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大连市增殖放流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2020-06-22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每年的5月到7月是大连市的增殖放流季节,记者从大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目前,全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苗种已招标采购完毕,5月底完成对虾放流约15亿尾任务,6月底实施剩余所有对虾、三疣梭子蟹约15.7亿尾任务,7月底实施褐牙鲆、许氏平鲉放流并完成年内所有放流任务。
  渔业是大连市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全市有11个涉渔区市县、30余万渔业从业人员,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加渔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拉动二三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生态文明、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渔业产业发展,主要领导多次调研,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了全市渔业的快速发展。
  增殖放流是国内外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普遍采用的做法,可以有效的增加天然水生生物资源量、提高水域生产力、改善生物群落结构、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大连增殖放流工作开展较早,从1984年开始,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两虾一蟹为主导品种的增殖放流格局。近年来,大连市市委、市政府立足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放流规模居全国沿海城市之首,对大连市近岸渔业资源养护、促进渔业增效、转变渔业增长方式、实现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各界民众对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良好的实际效果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十三五”期间,大连市增殖放流工作持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累计放流苗种119.02亿余尾,投入苗种资金1.6亿元,增加水产品产量1.3万余吨,增加捕捞渔民收入近16.21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达1:10以上。2019年,全市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30.93亿尾,产量2281.45吨,产值2.93亿元。2020年,大连市计划增殖放流各类苗种30.844亿尾,其中,中国对虾30亿尾、三疣梭子蟹7000万尾、褐牙鲆1240万尾、许氏平鲉200万尾。
  为科学规划增殖放流工作,大连市编制了《大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十三五”规划》,科学选定黄渤海适合放流的地点及品种,明确增殖放流规模,落实各级财政资金,确定工作重点。先后制定了《大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第三方验收规范》、《大连市增殖放流苗种检验检疫计划》、《大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验收操作规程(暂行)》等文件,对亲本选择、苗种繁育、监督、检疫和入海验收作、回捕调查等技术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保障高质量完成全年放流任务。
  大连市增殖放流苗种采取政府采购,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通过近三年的试验探索,大连市创新推行了委托第三方机构全过程监督的管理方式。供苗企业确定后,由第三方技术单位对亲本购置、苗种培育、存量监测、检验检疫、运输包装、验收及海上投放的放流全程进行无缝控制,保证工作按要求开展。聘请科研、技术单位进行增殖放流统计调查,通过样本船回捕统计、生物学测定和生长分析、渔民问卷调查等对放流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每年形成《大连市沿海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报告》,及时了解年度放流情况,为今后开展增殖放流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增殖放流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近年来,市场上的飞蟹、大对虾、野生牙片等水产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更是促进了市场繁荣,平抑了市场价格,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切实举措之一,对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0年前后,中国对虾在大连市近海几乎绝迹。近几年,持续开展增殖放流后,秋季又形成了大规模渔汛,春季黄海北部近岸甚至可以捕获越冬亲虾。经初步统计,仅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年捕捞量已达到400吨以上。说明通过增殖放流,使濒危的渔业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补充,维护了生物的多样性。
  结合大连市本地实际,突出区域特色,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近两年大连市增加了许氏平鲉等地方特色放流品种。该品种的放流,带动了水产苗种繁育、渔业休闲、垂钓、餐饮、体验渔家乐等产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大连市周边锤钓场的建设发展,拉动了以游艇为主的锤钓船增加到200多艘,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了新的就业领域。
  大连市将继续加大全市增殖放流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放流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组织科研技术单位对大连市周边适宜放流海域进行调查,科学规划、不断丰富适宜大连市环境的放流品种,筹划编写大连市“十四五”增殖放流规划。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渔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