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陕西系统培养新型农民:种地成职业 农民有职称

2015-01-04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陕西省系统培养新型农民

  种地成职业 农民有职称

  本报记者 姜 峰文并摄

  

图为温来宏向记者介绍新建的智能温室西瓜大棚。

  冬日里的秦岭,群峰巍巍,如屏伫立。

  距离终南山脉仅有2里地路程,西安市户县蒋村镇同兴村内,一座投资600万元、占地30亩的智能温室大棚刚刚落成。

  “来年就要在这里给西瓜育苗了”,42岁的温来宏从自己的黑色越野车上下来,一边向记者介绍大棚设施,一边和生意伙伴发着微信。

  作为土生土长的同兴村人,温来宏的形象早已摆脱了人们对于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由他任总经理的西安同惠农产品商贸有限公司,其关注领域也远远超出“田里刨食、自给自足”的范畴。

  从2011年以来,陕西省农业厅经过调研、试点,先后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工作方案》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3个规范性文件。截至目前陕西省已认定了84名高级职业农民、市级认定了中级职业农民55名,区县认定了初级职业农民3696人。温来宏正是这3835名职业农民中的一员。

  “啥叫职业农民,咱理解就相当于职业经理人,要用专业水平让产业和项目发挥最大效益”,智能温室大棚外,站立在他祖辈世代耕耘的土地上,温来宏对记者说。

  “农民”,一场由“身份”到“职业”的变革正在潜移默化地发生。

  “瓜大姐”的艰难转型

  回乡创业,农民重新学种地

  职业农民,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

  作为农业部确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省份,2011年以来,陕西省按照调研试点先行、做好制度设计、实行精细管理、规范稳步发展的原则,逐步推进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探索破解新时期“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两大问题的新路径,其初步成果就是全省各级经培育实训、考核评价而认定的3835名职业农民。

  对于“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西安市长安区大兆村村民、中级职业农民宁蒋娟颇有发言权。

  生于1970年的她,初中毕业后“一门心思想着‘逃离’农村”,“跑到城里开起小饭馆,一干就是20多年,比‘窝’在田里种地赚得多去了。”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产业比较效益不高,像宁蒋娟一样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农村、另辟天地。

  2008年,偶然间听了一堂土地流转惠民政策的讲座,“赚到第一桶金”的宁蒋娟满腔热情回乡创业,“投资30万,流转来50亩地种植大棚西瓜,几乎是我开饭馆的全部积蓄”,结果不懂得种植技术,宁蒋娟种出来的西瓜不仅个头小、一部分还坏在大棚里,“第二年就赔了接近20万,当时真是欲哭无泪。”“种西瓜就像开饭馆,‘术业有专攻’”,宁蒋娟很快醒悟到,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咱出身农民,也要学种地。”

  在西安市长安区农广校、农技中心的帮助下,宁蒋娟提升了设施水平,引进了新品种和技术,“我们对她进行了种植技术、病虫害预防、合作社管理、农业法规等培训”,农广校校长张文学告诉记者,他们还帮助宁蒋娟注册了“瓜大姐”品牌。目前,宁蒋娟已流转了110亩土地用来种植果蔬,所在合作社也由最初的6户发展到38户,2013年销售收入达到160多万元。

  2014年4月,宁蒋娟参加了区农广校组织的职业农民培训。培训后被推荐到西安市,经笔试面试成为陕西省中级职业农民,“培训的过程就是一次技能再提高、视野再拓展的过程,十分急需,也十分享受。”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自己的 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 要以 颇有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