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

十问雾霾天 带你走出认识误区 ——专访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

2015-03-04 作者:蒋娅娅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冬天似乎是个“霾”时节,生活在上海的每一个人,这段时间都深有感触。

就在上周,上海还刚刚经历了一个严重雾霾天,PM2.5每小时浓度突破350每立方米微克,空气质量指数(AQI)高达407,空气污染达到六级,已是当前最高的污染级别。

一边是人们的忧心忡忡,一边却又是各种流言的肆虐,加剧着人们的困惑和焦虑。诸如雾霾会导致不孕不育,吃猪血和木耳可以抗雾霾,下雨天可以驱逐雾霾,等等。真的是这样吗?求解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

问题一:为何雾霾肆虐总在冬日?

记者(以下简称“记”):秋冬时节的雾霾频发,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过的。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阚海东(以下简称“阚”):要说污染物的排放,一年四季应该是没有太大区别。但雾霾之所以在冬季频发,最重要原因是冬天不利的扩散条件。以上海为例,夏天东南风从海上来,比较干净,而冬天则以西北风为主,加上气温低不利于扩散,容易在上空形成“盖子”一般的逆温层,将“霾”锁在空气里散不掉。

问题二:只要下雨就不会有雾霾?

记:一旦遭遇雾霾,人们总希望来一场冬雨。下雨驱散雾霾真的有效吗?

阚:当然有效。下雨会带来湿沉降,会让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如PM2.5等落到地面上。只是有一点,人们希望下雨完全驱散雾霾,还真的需要一场大雨,最好还伴有大风,小雨真的不太管用。其实,雨天的频繁程度,也是造成春夏雾霾少,秋冬雾霾多的原因之一。

问题三:为何以前雾多而霾少?

记:在很多80后甚至90后记忆中,儿时也曾时常遭遇大雾天,但却很少有雾霾,是不是那时候的空气质量更好一些?

阚:从上世纪90年代到如今,伴随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空气污染确是日趋加重。但上世纪90年代也并非只有雾没有霾。只是我们对空气污染的检测指标不一致,2000年以前的空气监测,监测的是总悬浮颗粒物(TSP),2000年以后开始监测PM10,2013年全国才开始普遍监测PM2.5。而PM2.5的监测指标,也就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霾”指标。有机构做过一个研究,将1990年的TSP监测值换算成PM2.5,与当下进行比较,那么2014年的空气污染指数,较1990年时上升不到40%。

问题四:雾霾会导致“不孕不育”?

记:经历这一段时间的雾霾困扰,一条“雾霾会导致不孕不育”的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老百姓的疑惑。真的会这样吗?

阚:就目前我们掌握的研究成果和证据,PM2.5会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但没有证据支持“雾霾导致不孕不育”一说。我们启动一项科学研究,首先也需有一定的证据基础,就目前的证据来看,也并没有必要启动雾霾对不孕不育影响的研究。

问题五:雾霾致癌风险有多大?

记:雾霾致癌一说,可信度高吗?雾霾带来的健康风险究竟有多大?

阚:关于雾霾带来的健康风险评价,在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曾给出一个答案:当前对居民健康风险最大的影响因素有四个——高血压、不良饮食习惯、吸烟以及PM2.5大气污染。尽管雾霾因素排在第四位,但对健康的危害度依然很高。以2013年数据为例,我国全年死亡人数约970万人,其中大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120多万,规模之大还是令人震惊的。

再说雾霾致癌,国际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结论已经证实这一点,没有太多的争议。雾霾对健康的影响,短期会使得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高暴露,长期还会致使肺癌,以及心脏衰竭等严重病症,危及死亡。尽管我们目前没有具体的统计,但近年来伴随雾霾的持续高发,肺癌的发病率也是呈上升趋势的。

问题六:哪些人群对雾霾更敏感?

记:都说老年人和小孩子更容易受到雾霾的健康威胁,这一说法对吗?

阚: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感受雾霾,其敏感度都是不一样的。但有高血压、心律不齐、哮喘、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的人,对空气污染更为敏感。老年人易受雾霾威胁,正是因为在我国老年人中,这些基础性疾病的患病比率相对其他人群要高,比如糖尿病,目前中老年人群中糖耐量异常的人占比达到10%以上。相比之下,小孩子之所以受到更大威胁,原因并不是基础性疾病,而是以单位体重来衡量的污染物吸入量较成人更高。与此同时,小孩子身高较低,也使其更容易受汽车尾气排放的影响。

问题七:口罩和净化器真的能防霾?

记:如今,出门戴口罩、回家开空气净化器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但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对防霾一定有效吗?

