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孟津县脱贫攻坚新鲜事 上梭椤沟孕育“风光经济”

2019-12-04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孟津县小浪底镇上梭椤沟村曾经是省级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过程中,这个村催生了一种极具个性的经济现象:风光经济。

王根儿“靠脸吃饭”

67岁的王根儿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居然能“靠脸吃饭”。

11月28日,洛阳师范学院的美术生们四五十双眼睛紧紧地盯着王根儿,然后将他国字脸的浅沟深壑一笔一画地素描成纸上“王根儿”,还有的学生把他画成油画和水彩画。

对于王根儿来说,这个过程是钱:“半小时30块,这活儿轻松!”

往年麦子绿油油的季节,王根儿夫妇的生活状态是:耷拉着眼皮坐在墙根晒暖。

脱贫攻坚过程中,上梭椤沟藏在深闺里的原始之妙被发现并挖掘。

历史上,上梭椤沟的杨树林就是画家们的写生点;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第一次到村里就对王根儿说:“写生的人这么多,你可以带着老伙计们去当模特嘛!”

杨书记的一句话,让王根儿开了窍。2019年春,王根儿开始“靠脸吃饭”,每天就那么“游手好闲”地背张锄、拿把扫帚去摆POSE,任人摆布地挣钱。

杨书记交代的事王根儿很专心,表现的又是农事他很专业;专心加上专业,很快他就成了红模、名模。

现在王根儿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镜子、刮胡子,第一要去当模特挣钱,第二不定什么时候杨书记就出现在他身边了:“我不能给书记丢人!”

杨书记为啥这么萦系上梭椤沟村?因为上梭椤沟在孟津最穷,全村230户780口人,贫困户67户,贫困发生率居全县之首。

王根儿说:“县里最大的领导管我们最穷的村,我们有信心赶快脱贫,每个人都不能掉链子。”

王粉玲“靠手脱贫”

上梭椤沟“一号农家乐”的老板叫王粉玲,58岁了,中午正忙着招呼客人吃手擀面。

“以前日子难,没钱买挂面、方便面,掏力用手擀面,图的是省钱!”王粉玲说,“我也没想到,这家里娘们儿都会干的,当下都成‘手艺’了,来村里的外地人谁都稀罕这碗手擀面,原来图省钱的手艺现在能换钱了!”

王粉玲咬紧牙关已经三十年了:丈夫瘫痪在床,两个儿子上学,啥啥都要花钱,难啊!

今年年初,丈夫病逝,帮扶队员一提醒,王粉玲开始“靠手吃饭”,她把自家窑洞一布置,开起了农家乐,手擀面、饸饹、凉粉、炒鸡蛋,客人想吃啥她就做啥。

“一碗手擀面,就是一缕乡愁吧!乡下的好也许就是乡下的‘土’,这种‘土’就是历史、就是温度、就是风光、就是经济!”杨劭春说。

上梭椤沟村窝在一条狭长的山沟里,沟口到沟内最远一户村民家是3.5公里。

“山不山,川不川,上梭椤沟穷就穷在了这儿。”上梭椤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宽说,村里人均耕地面积1.6亩,可石头比土都多,村民只能看天吃饭。

为了找穷因、拔穷根,杨劭春年初的一次调研在上梭椤沟足足待了6个小时。

雨污管网、护坡垒砌、村道硬化、公厕建设、电力升级、网络覆盖等,今年9月28日,上梭椤沟乡村自驾游活动启动,路沿、沟畔到处都是汽车、摩托车、山地车,穿红戴绿的外乡人纷至沓来。

这一天,王粉玲的营业收入是300元。

“‘山不山,川不川’的说法变了,上梭椤沟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成了风光经济。”杨劭春说。

谢润夏“靠嘴致富”

76岁的老党员谢润夏,老伴去世了,两个儿子都在西安,今年村里修建图书阅览室,正好有个公益岗位,凭着能说会写的“武艺”,谢润夏当上了文化管理员,每年县文化站给他发3120元。

谢润夏是上梭椤沟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同为“文化人”的杨劭春专门给谢润夏送来了一沓子宣纸。

得了书记送来的宣纸,谢润夏“诗兴大发”,他先在宣纸上写下《扶贫颂》,又编了“快板评书”向游客推销上梭椤沟:打赢脱贫攻坚战,老百姓心里真喜欢。幸福院,老人赞;书画站,人坐满;写生摄影要拓展?快到梭椤沟看一看!

现在,上梭椤沟的“王根儿们”都没空去墙根下晒暖了。“王根儿们”领了县里扶贫办发放的花椒苗,忙着栽种浇水;“王粉玲们”忙着加工粉条、辣椒酱、炸丸子,做起了乡村电商;“谢润夏们”忙着拍短视频继续夸孟津县的脱贫攻坚!

“孟津县今年剩余的6346口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上梭椤沟靠的是风光经济,其余14个要脱贫的村各有各策!不只是脱贫,我们更要做的是整体小康和乡村的全面振兴!”杨劭春说。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攻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