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安徽省传承农耕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2019-11-18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安徽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丰富多彩,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传承和发扬农耕文化,让农耕文化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占据重要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识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必然要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最浓墨重彩的应当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在漫长的农业耕作实践中,先人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并代代积累传承。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农耕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普及运用,使中华民族传统的农耕文化面临香火中断的危机,耧犁水车镰刀锄、石磨碾盘杈耙锹等一大批曾经发挥巨大作用的农具,以及制造、使用这些农具的技艺,正被新科技全面代替,且正在散落消逝;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一整套按四时节令行事的传统农事操作规范几近失传。“顺天时、量地利、应人心”的农业哲学思想在许多方面被现代高科技颠覆(如反季蔬菜等)。传统农耕文化已经到了需要抢救性发掘、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的危急关头。宋代思想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历代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绝句、思想的坐标。其中,“为往圣继绝学”说的是继承发扬过往圣人所创造的面临失传的学问。农耕文化是历代先民留给华夏儿女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为往圣继绝学,就是为中华民族文明传承万世不断的根脉。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迫切需要。乡村振兴是涵盖产业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全面振兴。当前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各种要素资源的聚集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但是乡村发展不能富了口袋,荒了脑袋。乡村振兴迫切需要文化的振兴。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能以其先导性、战略性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鼓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文化的振兴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村美民富的重要动力,只有以文化铸魂,让农村环境美起来,村民生活富起来,精神足起来,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用优秀农耕文化的内涵、精神、思想来推动农村人的现代化和制度的现代化,以文化人,培育乡风文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迫切需求。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乡村德治自治的重要支撑。刚刚结束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信念、道德信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这一优势既是实现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又是乡村实现德治自治的重要灵魂。农耕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农耕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它所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从古而今,根植于中国人基因中的优秀农耕文化,成为乡村德治和自治最现实最融洽的思想基础,是凝聚乡情,和睦邻里,守望相助的通俗语言,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

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是乡村塑形铸魂的现实途径。这些年,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目前安徽省已建成美丽乡村近7000个,省级示范村和重点示范村近600个。如今漫步江淮大地,美丽乡村星罗棋布,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我们感叹美丽乡村建设成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深深感觉到大量的城市元素渗入乡村,乡村建设千面一孔,泊来文化正在改造和解构着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乡风民俗流失。美丽乡村正在面临着乡土文化日趋消解、式微的尴尬。美丽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美丽乡村需要把农村建设得更象农村。迫切需要从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有强烈认同的农耕文化中去挖掘宝藏,释放活力,通过其有形的行为和包容的精神,发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作用,为乡村注入尊重自然、勤俭持家、质朴醇厚、守望相助、尊老爱幼、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增添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有农具、有磨盘,有土墙记忆的乡土符号。

 

突出四个结合,扎实推进安徽优秀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

早在新石器时代,安徽境内就出现了人类相对固定的居民点,禹会八方,治水于涂山,开中华文明之先河。皖北皖中皖南平原丘陵山区地貌迥异,造就物产丰饶的农业大省;众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见证时代沧桑;集中在徽州境内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数以千计。目前全省省级传统村落数量有363个,中国传统村落163个,65个千年古镇、34个千年古村落被列入地名文化遗产名单。豆腐文化节、梨花文化节、中药材文化节,黄梅戏、庐剧、凤阳花鼓等戏曲声腔、地方民歌璀璨闪烁。“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庄稼百样巧,地是无价宝”等民彦俗语无不闪耀先人的智慧。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安徽农耕文化是先民们留在这块古老大地上最丰厚的智力成果。

而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就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必须促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和农业、农村融合发展,必须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长入当代乡村治理的实践,着力在四个结合上做文章。

