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科技动态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科研经费的再思考

2015-03-22来源:科学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黄世仁对杨白劳这么说。

且不说万恶的大地主如何为富不仁,我从祖辈的故事里知道,过去的小地主家也确实没什么余粮。我母亲说“过大年,地主家吃饺子过了破五”,是被人羡慕的,一般人家只有除夕一顿饺子,区别仅此而已。在靠天吃饭的古代农业社会,家庭普遍缺乏安全感,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现在的科研领域也存在“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感慨。为什么科研人员都在不停地申请经费?其根本目的就是攒点余粮,在青黄不接或年份不好的时候能抗一阵子,其心也可怜。所以在竞争性经费面前,展现的只有丛林法则,没有丝毫温情与礼让。

在一个普通的研究所,假如一个小课题组有一个研究员、一个副研、三个中级、十个左右研究生,在不买大的仪器设备情况下,在人员费用和物价不断上涨逼迫下,一年的开张费用一百万。这不是个小数目,中国有多少科研人员能保证每年稳定得到这么多经费支持?残酷的现实是,课题组一旦赤字,就意味着很可能解散,人员自找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所员工美其名曰为“国家事业编制”,实际上是没有保障的企业员工。这种压力是巨大的,因此课题组必需使出吃奶的劲儿争取经费,多多益善,不怕活干不过来,就怕钱拿不回来。这样,大量经费实际上沉淀在研究所的账户里,不能发挥作用,造成极大浪费,就是便宜了银行。

不仅如此,科研经费沉淀意味着获得的经费超出了实际需求,当然任务量也超出了科研人员的能力范围,人员就会心浮气躁,静不下来,钻不进去,结果造成大部分项目都完成得不好,怎么可能有好的成果?

说穿了,大部分科研机构的基本组织形式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科研人员类似靠天吃饭的农民,缺乏稳定支持,就会缺乏安全感,攒余粮就成了唯一选择。这个稳定支持不仅是稳定的经费支持,更主要的是稳定的人员费用。我们可以帮国家算算帐,如果稳定支持人员费用,国家给一个研究员每年支付工资15-20万元,如果让他自己挣钱自己发,他会给自己发尽量多的钱,肯定会远远超过这个数目,总之这些钱基本都是国家掏的,那么从财政的角度看,很显然不划算,多花了钱,科技投入效果却不好。

研究所在攒余粮,课题组在攒余粮,个人也在攒余粮。攒余粮的结果,一方面大量科技经费沉淀在科研单位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科研单位不停地哭穷要钱。最近两会上有不少院士委员都表示国家的经费投入不足,但请这些委员们看看自己攒了多少余粮?正因为有些单位、有些团队攒的余粮太多,才造成别人没饭吃。为了攒更多的余粮,在国家层面占尽便宜的大牛们一粒“粮食”都不愿留给别人,恰如黄世仁总嫌地少一样,真实的“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改变科技投入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增加稳定的人员支持,不仅可以减少实际的人员费用,还可以稳定人心,让科研人员安心做事,没有后顾之忧。有了人员费用的稳定支持,那么所有科研项目的经费数目都可以降低,因为实际上几乎所有项目的预算都超出实际需求,其差额部分就是被攒下的“余粮”,这部分钱应该很多,看看两会上每年科技预算支出情况即知。一旦砍掉了经费“余粮”,让经费必需全部用于研究任务,国家的科技投入会更高效,就能投入更多的研究方向,惠及更广大饥渴的科研人员,有助于减少科研领域的两极分化现象。当然,增加稳定的人员支持并非恢复吃大锅饭的旧政策。考虑到中国国情,可以通过增加科研人员的科技服务来适当发放绩效收入,使科研人员的收入有些灵活性,也能保证他们的积极性。

什么时候科研人员不需要攒余粮了,科技体制改革才会真正发生作用,真正的创新才会涌现,现在的创新多数是为了攒余粮的应景之作。

至于如何避免稳定支持下科研人员混日子,请待我以后再讲“我们都是博士后”。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科研经费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