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活动快讯培训

勇挑谷物基本自给的重担

2014-03-21 作者:李飞 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增产潜力最大,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3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比上年增产247亿斤,其中玉米增产占98%,可谓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同时,作为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玉米的需求量增长快,比较效益高,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生产条件差异较大,如何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事关玉米持续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日前,农业部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中,针对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玉米产区,推出了22个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与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编制的专家学者和农技人员,请他们对农民朋友关心的几个问题答疑解惑。

    Q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玉米生产?

    专家:过去十年,我国粮食共增产3424亿斤,玉米贡献了57.7%。

    “全国粮食‘十连增’期间,玉米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由26.9%上升到36.2%,已跃居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告诉记者。过去十年,我国粮食共增产了3424.8亿斤,其中玉米增产贡献占了59.5%,可以说是粮食增产的主力军。

    从未来发展看,玉米将是我国需求增长最快、增产潜力最大的粮食品种。“玉米素有‘饲料大王’的称号,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这两部分消费占玉米总消费的90%以上,随着畜牧业和玉米深加工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将大幅增加。”山东农业大学教授董树亭说。

    由于比较效益较高,玉米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在我国北方,玉米生产的比较效益是小麦生产的1.5~2倍,而且单产稳中有升,市场价格稳定。”甘肃农业大学教授王汉宁介绍。

    Q2技术模式着力解决哪些问题?

    专家:提供农民“技术套餐”,解决合理耕作、规模种植及全程机械化等问题。

    据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推广研究员宋宝辉介绍,目前我国玉米生产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土地分散经营,阻碍了玉米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影响了技术应用和产量潜力的发挥;受种子质量、播种质量及旱涝等因素影响,导致出苗不齐,群体结构不合理;此外,一些环节机械化程度不高,农机农艺不配套问题也较为突出。

    “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力推‘技术套餐’,包括因地制宜品种选择、高质量机械化精密播种、病虫草害简化高效防治、机械化收获等技术,切实解决玉米全程机械化等生产难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说。

    好的技术模式,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实际操作性。“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简单、易掌握,解决了过去很多方法太复杂、农民学不会的难题。”四川农科院研究员刘永红告诉记者。

    Q3技术模式多,生产实践中如何选择?

    专家:以生产目标为主线,因地制宜选择相应技术模式,结合生产实际做适当调整。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谷物,各地生态资源和生产条件存在较大差异,技术模式在制定时就充分考虑了这一点,既有适合某一生态区的单一技术模式,也有适合不同生态区的综合、集成配套技术模式。应用时要有针对性,着眼于解决影响当地玉米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选用相应的技术模式。

    为了让农民朋友更好地选用技术模式,黑龙江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曹靖生和安徽农业大学教授程备久一起支了几招:一是要以生产目标为主线选择相应的技术模式。二是模式突出了区域性,选择时要因地制宜。三是应该结合生产实际做适当调整。比如东北玉米区,应在东北早熟区模式中,根据农机作业能力和预期投入水平选择相应技术模式;西北干旱地区,可选择以“全膜双垄沟播”为基础,“一增四改”为核心的旱作玉米栽培技术模式;垦区、大型农场可选择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Q4如何提高玉米标准化生产水平?

    专家:种植区域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是标准化生产的支撑点。

    我国玉米分布区域广,生态条件复杂,种植模式多种多样,推进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专家认为,玉米种植区域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是标准化生产的支撑点。

    “区域化就是把玉米种植在适宜的区域,集约化指的是技术的集成和种植规模的扩大,要实现这一点,就要靠机械化种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薛吉全解释说。

    “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更重要的是把标准化生产技术送到农民手里。”专家指出,在完善技术标准的同时,通过培训、示范等措施,提高标准化技术的到位率和普及率,引导农民合理选用适宜的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才能推进标准化生产落到实处。

    “规模太小,再好的标准也推广不开。要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同时还应该给农民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实现统一品种、统一耕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宋宝辉说。

    Q5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突破口在哪儿?

    专家:收获作业依然是个“瓶颈”,关键是要突破机收这个难题。

    “我国玉米生产还以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为主,种植规模普遍偏小,机械化高效作业难有用武之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东兴给记者条分缕析。他认为,除了规模化问题之外,种植方式的不配套、品种特性差异性大、播种质量不高等也是制约玉米全程机械化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国玉米机播率已达到80%以上,部分地区实现了全部机播,但是机收率却不足50%,收获作业依然是个‘瓶颈’。”赵久然认为,推进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是要突破机收这个难题。各地玉米栽培方式多种多样,种植行距也存在较大差异,不规范的种植方式给机械化收获作业带来很大麻烦,破解机收难题,还需要种植方式的配套。