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古往今来,村庄是中国人群居的基础单元。人们在有组织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不断总结和创造产生了农耕文化。乡村与城市的居民楼不一样,它有更多的历史厚重感,承载着千年历史,乡村每幢建筑都有内涵,都有故事,都与鲜活的有名有姓的人的悲欢离合休戚相关。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乡村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不一样的经纬。注定村庄不仅是农耕文化不同内涵的始作俑者,也是农耕文化繁衍传承的重要载体。我们常讲,一个地方最能够打动人心、嵌入记忆的符号就是文化。今天我们建设美丽村庄,就是要挖掘和传承弘扬乡村中所蕴育的故事、传统,就是当地的文化符号: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美丽乡村之魂、之韵,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美丽农村,最大区别源于文化。沿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添活力、聚人气。美丽乡村建设要把这些农耕文化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利用起来,发扬光大。有了这些,乡村就有了灵气和魅力。有了这些,才能留住我们的“根”,守住我们的“魂”,才能给所有人一个“望得见清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着力促进农耕文化与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城镇居民面临环境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城市居民开始渴望从喧嚣、污染城市到乡村中享受充满田园情趣的休闲生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传承农耕文化的理念,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风光、农牧渔业生产、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合理改造、适度开发,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业相结合,为城镇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服务。近年来,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1.7万家,年综合营业收入达到800多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城乡居民旅游休憩的好去处,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新亮点,是传承农耕文明的新载体。未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融合,带动大众旅游等方面的前景不可限量,特别是融入长三角后,安徽农业农村的农耕文化的魅力将作为都市人群体验乡村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为乡村产业发展带来无限商机。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结合,既要展现农业文化的传统工艺和文化底蕴,同时还要发展乡村文创,用现代科技和理念表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内涵。

 

着力促进农耕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农耕文化在生产劳作、家居生活、休闲娱乐、传统习俗、乡音俚语、人际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精神内涵,可以为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充沛的给养。当前大力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农耕时代的乡贤文化、家风家训、乡规民约等,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人们耳熟能详的 “耕读传家” “邻里和睦”“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廉”等传统理念,也可以通过批判吸收,成为塑造新时代家风和新型农民精神世界的有益元素。一约四会,人们可以用通俗质朴的语言,共同约束行为规范。熟悉的乡音,先贤的训导,可以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乡村是熟人社会,而这个熟人都是长期农耕文化形成过程中,或多或少有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血缘和亲情,这些元素与法理之间的结合,降低了矛盾调解的成本,汇聚社会正义的力量,成为乡村治理的稳定器。

着力促进传承农耕文化与举办农事节庆相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大多起源于农耕时代,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循环往复的中国传统节日,把松弛和欢乐插入持续不断的生活流。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是首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作为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赋予新时代内涵,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人们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是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今天城市化、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逆转,乡村如何激发出活力,是我们共同应对的话题,农村观山望水或许也有疲劳的时候,但是,农村蕴含的最为质朴的农耕文化却是用之不尽的宝藏。近年来,安徽省各地通过举办与农事相关的节庆活动,发展吸睛经济,既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同时又提升了地产农品的美誉度,促进了品牌传播和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乡土群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设活力乡村,需要将传承农耕文化与乡村节庆相结合,既能有效传承,又能增添乡村活力。节庆活动既要注重历史内容,也要有庄严的仪式感,让现代人感悟四时有序万物明理的自然法则。

勇于开拓创新,在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中展现作为和担当

2018年3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阐述了优秀农耕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指明了实践方向。

系统梳理挖掘好地域特色农耕文化。深入发掘当地农耕文化的内在潜力,准确把握当地农耕文化的实质,大力弘扬符合当前时代特性的农耕文化。注重散落于民间的农耕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注重赋予农耕文化新的内涵,及时把一些符合时代特征元素列入农耕文化的范畴。

开展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目前安徽省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太平猴魁、寿县芍陂(安丰塘)及灌区农业系统、铜陵白姜种植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安徽有众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芜湖以米市闻名,得益于其优良的圩田系统;桐城派天下闻名,或许与其富含营养和微量元素的桐城水芹独特的生产系统有所关联;大运河曾流经皖北,其漕运系统最重要的物品就是农产品。九华山是佛教圣地,万千僧众虽占精神高地,但是肉身需要九华黄精提神补气。等等,在此不一一枚举,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都需要我们去总结申报,早出成果。

积极推动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据不完全统计,安徽省现有农耕文化类主题博物馆91个,村史馆153个,这些村史馆、博物馆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合肥农交会上,安徽省农业博物馆举办的农耕文化展馆是展会上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今后,我们将更加注重美丽乡村的文化阵地建设,鼓励支持建设村史馆、农耕博物馆、文化礼堂,打造乡村文化会客厅。为乡村留存一份精神家园。

组织开展农耕文化传承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农民诗歌和楹联作品征集展示活动,展现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开展“讲述村庄故事”和“发现农村阅读榜样”等活动,促进村庄历史传承和文化建设。参与指导举办农民双新双创大赛和“弘扬文明乡风、建设人文乡村”的主题活动。还将组织更多的民俗活动,推动开展农事节庆,让农耕文化活起来,热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化,让悠久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风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