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5-06-14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分享到: 更多


专栏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政策研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1992年获环境地质学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八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循环经济专家;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循环经济专业委员会专家等。

在世界银行、欧盟、香港中文大学、墨西哥大学等做过主题报告,参加达沃斯资源论坛、WTO气候变化论坛、韩国绿色论坛(总统绿色发展委员会邀请)及博鳌论坛。

出版了《循环经济学》、《低碳经济学》等专著八部。获中国发展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周宏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种发展理念,是由“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过程,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路径,也是发展结果。将“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让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感到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政策引导,需要市场机制,需要真正富裕。

不同的发展阶段,绿水青山的价值不同。山还是那座山,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愿意付出的资金(支付意愿,WTP)不同,态度也不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的是发展与保护兼顾,“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强调的是保护优先,宁愿不开发也不能破坏生态环境;因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很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代表了生态价值的回归,要求尊重自然规律,采用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要素,以体现保护“绿水青山”就是做大“金山银山”、破坏“绿水青山”就是损耗“金山银山”的价值观和政绩观。人们对绿水青山价值的认识,将经历三个阶段。将发展比作登山过程,在登山前的山脚下想到的是“砍柴烧”,会认为绿水青山“不能当饭吃”;登山过程中,由于饿怕了会乱砍滥伐破坏生态环境;翻过山顶,蓦然回首才发现绿水青山的美轮美奂,并采取环境友好的途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问题是时代的口号。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服务;当人类活动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会导致文明的湮灭。复活节岛文明消失是一个经典例子。这座位于南美洲以西约3500公里面积约165平方公里的小岛,曾有过高度发达的文明,而今只剩下一堆遭受不同程度破损的石像,诉说着一个文明因过度开发而消亡的悲剧。恩格斯曾经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有人会问,现在技术这么发达,还造不出一个适宜人生存的空间?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名为“生物圈2号”的计划,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北的沙漠中建了一座微型人工生态系统,最后由于二氧化碳升高等原因科学家走出了实验室,试验失败了。因此,人类必须保护地球这个我们的唯一家园。

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理念先行,需要可行途径,需要机制创新。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造福人类。随着我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变得越来越稀缺,“绿水青山”的价值凸显。当城乡居民吃穿无忧、有剩余时间和资金时,愿意花钱到“绿水青山”的地方去旅游、去养生,从而构成有利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外部因素。外因的变化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对那些“生态环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将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需要创新思路,摒弃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如果不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了,环境难以容纳。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先行先试,尊重自然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以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需要转化途径。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成生态环境保护者的收益,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应当发挥企业家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绿水是资源,青山也是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不能再走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发展道路,而要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内发展,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富民的旅游产业,提升服务水平,形成新的业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并使游人自觉形成“除了照片什么也不要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的好习惯。利用林区负氧离子多、一些地区有河水多等资源特点,积极发展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发展林下经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发有机农业和生态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民生得到不断改善。

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低收入的人群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得到应有的实惠,应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的价格改革,对水、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资产进行确权;改革资源定价机制,以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恢复修复效益。开征资源税,并由从量计征向从价计征转变。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生态权证交易可能是一种好的形式。改变一些地区存在的 “端着绿水青山的金饭碗讨饭吃”问题,就应赋予生态环境一定的价值。具体做法是,以某个年份为起点,将森林蓄积量、二氧化碳吸收量等的变化折算成可交易的生态权证,经第三方监测、认证和市场交易,让保护生态环境者获得收益;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并与财政转移支付挂钩。实施与生态保护绩效挂钩的生态补偿政策,既有利于共同致富,也可以避免财政转移支付中的弄虚作假、养懒汉等弊端;既有利于调动公众积极性,也能收到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可收一举多得之效。

需要制度创新。应发挥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依据国家生态功能区规划制定各地的规划;划定生态红线,确定产权,加大森林禁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尽可能把良好的生态系统保护起来。对生态环境这种公共产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引导居民退出那些按联合国指标评估不宜居住、生态脆弱的地区,以利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以利公共财政的可持续性。将生态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单,培育有机食品和生态产品市场,激励各地留下一泓清水、保住一座座青山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消费税中,将导致环境污染的消费品列入征收范围,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实行高税率。设立绿色税收制度,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工作,开征污染税、垃圾税,为污染治理募集资金;激励第三方开展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活动。通过治水、矿山复垦、治理大气污染等行动,还“天蓝、地绿、水清”的本来美景。逐步开征并不断完善二氧化碳排放税,先行试点,试点内容包括税基的选择、税率的确定以及收入的使用等,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需要转变观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那种“生态环境好不能当饭吃”的传统观念,使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的稀缺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完善发展成果的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做法,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干部评价考评体系,发挥政绩考核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作用,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能力。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切实改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要将生态文明理念体现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中,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有了理念引导,有了转化途径,有了生态自觉,有了居民富裕,才能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绿水青山 金山银山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