阚:对于阻挡空气中的颗粒物侵入,口罩是有一定的效用的。但是否一定能阻挡PM2.5甚至更小的微尘,或是能阻挡几成,要看各类口罩的功效。但有一点必须告知公众,戴口罩防霾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至少对那些患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病人,因为本来呼吸道阻力已经有所增加,戴口罩可能带来一定的健康风险。

关于空气净化器的效用,我们刚刚做过一个临床随机双盲实验,选择了20平方米左右的大学宿舍,关好门窗,开启净化器一段时间后,监测到的室内PM2.5浓度确实比室外低。而且实验结果也显示,在这样的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呼吸道炎症水平(即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下降。不过,空气净化器防霾功效究竟几何,还是要看机器的功率,滤网的质量,以及室内面积等等,才能作出合理判断。

问题八:白天雾霾一定甚于晚间?

记:很多人认为,白天雾霾会较晚上更严重一些,至少从交通的拥堵程度来看白天甚于晚间。也因为此,很多人选择晚间户外锻炼,这样的选择对吗?

阚:一天之内的空气污染会有波动规律,但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白天雾霾程度甚于晚间。很多时候,晚上反而更容易形成逆温层,不易于空气流通,污染物的扩散。不要以为晚上眼睛看不见雾霾,就轻易做出判断,建议大家根据权威部门给出的实时监测数据来判断更科学一些。

我也看到很多中老年人习惯于晚间锻炼,跳跳广场舞之类,但建议大家实时看监测和预报,务必要挑一个干净的时间去锻炼。从锻炼身体角度,提高身体机能,是可以更好地防霾,但一旦锻炼时间没有挑好,让自己暴露于室外污染中,反而会使得健康风险大于收益,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问题九:吃木耳和猪血不可防霾?

记: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篇文章《2014年十大生活谣言》中,将“雾霾天吃木耳和猪血可清肺”列为一大谣言。吃木耳和猪血不可防霾,真是如此吗?

阚:从中医理论上来看,木耳也好,猪血也好,或许有一定清肺功能,从饮食改善人体机能的角度看,或许有一定好处。但就其防霾一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依据。

国外有研究认为,补充抗氧化营养品可缓解大气污染的居民健康危害,比如美国环保署开展的一些人体研究提示,含有omega-3脂肪酸的鱼油,可能减少颗粒物和臭氧导致的心肺健康危害。只是,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在国外低浓度污染条件下取得的,在我国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开展干预研究以证实。

问题十:PM2.5是危及健康罪魁祸首?

记:PM2.5是空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威胁最大的因素吗?

阚:PM2.5是目前我们能够实时监测的颗粒物粒径,并不意味着空气污染中,它就是威胁最大的因素。我们做过一个课题研究,其实在空气污染中,比PM2.5粒径更小的微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因为颗粒物的粒径越小,其对应的数量浓度和总表面积越大,越有可能吸附更多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

目前,对于更小微粒的危害性研究,尚处于科研阶段。课题组针对某一个城市,测量了0.25到10微米(即PM0.25-PM10)范围内23组不同粒径的颗粒物数量浓度,并分析和比较了它们与居民健康风险的关系后,得出相应结论:对于粒径小于0.5的污染物,其浓度的波动与居民健康的关系密切,当其浓度升高,死亡、发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风险随之上升。而粒径大于0.5的污染物,其浓度与人的健康的关系则并不是那么明显。也就是说,PM0.5较PM2.5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一定是更大的。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各国对空气污染的监测,PM2.5是最普遍的检测指标。随着各方面研究的推进,未来我们能不能实现对这些更细小微粒的监测,拭目以待吧。

延伸阅读

建议推出“雾霾天气健康指数”

正值雾霾频繁出现的冬季,PM2.5屡屡超标,阚海东建议相关部门可适时推出“雾霾天气(或PM2.5)健康指数”,以直观地告诉公众当前的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危害程度,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造成的威胁。

站在公共卫生的角度,如何应对雾霾和PM2.5带来的健康危害?阚海东觉得最根本的措施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的 PM2.5污染水平,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综合治理。但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着眼于现实,阚海东认为推出“雾霾天气健康指数”会更加有效。当前,空气污染指数(API)或空气质量指数(AQI)常用来定量反应每日的空气质量状况,但这类指标数侧重于反应环境空气的质量,其数值取决于超标最严重的污染物,而没有充分考虑到空气中多个污染物的健康危害。

近期,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已经相继开发出了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以综合反映多个污染物的健康危害,而且加拿大和香港等地已经开始推行。另有研究发现,通过污染与死亡的流行病学定量关系建立的AQHI,能较好预测多种发病结局,其与居民健康数据的关联强度远大于现行的API或AQI。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