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旱地作物农艺农机融合绿色增效座谈会在兰举行

2019-11-12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为提升玉米机械化生产水平特别是推进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更好突破“最后一公里”问题,11月11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举办了旱地作物农艺农机融合绿色增效座谈会,来自甘肃部分科研院校的专家学者及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的代表们齐聚一堂,围绕旱作地膜覆盖种植模式下玉米机械播种和收获作业存在的问题、解决途径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的主体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2018年,全国玉米机收率仅为70%,处于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收获的最后一名。机械化收获成为制约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瓶颈。目前,我国玉米收获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人工收获果穗晾晒后再脱粒,二是机械收获果后再脱粒,三是机械直接收获籽粒。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农村劳动力短缺、谁来种地成为迫切问题,机械收获己成大趋势。其中,玉米从“收穗”发展为“收粒”,是继“单粒播种”之后又一次生产技术的的重大变革,已列为全国十大引领性农业技术,正在全国加快示范和技术提升。2011年以来,甘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平凉市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洮河拖拉机制造有限公司、甘肃省农业推广总站等单位,开展旱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相关环节农艺农机融合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发了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介绍,西北旱作玉米要实现全程机械化必须实现四个的创新:一是玉米品种创新,筛选耐密后期脱水快、中早熟的宜机收品种;二是研发覆膜施肥播种的机艺一体化农机俱,解决播种环节的农艺农机融合问题;三是地膜盖抗旱保墒增产与残膜污染控制结合的创新,在推进地膜机械捡拾的同时,加快功能与寿命同步的降解膜产品研发;四是机械粒收与秸秆还田技术的创新,延期收获,推进低水分机械粒收技术。围绕这些关键技术问题,甘肃省农科院旱农科研团队创新大协作大联合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与示范,初步形成了“机收品种十覆膜施肥播种一体化+高效栽培+机械粒收”融合的早作玉米全程机械化综合技术模式,为破解旱作王米生产方式转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玉米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站长樊廷录研究员说,要依托土地适度规模化种植大户和经营主体,将品种、降解膜、肥料、机械、烘干塔融合为一体,加快推进旱作玉米机械粒收及绿色增产的进程。

会议期间,甘肃农业大学教授赵武云作了题为《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升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的报告,来自甘肃部分市州的农机、农技科研工作者及兰州鑫银环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代表们作了精彩发言。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艺农机融合
相关新闻: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