    品种特性差异大也是影响机械化收获的一大难题。张东兴说:“当前,我国推广的玉米品种较多,但真正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不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育期偏长,籽粒含水量高,机械收获时剥叶难度大,籽粒破碎率高,不能直接脱粒,影响机械化收获。”

    东北玉米产区

    东北北部玉米区
    模式1:东北北部玉米等行密植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22亩
    关键技术路线:早熟耐密品种+等行密植+适时追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适时机械收获+深松整地
    模式2:东北北部玉米大垄双行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7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05亩
    关键技术路线:早熟耐密品种+大垄双行+追施氮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适时机械收获+深松整地
    东北西部灌溉玉米区
    模式1:东北西部灌区玉米深松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7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00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适熟品种+深松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合理保灌+综合生物防治+机械收获
    模式2:东北西部灌区玉米旋耕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8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02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适熟品种+旋耕保护性耕作+精量播种+膜下滴灌+综合生物防治+机械收获
    东北西部旱作玉米区
    模式1:东北西部旱作区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7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00亩
    关键技术路线:早熟耐密品种+全膜覆盖+机械双垄沟播+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适时机械收获+深松整地
    模式2:东北西部旱作区玉米半膜覆盖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36亩
    关键技术路线:早熟耐密品种+半膜覆盖+机械覆膜播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适时机械收获+深松整地
    东北中南部平原玉米区
    模式1:东北中南部平原玉米深松等行距种植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40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适熟品种+深松整地+等行距+适时早播精播+缓释复合肥侧深施
    模式2:东北中南部平原玉米深松大垄双行种植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7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15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适熟品种+深松整地+大垄双行+适时早播+缓释肥侧深施
    东北中南部山地丘陵玉米区
    模式1:东北中南部山地丘陵玉米秋旋起垄密植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46亩
    关键技术路线:高产耐密适熟品种+小垄等行密植+秋旋整地起垄+适时早播+缓释复合肥侧深施
    模式2:东北中南部山地丘陵玉米免耕早播密植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35亩
    关键技术路线:高产耐密适熟品种+小垄等行密植+免耕早播+速效与缓释复合肥结合

    黄淮海夏玉米产区

    黄淮海中南部夏玉米区
    模式1:黄淮海中南部夏玉米贴茬精播合理保灌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63亩
    关键技术路线:高产耐密优良品种+适宜单粒精播种子+贴茬精量直播+合理保灌+化肥机械深施+适时机械晚收
    模式2:黄淮海中南部夏玉米贴茬精播雨养旱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4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93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旱稳产优良品种+适宜单粒精播种子+贴茬直播+雨养旱作+化肥机械深施+适时机械晚收
    黄淮海北部夏玉米区
    模式1:黄淮海北部夏玉米贴茬抢早精播合理保灌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5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79亩
    关键技术路线:中早熟耐密优良品种+适宜单粒精播种子+抢早贴茬精量直播+合理保灌+化肥深施+适时机械晚收
    模式2:黄淮海北部夏玉米贴茬抢早精播雨养旱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4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96亩
    关键技术路线:中早熟耐旱稳产优良品种+适宜单粒精播种子+抢早贴茬机械直播+雨养旱作+化肥深施+适时机械晚收

    西南西北玉米产区

    西南丘陵玉米区
    模式1:西南丘陵区玉米宽窄行分带间套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5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67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中晚熟高产品种+宽窄行分带间套+膜侧栽培+水肥耦合+病虫害综合防治
    模式2:西南丘陵区玉米趁墒机播垄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5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68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中熟高产品种+趁墒机播+培土垄作+适雨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
    西南高山高原玉米区
    模式1:西南高山高原区玉米抗旱早播全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55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68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中熟高产品种+抗旱早播+适雨施肥+地膜全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
    模式2:西南高山高原区玉米坐水种全膜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59亩
    关键技术路线:耐密中熟高产品种+坐水种+地膜全覆盖+水肥耦合+病虫害综合防治
    西北旱作玉米区
    模式1:西北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89亩
    关键技术路线:抗逆玉米品种+全膜双垄沟播+氮肥分次施用+病虫草综合防治+机械收获
    模式2:西北旱作区玉米半膜覆盖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6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68亩
    关键技术路线:抗逆玉米品种+半膜覆盖+氮肥分次施+病虫草综合防治+机械收获
    西北灌溉玉米区
    模式1:西北灌溉区玉米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8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115亩
    关键技术路线:高产耐密品种+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氮肥分次施+全程机械化作业
    模式2:西北灌溉区玉米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预期目标产量:平均亩产800公斤,适度经营规模94亩
    关键技术路线:高产耐密品种+节水灌溉+氮肥分次施+全程机械化作业

    玉米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供,全文见中国农业新闻网www.farmer.com.cn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智农人] 标签: 旱作 优良品种 黄淮海 第一大 规模化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