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

日本漫长的雾霾治理史

2015-03-04 作者:小春 来源:小春微信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从2013年开始,随着“雾霾”、“PM2.5”等词的走红,雾霾治理已经成为热点话题。在中国城市遭雾霾袭击时,邻国日本却长期保持着较低的PM2.5水平。回顾历史,工业化前期的日本,也曾饱受空气污染之苦。为了治理雾霾,日本前后花费了近40年时间,由“雾霾之国”到“清新之国”,日本走出了一条全民治理之路,其中也许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0世纪初,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钢铁业和采矿业为甚。工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阪曾被称为“烟都”,深受空气污染影响。据大阪市立卫生试验所调查,1912年至1913年,大阪每年降落的煤尘量为每平方公里452吨,1924年至1925年上升至493吨。大阪市民即使在炎热夏天都不能开窗。但这仅仅是战前日本城市大气污染的一个缩影。战败后,日本的采矿业陷入停顿,空气污染一度缓解,但战后经济复兴让一切死灰复燃。1952年至1953年,冬季的东京会因取暖排放黑烟而“白昼难见太阳”。

日本高增长期的大气污染并非只限于原有工业地带,日本在战后大力推动以京滨、中京、阪神、北九州等四大既定工业带为核心、以“太平洋条形地带构想”为基础的“新产业城市”规划。在这一过程中,由石化产业造成的“联合企业公害”开始出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四日市公害”。

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1964年,四日市连续3天浓雾不散,严重的哮喘病患者开始死亡。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到1970年,四日哮喘病患者达到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实际患者超过2000人。1972年全市共确认哮喘病患者达817人。许多民众后来组团控诉政府和企业,最终成为了推动日本政府就防治大气污染立法的重要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污染最严重的60年代,日本社会对公害的关注空前增强。先是开始调集专家分析大气污染的原因,得出结论主要是由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工厂和汽车排放的废气。找到根本原因后,政府开始分阶段进行治理。前20年主要聚焦在对工厂的治理上,后20年致力于汽车污染治理。

在针对工厂的治理上,主要是针对工厂烟囱排放出来的气体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日本政府根据工厂烟囱高度、工厂所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等,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此时,如果搞一刀切,全面限制工厂气体排放,可能会影响日本城市化进程,所以日本政府将初始化目标定为:让区域内大气污染状况受到抑制,不再继续扩大。也就是让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好”。总之,全力让企业死守排放标准,逐步实现大气污染彻底治理。1962年日本颁布《煤烟限制法》、1967年制定《公害对策基本法》、1968年出台《大气污染防止法》。将各种工厂排放气体标准上升到法律层面,保证处罚有法可依。各地方政府、居民等纷纷缔结公害防止协定,居民可以进入工厂监督污染物质的排放情况。遗憾的是,这些环保法案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最初遭遇到多重阻力和抵制,在高增长的1960年代后半期,日本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未能依法达标。

同时,日本政府请专家替工厂想办法减排:政府出钱让科研机构研发可以装在工厂烟囱上、能去除有害气体的装置,并研发可代替工厂原料中硫磺成分的物质等。这些新设备和新原料,政府均让工厂以按揭的方式购买,并用于日常运转中。这种做法当时在大阪率先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在日本全国推广开来。

1960年代中后期开始,要求损害赔偿和禁止排污的一系列“公害诉讼”正式拉开帷幕。随着“公害诉讼”纷纷胜利,民间环保舆论日益高涨,全国的“反公害”市民运动席卷全国。自下而上的动力几乎成为日本治理污染出现转折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数十年来,日本民间的环保运动从未停止。此外,通过这些公害诉讼,日本建立起了一套独具特色的救济、补偿制度。比如《救济公害健康受害者特别措施法》和《公害健康损害补偿等相关法律》等。

70年代,日本确立了一些极重要的法律原则,如“预测污染物对居民健康的危害是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履行的义务,忽视这些义务等同于过失”、“只要污染危害超限的既成事实成立,即使无过失,也应承担赔偿责任”等。80年代,日本开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对环境极为重视。

工厂造成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日本政府在后20年着手治理汽车尾气。由于经济发展,私家车成为主流,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交通拥堵、汽车尾气排放量陡增。2000年,日本修订的《关于确保都民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条例》明确规定了出现严重空气污染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向居民通报有可能发生的严重污染,呼吁减少驾车出行等。

对于民众,政府不能像对待工厂那样“限制排量”,也不能强制人们不开车。2003年,东京推出一项新立法,要求汽车加装过滤器,并禁止柴油发动机汽车驶入东京。当时的日产汽车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尾气过滤技术。严格限制柴油车的废气排放,成为石原任内的公认“亮点”。这种汽车燃油经济性能较高,可以降低油耗,因此在当时被称作“生态出租车”。环保二字在日本深入民心,各种条例的出台更影响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排气量660cc以下的汽车因其环保、小巧而深受欢迎,成为日本汽车市场的主流。即使到今天,日本汽车厂商还在不断致力于清洁能源汽车的开发。电动车、油混动力车等在日本不断推陈出新。此外,日本政府还大力修建四通八达的铁道交通网,开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少,坐电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车的使用也大幅降低。

城市绿化是日本治污的重要手段,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东京的绿化很少种草,而是种树,不但要绿化面积,还追求绿化体积。

通过数十年的努力,日本在这场夺回蓝天的“保卫战”中打了一场胜仗。如今大家去日本旅行,蓝天、白云、青草、碧湖已经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代名词。中国的治理雾霾之路还非常漫长,也许我们能从日本的经历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日元汇率

       1人民币=19.1550日元

       1日元=0.05221人民币

       交易时以银行柜台成交价为准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日本 大气污染 公害 日本政府 工厂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