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科技齐助力铸就大产业

2019-12-18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原产于我国的大白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2018年种植面积约3934万亩,产量10506万吨,占蔬菜总产量的14.4%。大白菜也是北方冬贮数量最多的蔬菜,在均衡市场供应、稳定蔬菜价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大白菜是我省典型的大宗蔬菜,常年种植面积约260万亩,播种面积约占全省年蔬菜播种总面积的11%,产量约900万吨,在所有蔬菜中排名第一。

  从优质品种选育,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省叶类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方“齐上阵”,助力获嘉县大白菜产业发展。

  白菜不再“白菜价”

  获嘉县第二届白菜文化艺术节上,鸿发种植合作社的展台被团团围住,新科翠玉、豫白CR等优质大白菜让参观者目不暇接。合作社负责人一边介绍一边打包,“两棵白菜10块钱”,购买者络绎不绝。另一边,纸盒包装好的大白菜,通过网络销售,两棵能卖到19元。

  获嘉县太山镇党委书记汪文军介绍,获嘉大白菜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有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当地拥有适宜大白菜生长的“蒙金土”,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病虫害少,区域内无污染源,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获嘉大白菜营养丰富、口感甜脆的特点。

  在太山镇太山村,多种大白菜新品种不同播期的展示,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口感不同的大白菜让参观者眼前一亮。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团队成员、新乡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原让花介绍,这里展示的新科小包26是新乡市农科院选育的优质大白菜新品种,其矮桩叠抱、软叶率高、结球紧实等特点,深受当地种植户喜爱,也赢得了市场青睐。在稳产、抗病,耐旱、耐肥水的同时,也弥补了小包23品种不耐裂的缺点。

  老菜农变成新农人

  太行镇沙窝营村的刘万根,种植大白菜超过30年,而近三年来,他从老菜农变成了新农人。80亩大白菜收获在即,刘万根兴奋不已,“用上高科技,成本低了产量高了,人工少了品质提升了。”

  从2017年开始,在专家的指导下,刘万根开始选用大白菜新品种小包23、小包26等。从去年开始,他又陆续用上了水肥一体化、播种机直播等新技术。刘万根从地头拿起一截黑色软管介绍说,这就是去年开始试用的滴灌,“采用滴灌,浇地不进地,减轻劳动强度的同时,病虫害也明显减轻,大大降低了农药用量。”

  今年大白菜种植季节,刘万根还用上了播种机。“大白菜播种是最耗费人工的环节,以前80亩大白菜仅播种就需要200个工,而现在用播种机只需要12个工。”刘万根介绍,在新品种、新技术的“配合”下,每亩增产1000多斤,成本却更低了,周边几个村的种植户纷纷前来“取经”。

  专家共同把脉问诊

  “成立合作社8年了,最缺的就是大白菜种植技术。”在当天举行的乡村振兴高峰论坛上,太山镇李淑芬直言亟须提高种植技术。相关专家也各抒己见,用科技赋能获嘉大白菜。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伟认为,大白菜产业面临“种植面积小影响市场、种植面积大价格低”的矛盾,应适当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同时,将“一茬改为多茬、一季变为多季”,让品种类型多样化,满足不同时间、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开封市祥符区农业农村局研究员董海英指出,大白菜产业应与时俱进,改进品种,生产适合市场和消费者的产品,在产品品质提升上,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同时大力打造、培育品牌,创新销售模式,开展订单种植。

  张晓伟表示,获嘉大白菜产业提升科技是关键,希望在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省叶类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省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的带动下,为获嘉大白菜的种植和销售提供更多技术支持和更大发展平台,为获嘉优质产品和蔬菜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业科技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