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乡村沃土果蔬香

2019-12-18来源:农业农村部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初冬清晨,微风转凉。遵义市凤冈县天桥镇河闪渡村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河闪渡村,一个往日的贫困村,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已蜕变成凤冈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村。

  刚到村口,菜香飘荡,笔者远远看见,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里,有勤劳的群众正忙着轮种各类蔬菜,蠕动的身躯,甚是可爱。走进该村柳塘组,亮堂堂的黔北民居、干净整洁的道路、竹栏围起的菜园子……一幅天然美景便呈现我们眼前。

  昔日的贫困村,是如何蜕变为凤冈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的?“河闪渡村,这三年的蜕变,得力于基层组织发力,更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该村党总支书记王茂军介绍说。原来,该村放弃“带血的GDP”(煤),利用适宜的气候、森林覆盖率高、低海拔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出了“牛+沼+菜”的发展模式,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渠道助民增收,有效实现了人均增收1.2万元左右。越深入了解,就越会被当地干群自力更生的精、气、神所感动……

 

镇村指导精准 百姓干事铆劲

  “抓这儿,主要是被当地群众感动,他们早年监督关闭了煤洞,不想累及子孙后代。镇里也不想要这带血的GDP,于是下决心断了他们的‘奶’……”11月25日,天桥镇党委书记朱俊平指着柳塘组300多百亩长势绿油油的蔬菜说。这里以前是煤炭的出产地,当地老少以挖煤为生,基本不种田土。挖煤,除了环境污染,还有资源枯竭的危机,资源要是枯竭了,老百姓自然也要失业。于是,当地百姓为给子孙后代留一片绿色的天空,趁着县里要求关闭煤厂的机会,配合镇政府关掉煤厂。

  接着,当地百姓自发种植水果,在田土上作了很多文章,都不成气候。为此,村里干部不忘初心,勇担百姓致富的使命,认真落实镇党委统筹安排,在实施“‘三定’压责任、‘三盯’明重点、‘三有’助振兴”“三三”工作机制,细做河闪渡百姓增收这篇惠民“答卷”。经过调研,该村海拔低,的确适合种水果,这可当长期增收产业;季节上的蔬菜可作短期产业。于是,村总支发动群众大种节令蔬菜,主销中小学校和本地群众,外销隔江的石阡本庄镇。

  学校要求的蔬菜质量高,不能打农药,否则有农残不收;不能施肥料……总之,要有机蔬菜才要。办法总比困难多,村委总支向镇里请求支援,镇里向凤冈县农业农村局(当时的农牧局能源股)申请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50万元,修建大型沼气池,彻底解决了肥源。很快,两口大型沼气池建起,配套建立了日均圈养100多头的养牛场。于是,一个集“牛-沼-菜(果)”的循环养殖模式成型了。

  百姓看到干部这么用心,自然铆足干劲,种植也就成了有奔头的产业。“嘿!开始让我用沼液种菜,心里是抵触的,用了后,菜鲜嫩,不长虫,检测没农残不说,卖相可好了,去年5亩蔬菜卖得点都不剩。今年,种12亩,看长势,收入越10万不成问题!”正在翻菜土的王仕海笑呵呵地说道。

 

柳塘基地带动,做实天桥“菜篮子”

  如何有钱挣、有盼头、有事干,让种蔬菜的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自然,蔬菜产业发展得坚持一个理念,最低标准是绿色品质、放心蔬菜;最高标准是全域有机、全产业链有机;其次是批量生产。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村里在县、镇两级的支持下加快“菜篮子”特色柳塘小组建设,统筹安排村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高速公路修建及县道公路升级改造、船运通达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基地机耕道硬化、温室大棚、果蔬保鲜、杀虫灯等基础设施。由县农业农村局以及乡农技推广站组成的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为蔬菜产业技术升级。聘请蔬菜农药残留检查员严格检测蔬菜质量,确保供应安全绿色蔬菜。村里的村民则盯着学校、村(社区)食堂、邻近本庄街道上的市民餐桌,大种芥菜、芹菜、辣椒、青菜、白菜等一大批时令蔬菜。品种齐全、淡季不淡、旺季更旺、四季有鲜,让柳塘成为了天桥镇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凤冈县乌江渡政黔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也就应运而生,40余户村民直接参与蔬菜种植,基地覆盖周边农户50余户,其中贫困户9户。如今,户均每年稳定增加收入至少在6000元到10000元。再依托丰富的牧草林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成立河闪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修建牛场一个,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投入资金100万元,可存栏240头牛。在解决基地蔬菜种植的肥源,增加学校师生生活营养上,村民们又多增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时值中午,凤冈县河闪渡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在牛场内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是这群牛的保姆,专管它们“吃、喝、拉、撒”,每月4000元的稳定收入,还能就近照看家,老实说,比杀广划算不说,安逸多了!”牛场管理文廷江的脸上溢满幸福。这个肉牛养殖是以“合作社+养殖大户+一般养殖户”的发展模式,常年存栏肉牛100头左右,带动养殖大户2户,一般养殖户200余户,附带90多户村民利用农闲种植青储饲料,实现了村民稳定增收。

 

百姓生活殷实乡村治理如画

  风在丰收的菜地里涌动,吹拂着欣欣向荣的河闪渡村。最近,该村“三农”工作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宏图正在渐次展开。

  从种地是为了生存、吃饭,到把务农当成工作,再到有钱挣、有盼头、有事干、让农民这个职业越来越有吸引力,天桥镇的做法是,干净整洁生态好,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业”。这还得追溯到当地农户生活渐渐好起来后,村里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群众生活环境、精神、文化层面上说事。那会儿,国家提出乡村振兴建设,这下与村里想法契合了,干部们可来劲了,趁热打铁发动农民党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推动乡村建设的提速。

  “三改”建设随之启动,在“改厨”上,该村按照改灶、改台、改柜、改管、改水的厨房改造“五改”标准,以及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基本型、舒适型或小康型的建设类型,农民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任一类型,从而确保财力缺乏的群众做得起,经济不错的群众做得好,实力雄厚的做得豪华。整个建设按照“群众自愿、补贴基本、经济可行”的原则,聚焦问题、因地制宜、把握节点、强化督查,“三改”工作取得了良好实效,进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进程。一口气,危房改造了85户,人居环境改善了270户,实现村容村貌整治全覆盖。完成通村、通组路及产业路8条,总里程超35公里;人畜饮水工程5个,小水窖8个,实现了全村安全用水全覆盖;电、讯设施全面改造升级,实现了通讯“零盲区”和打通居民用电“最后一公里”。

  这从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精气神得到印证。村里60多岁的张大伯不停地说如今的日子有多好过,“说来怕人笑,以前家里面没有厕所,想方便就去猪圈牛圈,有点丢人。而且最怕下雨天,又脏又臭,现在好了,家里建起来卫生厕,舒服呀!”大伯指了指在一楼墙角新建的卫生厕说。说完,便又领着笔者去参观了新建的厨房,整体橱柜干净整洁,一改往日的烟熏火燎。

  如今的河闪渡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处处焕发着美丽乡村的新气息。该村在推动农村全面进步时,以“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生态宜居的环境”作为出发点,却让河闪渡村发展成为了村民们安居乐业的“家业”。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