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南川“鱼米之乡”一波三折的转型路

2019-12-04来源:重庆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连日来,南川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在中央电视台《我的美丽乡村》栏目中播放后,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其中兴隆镇金花村,发展现代农业引人瞩目。  

  兴隆镇曾是南川的“鱼米之乡”和粮食主产区,下辖的村居中,尤以十里沃野、一脉青山的金花村条件最佳。然而,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或许是由于传统农业的种植观念根深蒂固,金花村的转型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曾遭遇过“有田无人耕、有人不耕田”的尴尬,甚至出现过土地成片荒芜、开采非煤矿山等情况。

  传统农业如何突破固有瓶颈?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金花村通过一系列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探索与实践,将零散的土地打包、整合,接连引入大型产业项目,既提高了农地利用率和村民的土地收入,又让传统农业迸发出了产业化的聚集效应。

  粮食满仓腰包却不鼓 

  11月25日,金花村七社社长唐泽术如往常一样,来到了地里,招呼村民整治田坎,关好灌溉水,以备来年的水稻生产。

  地还是自己的承包地,但经营权和收益却早已归了老板,唐泽术仅仅负责管理而已,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他觉得这样“乐得清闲”,“不用管市场行情,也不用去算账,每个月只管拿工资就行。”

  在需要自己种植、管理、售卖稻谷的那些年里,唐泽术挣得远没有现在这样多。

  “哪里谈得上挣钱,基本上就图个温饱就成。”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1公斤谷种七八十块、肥料100多块、农药也是100多块,这些是一亩稻谷需要的硬杠子投入。”

  如此一来,每亩地大概产1000斤稻谷,卖出去后满打满算也才1000多元,“这还没算人工费用呢,如果按每天80块钱的人工费来算,那就亏到家了。”唐泽术补充道。

  金花村海拔区间700-1000米,土壤肥沃,气候宜人,是个适宜种庄稼的好地方。但不少村民却和唐泽术一样,一到秋收就面临着“尴尬”:粮食满仓,腰包却不鼓。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比较效益太低。金花村有耕地8027亩,林地7900多亩,人口约4300人,人均耕地并不少。但这并不能构成农民依靠土地增收的必要条件。金花村老支书周文焱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的土地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收割后的稻田与闲置的田土交错相间,放眼望去一片土黄色。

  “种得多,亏得也多,别看收获时家家户户粮食都成堆,可真正到手没几个钱,更让大伙儿的心凉了半截。”周文焱坦言。

  久而久之,许多人选择了外出务工,成片的土地就闲置了下来。由于多种多亏,没有出去打工的人也把地闲了下来,“就种自己的口粮田,够吃就行”。

  由此,与同期工业化、城市化的狂飙突进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田无人耕,有人不耕田”的尴尬在金花村不断蔓延,曾经的“鱼米之乡”盛名不再,转型迷雾重重。

  石英砂矿主的“退二进三” 

  市场经济下,“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早期工业化图景在不少农村并不鲜见。金花村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没这么干,但却依托仅有的石英砂矿产资源,开始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初次转型。

  石英砂矿属于南川市民卢开远,开办于20年前,设计能力5万吨/年,开采面积近40亩。卢开远坦言,其矿属于湿法加工,对周遭环境影响并不大,但对地表植物的破坏和加工时的噪音,还是让村民有些怨言。

  当时,石英砂矿成为了金花村民务工的重要去处。“最多的时候请了几十个人务工,挖机驾驶员每个月工资有6000多元,其他工人每月也有3000-5000元。”卢开远告诉记者。

  正因为如此,对于石英砂矿,村民们可谓又爱又恨,爱的是只要被成功聘用,每月工资甚至不输于城里人,恨的是眼看着好端端的地被挖下去几米深,地面光秃秃的,十分心疼。还有的村民因为在矿上打工,患上了硅肺病或者出过安全事故,更是得不偿失。

  随着国家对环境的重视持续升温,卢开远有了转型的打算。“林业、国土、环保等部门盯我盯得特别紧,要求我恢复植被等。”他说,“破坏植被,每平方米24元的罚款还算是轻的,情节严重的要翻倍,还有获刑的可能。”

  另一方面,经济转型后,主要作为玻璃生产原料的石英砂不再俏销,让卢开远倍受冲击,逐渐有了转型的打算——2015年,按照南川出台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方案》,他开始在矿区种上李子、桃子、葡萄等果树,并借此开办了农家乐,“退二进三”迈出了第一步。

  转型后的卢开远,从生态环保部门的“眼中钉”变成了农业产业部门的“座上宾”:成为市农科院的品种试验基地,他获得了20万元补贴;荒山造林和低效林改造,他得到了6万元补助;冷藏库建设,南川区送来了10万元补助政策;打造农业农村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培训基地,又获得了一次性20万元补贴;此外,养老公寓一旦申报通过,卢开远还将获得最多80万元的补贴……

  种种扶持,让他由衷感叹:“在农村,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 

  不仅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还得依靠规模种植和新型农业科技,才能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

  一些村民开始了自行探索。例如,曾在外务工长了些见识的村民杨放,就在村里流转了一些土地种植莲藕,且长势不错、品质上佳,成为了南川几所学校的定点供应商,收益颇丰。

  六七年前,贵州人龙忠福亦曾在村里流转了100多亩地种植蔬菜,收益也不错。

  两者的规模虽然都不大,却给村里、镇里以启示:规模,才能产生效益;生态,才是乡村振兴产业的不二之选。

  于是,在区里、镇里对金花村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和整体招商引资后,一些大项目纷至沓来。

