时候看重的是“物美”,而不是“价廉”。所以,以往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的利器,在种子行业里基本无法体现出来。

第二,营销理念和思路不同。

无论是出口某个品种的种子,还是在当地生产这个品种的种子,这都是初级的出口产品的做法,并营销没有主导权,因为品牌、渠道等完全掌握在当地人手里。我们出口的产品只是随时可以被取代的“填充物”。只有在当地具有研发机构,能够不断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具有自建或共建的渠道,具有独立的品牌和品牌的溢价能力,这恐怕才是我们真正走出国门的内涵。然而放眼国内的种业,具备这种眼光和能力的企业实在是少之又少。

第三,自然环境差异。

由于目标国家的气候、土壤、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差异,我国的农作物育种除了杂交水稻之外,在国外的市场一般很难有优势,需要有一个适应、驯化和有针对性研发的过程。即便是中国具有传统优势的杂交水稻技术,它在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的表现一般在旱季尚可,在雨季则难以承受当地独特的气候和病害的侵扰,一般不如当地品种。所以,对于我们对于中国品种的优势估计一定要适度,不可过度强调。

第四,社会环境风险。

无论是东南亚、南美还是非洲,当地的政治制度、经济秩序、投资环境和法律条款等都千差万别,如果没有明确和长期的发展战略,没有专业的团队和人才的支持,很难在住在国获得长期和稳定的发展。

第五,农业政策风险。

我国农业走出去的国家都是农业国,对于自身的资源、技术和生产主导权看得很重,不会轻易让第三方国家掌握该国的粮食生产命脉,在这一点上,这些国家与我国的政策出发点十分相似。所以,关于关键技术和资源的出口,知识产权的保护,法律和政策的透明度和稳定性等方面都会遇到不少国内和目标国家的挑战。

第六,人才短缺风险。

走出国门需要有很强的管理团队的支撑。团队的成员不仅要求要能够掌握当地语言或者英语,其在商业上的理解,管理能力上的水平,掌握和融入当地文化环境的能力等,都是极大的考验。

第七,政局稳定性风险。

国外的许多国家实行的的是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随着不同执政党的轮替,政策的动荡和不稳定成为常态。再加上个别国家的政局不稳定,政变也时有发生,这些对于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总之,走出国门看上去很美,但实施起来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这需要国内的企业要有长期和明确的战略,有足够则资金准备,有技术和人才的支持。只有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够增加胜算。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当地 中国 国门 国家 走出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