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辽宁扶贫“三变”求精准

2014-12-10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瞄准贫困人口创新扶贫模式,大力推行“互助式扶贫”,派驻扶贫工作队进村入户,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大扶贫”——

  辽宁扶贫“三变”求精准

  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来到辽宁省彰武县五峰镇火石岭子村的村部大院,公告栏上还张贴着526名贫困人口的公示表。今年7月19日,火石岭子村组织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对本村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重新审议确定,并在村里公示,对贫困人口进行建档立卡。

  建档立卡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基础和依据,是今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号工程。辽宁省将以建档立卡的214万贫困人口为重点,加大对贫困户的支持力度,确保扶持项目取得成效。

  辽宁省省长李希指出,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创新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扎实抓好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推动贫困地区与全省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辽宁省副省长赵化明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认真分析扶贫对象致贫原因,逐户制定扶贫措施,定人、定责予以扶持,实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

  “互助式扶贫”滚动使用的资金,有效弥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缺失,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困难,加快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步伐,增强了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从扶贫资金无偿使用到开展“互助式扶贫”

  11月26日,记者来到清原县湾甸子镇德胜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村民刘强在这里利用一小块空地建了一栋养鸡棚。他家本来经济条件还可以,但这几年由于父母生病,特别是老父亲一年药费就要花掉两三万元,因病致贫。他去年养鸡赚了4万多元,都用来还账了。

  今年春天时由于缺乏资金没钱购买苞米,几千只鸡眼看就要断顿,这可把他急坏了。这时他想到了湾甸子镇互助金合作社,“我用家里的林权证做抵押,不到三天就从互助社借来了1万元钱,我马上买来1万斤苞米,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刘强告诉记者。棚里有5500只鸡,已是今年的第四茬了,行情好的话一茬就能挣3万多元。

  湾甸子镇互助金合作社是清原县对扶贫资金管理的创新改革的产物。过去扶贫资金直接到户,有时买牛、羊分给贫困户,生产资金很容易变成生活资金被花掉。互助式扶贫则以乡镇为单位,连村组建扶贫互助合作社,民主管理财政投入的扶贫资金和村民按一定比例自愿交纳的自有资金组成扶贫互助金,以小额有偿贷款形式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在湾甸子镇扶贫办公室记者看到一张互助金使用情况表:2014年德胜村有财政资金60万元,村民互助金2.2万元,贫困建档立卡户124户,其中入社85户,借款的78户。这说明有78户贫困户得到了互助金的扶持。

  抚顺市扶贫办主任高世海向记者介绍说:“全市有扶贫任务的35个乡镇都建立了扶贫互助社,吸纳社员2.4万户。互助资金促进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多元,互助社正逐步成为贫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银行’。互助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条造血式扶贫途径。”

  丹东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扶贫互助社”模式,有效解决了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争取来的有限扶贫资金由原来“撒芝麻”变为集中利用,由一次性投入为滚动发展,由一人管钱为大家理财,资金利用率、有效率实现最大化。

  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对扶贫资金滚动使用进行了有益尝试,开展了“互助式扶贫”试点工作。882个互助资金试点村,共吸纳入社农户9万户,其中贫困户7.1万户。不难看出,借款多为贫困农户,平均每户贫困农户借款在7000元左右,在发展项目上,发挥的作用比到户扶贫的1000多元要大得多。

  辽宁省扶贫办主任李军说,“互助式扶贫”模式经过实践检验,值得推广实施。没有实行“互助式扶贫”的市县,要抓紧制定实施计划,按计划有序推进。从明年开始,争取用2~3年时间,把到户扶贫资金转到“互助式扶贫”上来。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清原 互助金 万户 办主任 在这里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