  11月25日,记者登上金花村的制高点,眼见曾经闲置的大片山坡变得郁郁葱葱,茶树碧绿连绵绿浪涌,心情顿时舒畅。

  荒山变茶山,与不远千里而来的浙江安吉人宋昌明和叶康荣有着直接关系。如何把金花村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呢?宋、叶二人给出的答案是:发展白茶产业。

  2016年,宋昌明、叶康荣在金花村流转2700余亩土地,种植白茶。从此,两人轮班在金花村项目上驻守,每次轮班时间为一个月。记者采访时,刚好轮到宋昌明“值班”。

  “这里原来是火烧迹地,地上几乎是颗粒无收。但种植上白茶后,每亩可产120斤鲜叶,用以制作25-30斤干叶,每斤价格约为1500元。”他说,“明年,这里就将建起一座采茶厂,原来的不毛之地将变成生态高效茶叶基地。”

  土地质效发生脱胎换骨巨变的,还有原来的粮食耕作区。连同唐泽术的地在内,数百亩良田被流转给了李维娜,一名主城来的业主——她用这块地种植再生稻。让老唐啧啧称奇的是,地还是原来那些地,种的依然是稻谷,但现在的价值却大不一样了。

  再生稻亩产赶不上普通水稻,仅有六七百斤,但每亩稻谷可打出200-300斤一级米,通过包装后每斤售价高达40元。这样一来再生稻田的亩产值就达到8000-12000元,再加上一些碎米的价值,稻田身价倍增。

  更多的土地被成片流转给了重庆嘉蓝悦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为了该公司蓝莓生产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亩产量1000斤,亩产值可达3万元。原来的低效田,现在也成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了。”该公司生产部副经理程德平说。

  一个个现代农业项目,如同一股股新鲜血液注入,正让金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产业振兴,乡村才能振兴,”兴隆镇农服中心主任王先华说,村里的转型还在延续,将借助这几大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继续延伸产业链,走上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相关新闻

  南川37个乡村示范村产业规模达11.5万亩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11月29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南川区农业农村委获悉,该区以产业振兴为基础突破口,整合政策、汇聚力量,促进多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目前全区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产业规模达到11.5万亩。

  “我们通过各种办法来推动产业振兴。”南川区乡村振兴办办公室负责人黄玲介绍。

  一是多元投入,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发展资金7784万元,并改进资金投入使用方式,主要用于扶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品牌发展;同时引导区内金融机构量身推出信贷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累计发放贷款9000余万元;在吸引社会资本上,则加紧制定激励政策,新引进种养及加工项目10个,签约额6.43亿元,到位资金2.55亿元。

  二是强化品牌塑造,每年调减低效经济作物0.5万亩以上,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30个(其中绿色食品21个),使全区“三品一标”认证达到118个。此外,加大品牌营销力度,“金佛玉翠”获重庆名茶称号,“南川大树茶”列入重庆茶叶三大品牌;“金佛山贡米”被评为重庆市“十大好吃米饭”,“南川米”获评重庆市十大区域公用品牌。

  三是用“龙头”来提升示范带动力。“我们加大扶持激励力度,新培育区级农业龙头企业11个、农民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56个,全区形成111个龙头企业、1430个农民合作社、742个家庭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黄玲表示,区里还引导业主开展全产业链建设,新培育中药材5.6万亩、茶叶1万亩,新增方竹笋1万亩、低改方竹林3万亩,新建精品稻米基地1.7万亩。

  四是提升农业科技含量,通过“产学研推”、充实科技人才队伍等,培育科技示范户740户,农业新技术、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五是强化利益联结,整合涉农产业资金6292万元用于股权化改革。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形式,增加基地农户和村集体收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已下达产业项目56个,与农户建立联结机制和贫困户到户项目占70%以上。

  上述措施,推动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产业振兴有了新亮点:德隆镇隆兴村大树茶加工厂建设项目全面投产,年生产能力可达50吨;木凉镇汉场坝村新发展200亩花卉基地和茶叶综合体项目;神童镇金钟居委引进“陈昌银”麻花加工厂,发展食品加工业,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

  下一步,该区还将加大试验示范力度,建基地、育龙头、树品牌、延链条,大力发展“3+1”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记者手记

  金花村转型有感 

  金花村的转型,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从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的迈进。

  过去的金花村,农业多不多?多!但老百姓腰包鼓不鼓?不鼓!

  这就是结构问题。从产量上来看,金花村的粮食产量是充足的,能满足需求,但品质并不出众,因此往往卖不起好价钱。引入再生稻后,粮食的产量下降了,但身价却翻了几十倍,这是品质、品牌带来的优势。

  我们也能从金花村的转型过程中发现,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一方面,我国60%的农田耕地是中低产田,没有本质的改良,农业很难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用7%的耕地,消耗了世界上35%的化肥,一亩地承担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所面临的问题不可避免。因此,还是回到再生稻上,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科技加持,才有了身价倍增的结果。

  通过采访,记者也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比如,白茶业主宋昌明就很担心劳力不足的问题,他们明年就需要400名采茶工人,后年更是需要800人,巨大的人力资源缺口让他很头疼。事实上,这是大多数农村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主要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光身体状况堪忧,而且知识储备不够、技能偏弱,这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但农业能不能吸引人才,能不能引来和留住企业家,能不能吸引到投资,首先是看效益。要解决效益问题,不是依靠政府补贴,而是靠农业的结构改变,走精细化的道路。

  记者也欣喜地发现,由于结构的调整、社会资本的进入,一些原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慢慢地回来了。希望金花村以此为契机,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迎来真正的振兴。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三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