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互联网+”未来最大的机遇在农村?

2015-07-25 作者: 宦宸 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来源 | 人民论坛网

采访 | 宦宸

人民论坛:相较于城市对互联网依赖性强,互联网在农村的被需求有多大?

汪向东:需求有多大很难说,互联网本身的应用可以激发需求,城市人在前几年不是也一样?这有一个过程,农村同样的。比如,电子商务应用能让他看到价值,就能激发对互联网的需求。我相信农村互联网的应用跟大都市比起来未来的需求更大。

道理在哪?因为在线下满足不了的需要,网上可以满足。你在乡镇、县里线下能买到的东西很有限,县城最大的百货公司、最大的市场提供的东西品种有限,你还要担心那个是不是假的。假冒伪劣在农村最猖獗,对农民的坑害也最大,要是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可能坑得这一季庄稼颗粒无收。

通过电子商务,第一能直接对接这种需求,在北京上淘宝跟在农村上淘宝是一样的,可选择的空间大大拓展;第二直接对接厂商的旗舰店,一下就避免了因为那些中间环节过多造成的假冒伪劣,不光买得到还可以买得对、买得省。当然,农村物流、农村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解决。农民电子商务的意识正在觉醒,看到他的邻居或者等他的孩子从外面打工回来,能直接上网买,让他有个体验,这就会不一样。

现在农村里老人过生日可以在网上订意大利套餐,老外带着厨师帽摊开桌布,现场给他制作。农村人可以买城市人都不常买的健身器跑步机。在网上订两台农用机,一单就可以省几万。这种大面积应用激发需求的过程,已经开始。

人民论坛:互联网+,一定能为农村转型发展带来动力吗?

汪向东:做得好一定可以。五年前谁也不相信沙集模式会成功发展到今天的样子,都说出现这样的事是很偶然的,没有普遍性、规律性,更怀疑它的可复制性,觉得因为它的草根性、自发性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走不长久,就算久,也不会成为主流。

但是今天再看到淘宝村也好,电商村也好,已经出现全面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就用不着再怀疑互联网对农村有没有用,它就在那里,有目共睹。因为这不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你可以看到,可以触摸到,可以听那些老百姓、那些市场主体亲自告诉你网络改变了他们的村庄和他们自己。

2010年还没有淘宝村的说法,2011年、2012年开始有这个概念,那个时候只有沙集的东风村、义乌的青岩刘村、清河的东高庄等,全国没有几家。2013年提高到20几家,2014年212家,2015年上半年光浙江就有247个,今年全国很有可能突破1000个。并且,从东部开始往中西部蔓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不着怀疑“互联网+农村”是不是一个真的命题,他当然是真命题,不是个伪命题。

人民论坛:现在各地方政府都特别重视互联网+农民创业,对此,您怎么看?

汪向东:政府当然应该重视互联网+农民创业,支持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历史机遇创业创新。但也必须汲取以往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行农村电子商务的历史经验教训,不是领导重视这个事这个事就一定能办的好。

这里面是有规律的。比如需求、渠道、平台、服务体系、前面的销售和后面的产业链是什么关系,不是开了网店,摆出东西,就能销售出去。买家和卖家还需要互动,你的东西好,你未必能卖得出去未必能卖出好的价格来。你不会去跟客户沟通交流,他点个鼠标就走了。基于市场的用户体验,不是地方政府重视或者有补贴就能做好。但重视不是坏事,要根据情况。

这个东西是一点一滴的,比如动员网上的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学习去掌握这种规律。沙集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如果你去沙集电商家里坐坐聊聊,会有很明显的体会。他们一天24小时挂在网上,晚上在睡觉的时候,旺旺一响,立马会去看。只要把它真正当成自己的事业,就会动用自己的所有能力去学习和掌握,让它成为老百姓血液中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模式这样的事情要看三年,为什么呢?现在地方政府热衷于打造模式,模式太多,一点都不缺模式。在我看来,可以把这些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一种新的想法,像今年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很多地方看看别人怎么弄的,再想出一个自己的套路,无论是一个规划还是一个方案,这都是一个想法。

第二类,想法+做法。已不仅是想法,开始可能在一些范围内、跨度内去实践这个想法,实践中碰到现实问题就会改变调整原先的想法,让其去更符合现实,这是第二类。

第三类,想法+做法+效果,一个模式,没个三五年显现不出效果。而且,这个效果不应该只是反映在政府的报告上,不是反映在漂亮的数据上,而是反映在老百姓身上,要让老百姓踏踏实实地感受到好处,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当前“互联网+”背景下新出现的模式,绝大多数都是第一种,只是一种规划,一个想法,在打造有限的亮点。在我看来,真正的亮点、好的典型,其实不是“造”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刻意打造亮点、打造模式,很容易华而不实。

人民论坛:现在一提“互联网+农村”,大部分人的理解是电商的形式,即在淘宝、京东开个店,对此,您的理解?

汪向东:开个网店去卖土特产品,这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单单局限于此。比如,我们有一个调研基地,设在福建泉州南安的世纪之村。南安是个县级市,下面有个康美镇,康美镇有个兰田村。当地有个企业名字叫“世纪之村”,他出的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名字也叫“世纪之村”。最早的时候他们的互联网应用是做村务公开,后来才加入电子商务应用。

现在,它的应用平台上是四个板块,除了电子商务,还有电子村务,还有便民服务和电子农务,其中,电子村务中包括了村务公开、基层党务、财务民主、计划生育等。可见,“互联网+”在农村可以做很多很多事,不仅仅是电商。不过,仍应该强调,能帮助农民见到增收节支实效的电商应用,对于“互联网+”在农村扎根至关重要。

人民论坛:更好地引领“互联网+农村”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汪向东:我们应该总结以往农村信息化的经验教训。第一:如前所述,这里面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规律前行。

第二,在农村推进“互联网+”相较城市有特殊的困难,包括农村的经济问题,农村的留守人口素质能力问题,基础设施的落后,农村的技术、文化条件相对落后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互联网+”集中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有限的亮点很容易,对政府来讲是出政绩的套路,但是不可能广覆盖,不可能走的长远,最后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把老百姓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激发出来以后他就会为了自己的发展去创新,这种创新能力才是源源不竭的,这是一个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在“互联网+”电子商务上,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扶上马,送一程”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需要明白,这不是政府想扶就扶,想送就送,农村电子商务归根到底是市场的事,能否在市场机制上正常运行,取决于当地能不能、有没有形成有利于电子商务或者有利于“互联网+”长久发展的基础,能不能形成一个基于市场的服务体系,特别是要看农民自己有没有积极性走到电子商务市场中间去;

第四,要看当政府手撒开以后服务体系能不能跟得上,还可以用“成规模、可持续、见成效”来评价。政府单方面努力,即便再有实力、再有预算,也难大规模地打造亮点。“互联网+农村”必须普惠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要成规模,然后可持续。政府不能一直老扶着,你撒开手,他还能跑,还是自主的在跑,跑得好,而且是老百姓说好,才是检验成功与否的标准。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互联网+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