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用高品质水稻满足多样化需求

2019-10-10来源:科学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金秋十月,浙江省江山市的彩色稻初长成,以“彩色稻艺献礼国庆庆丰收”为主题的彩色稻艺图案吸引了大量游客驻足。如今,水稻除了变成香甜可口的米饭外,还具有旅游观光等多重价值。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60%以上的国人以稻米为主食,推进水稻绿色提质增效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良种良法配套为优质水稻生产和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下一步需要协同攻关推进优质稻品种在全国落地生根。”近日,在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会暨首届稻艺创新研讨会上,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副局长冯艳秋如是说。

  好米有标准

  中国具有悠久的种稻历史,也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传统水稻种植“靠天”“赖地”,良种、良法、机械装备等的进步逐步提高了水稻的生产效率。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增长了17%,单产增长了268%,总产增长了330%。2007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优质率达到72.3%。

  为了促进水稻种植再上新台阶,201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创建优质农产品品牌”,同年,“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召开,评选出十大优质大米品牌,遴选出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盘锦大米等多个优质品牌。2018年,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贯彻落实质量兴农战略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次掀起优质米发展的高潮。

  优质米的呼声越来越高,但什么样的米才是优质米?目前,一些理化指标提示了优质米的共性特点。

  农业农村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朱智伟介绍,稻米品质是稻米在商品流通中所具备的特性。大米的加工品质,比如糙米率、精米率、正精米率;外观品质,比如粒长、长款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这两项指标影响着大米的形象,因此广受关注。

  “但高产的水稻不一定好吃,大米好不好吃也跟外型无关”,他补充,大米的口感和色香味才是稻米的核心品质。

  食味鉴评中,稻米的气味、外观结果、适口性、滋味、冷饭质地是重要评测指标。“好的大米除了外观漂亮外,蒸煮后,米饭有香气,结构紧密,完整性好,同时,适口性好,有嚼劲,有粘性,但不粘牙。”朱智伟说。

  他表示,稻米品质的评价是一项综合指标,不应该局限于口感、产量等某一项内容,应该综合考虑水稻品质。同时,理化指标只是相对评价,并不适用于所有品种水稻的评价。

  科技植入生产全链条

  “好米”标准为良种选育提供了抓手,越来越多良种走出实验室,那如何让良种更好地发挥效益呢?

  当前,我国水稻生产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中国水稻研究所(以下简称“水稻所”)研究员陈惠哲介绍,一方面,农业生产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需要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作物生产新体系;另一方面,生产成本上涨,机械化程度低、栽培技术不配套、肥药利用率低、丰产优质高效难以协同等,严重制约着水稻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为此,由水稻所牵头,通过整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成果,遴选国内外的先进适用技术,在优质稻品种、育秧、病虫草防控、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与模式再造,建立科学规范、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综合技术生产模式。

  2019年,水稻所牵头在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南、华北等不同稻区建立10余个示范基地,开展成果转化应用及试验示范,江山市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江山市引进万象优111、嘉禾优7245等为代表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根据优质稻品种特性,集成了以叠盘出苗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机插侧深施肥、好气节水灌溉、后期营养诊断、病虫草绿色防控等一批水稻生产核心技术及多项配套技术,创建了优质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模式,取得显著效果。


  陈惠哲用一组数据表达着喜悦。他介绍,采用该技术模式,水稻育秧出苗时间提前了2~4天,出苗率提高了15%~20%,解决了稻农在水稻机插育秧中常出现的出苗差、整齐度低、烂芽死苗等问题;机械侧深施肥等技术应用使氮肥利用率提高10~30%;“三防两控”“一浸两喷”“生物农药”等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20%~30%。

  科技保驾护航下,浙江省以约占全国1.1%的国土,1.3%的耕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约3%的农业增加值。并且,水稻高产纪录不断刷新,早稻最高百亩方亩产713.8公斤,单季杂交晚稻最高百亩方亩产1017.28公斤;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率先启动并有序推进,目前已建成819万亩。

  陈惠哲认为,良种良法配套作为我国水稻产量提高的重要经验和法宝,在水稻绿色提质增效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水稻生产应该继续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目标,支撑我国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水稻产业核心竞争力。

  成果转化多样化

  江山市示范基地取得的成绩验证了良种良法的科学性,但浙江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称,有限的耕地面积让研究人员不敢放松。

  冯艳秋介绍,以科技强农为手段,集成生产核心技术及多项种植配套技术,提高稻米质量;还应该因地制宜,以融合强农为手段,丰富成果转化渠道。

  朱智伟也表示,在稻米品质可以接受的水平下,只有坚持特色品质,才能推进产业发展。

  为此江山将农业农村与休闲旅游结合,引入文化内涵,发展彩稻产业,促进农业向精致化和创意化发展转型,让稻田“活”起来,促进了当地稻业的多样化发展。

  陈惠哲介绍,发展彩色稻艺需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观光休闲旅游需求;除了稻米品质的要求,还要求稻田色彩持久。为此,需要加强彩色稻新品种的选育,同时发展改进配套栽培技术。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水稻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