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

2020-01-10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为核心目标,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大力开展攻关,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为提高产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全年审定新品种346个,其中国审品种20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89项,新兽药登记证书14个。


  一、品种培育与高效种养


  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技术创亩产破1500公斤记录。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栽培与生理团队通过选用耐密高产品种,构建高质量群体,实施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栽培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充分挖掘良种、良法与光温水肥资源的增产潜力,在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示范田测产实现亩产破1500公斤的高产纪录,粒收观摩田亩产达到1100公斤,籽粒成熟度高、含水率适宜粒收。实现西北灌区玉米种植密度由每亩3000~5000株提升到6000~7000株,产量与效益协同提高,为我国现代玉米生产树立了样板。


  创建生猪复养技术体系。基于对非洲猪瘟的科学认知,以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控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研究建立了“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猪场复养手册》。该技术体系以多重阻断与杀灭、建立标准操作规程为生物防控核心,涵盖清场消毒、人物猪车流动、舍内操作等环节,可为猪场复养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


  首个适宜舍饲化的专用牦牛品种“阿什旦牦牛”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团队选育的专用牦牛品种“阿什旦牦牛”无角、易饲养易管理,产肉性能好,抗逆性强,繁殖性能高,能够充分利用青藏高原高寒半农半牧区的饲料资源,为牦牛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饲养提供了专门化品种。为优化牦牛产业结构,对提高高原牧区及半农半牧区农牧业发展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稻-鳝-蟾复合种养模式”助推经济效益倍增。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农业创新团队研发的“稻-鳝-蟾复合种养模式”,集合了稻鳝/蟾立体种养、稻田排水控制、秸秆饲-肥转化、害虫生态防控、化肥有机替代等技术,设置了稻田、生态沟渠、蚯蚓池、蟾蜍育苗湿地、秸秆腐化车五大模式板块,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循环利用的需要,不仅有效防控稻田肥水外排引起的面源污染,还能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害虫,饲料化肥料化转化水稻秸秆,减少化肥投入,蟾酥蟾衣药用及鳝鱼的收获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较传统单一水稻种植经济效益增加3倍以上。


  二、农业资源环境


  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率先预警并监测到入侵的草地贪夜蛾成虫;明确了成虫迁飞规律,确定境外进入中国的迁飞廊道,为指导害虫预测预报提供科学指导;阐明了草地贪夜蛾发生和危害的生物学规律,证实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品系,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指导;制定紧急防控方案指导全国各发生区扑杀害虫,提出了“分区治理”的绿色防控技术方案,指导全国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治。


  创制固体有机肥系列化施用装备。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创新团队攻克了有机肥还田装备多项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大田牵引式多功能施肥机、轮式自走式多功能施肥机、履带自走式撒肥机等3种系列化装备,可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形态固体肥料的施用。为促进农业废弃物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生物炭可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环境风险。烟草研究所滩涂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团队发现,土壤中施加适量生物炭能够促进作物生长,降低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减少其向植物中迁移。通过掺杂磷元素等改性方法,可以提高生物炭对莠去津等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农作物秸秆、滨海滩涂植物和海藻废弃物炭化利用技术的研发,为滨海盐渍土改良以及新型炭基微生物肥料开发奠定了基础。


  系统解析手性农药乙螨唑的立体选择性。果树研究所果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创新团队系统解析手性农药乙螨唑的立体选择性,发现不同对映体的生物活性和急性毒性均存在显著的立体选择性,其在田间土壤和水果中存在显著的立体选择性环境行为,为乙螨唑的安全使用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为该类农药的安全应用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新型化合物可制造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烟草研究所植物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在真菌中发现了显著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并具有杀虫活性且毒性较小的异戊烯基化吲哚类活性化合物,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毒生物农药的提供了模板化合物。


  三、重要产品创制和加工增值


  畜禽绿色减替抗新产品关键技术创新。饲料所抗菌肽及抗生素替代品创新团队突破替抗关键产品抗菌肽创制和应用技术瓶颈,为养殖业可持续绿色发展提供关键产品与核心技术等支持,缩短药物饲料添加剂禁用后相关产品短缺空窗期,推动我国饲用绿色投入品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揭示普洱茶香气成分积累转化规律。烟草研究所烟草质量安全研究创新团队综合利用感官组学和化学计量学方法,揭示了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香气成分转化累积规律,为雪茄烟叶增香提质应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雪茄烟叶发酵过程中增香、增色、提高生物活性新途径提供了思路。


  创建绿色高效功能脂质乳液酶反应工厂。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品质化学与营养创新团队创建了绿色、高效的皮克林乳液酶反应体系,解决了效率低和有机溶剂残留等油脂酶法修饰的共性难题,该方法无溶剂、超高效、酶可回收和多次重复使用,易于规模化放大,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结构和功能的重构脂质绿色制备,为脂质的多元化、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家蚕生物反应器家族再添新成员。生物技术研究所获得了重组杆状病毒rBmNPV表达的鸡γ-干扰素和猫ω-干扰素两项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标志着利用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动物用基因工程制品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宽。


  四、质量安全技术创新


  成功开发了DUS数据分析软件。蔬菜花卉研究所DUS课题组成功开发了DUS数据分析软件,填补国内植物新品种测定统计分析空白。可以显著优化试验设计,提高试验精度,可实现多个试验数据的联合矫正,并高效实现异常值检验和DUS统计分析。相关方法写进《UPOV系列技术文件:TGP/8DUS试验设计与分析技术》。


  挥发性物质可鉴别真假中蜂蜂蜜。蜜蜂研究所蜜粉源植物产地环境识别与控制创新团队利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和靶标定量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构建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模型,发现了中蜂蜂蜜和意蜂蜂蜜中存在显著差异的6种挥发性物质,提出了中蜂蜂蜜真实性鉴别的新方法,为我国蜂蜜真实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我国中蜂蜂蜜的真实性识别提供了物质基础。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业技术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