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辽宁:国家粮丰工程水稻核心示范区产量突破指标

2019-10-08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辽粳401核心示范田实收测产,平均产量达到739公斤/亩,项目指标是亩产680公斤/亩,超过了预定指标,实现水稻核心示范区的产量指标的突破,也为我们国庆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10月2日,测产专家组组长、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徐正进在辽宁省灯塔市柳条寨镇朱官台村“辽宁春玉米粳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项目现场正式宣告测产结果。

 

在举国欢庆新中国诞生70周年之际,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用累累硕果为祖国献礼。该项目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项目。

“十五”以来,通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辽宁省玉米和水稻耐密新品种覆盖率明显提升,新型种植技术与配套农机具广泛使用,玉米和水稻的单产、面积和总产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辽宁粮食生产经历了“十二连增”,到 2015 年,辽宁省粮食总产量为 400.5 亿斤,增长幅度居全国首位。辽宁玉米种植面积从1992-2014 年不断扩大,增幅高达 68.4%。近几年,种粮收益显著下降,尤其是取消玉米临储价后,粮食生产者面临着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压力加大的双重压力。

进入“十三五” ,在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肥水利用效率、保持耕地持久丰产能力等成为辽宁粮食生产的迫切要求。如何在增密增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肥水利用效率、机械化耕作效率、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效率等,成为实现辽宁粮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瓶颈。

 

“辽宁春玉米粳稻密植抗逆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针对上述诸难题开展攻关,力争实现以下研究目标:阐明氮高效玉米、水稻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的生理基础,提出氮高效品种鉴定指标并筛选品种。阐明耕层结构与高产耦合机理,构建以秸秆还田为主导技术的高产耕层构建技术模式。从个体竞争角度揭示高产群体冠层和根层调控机理,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密植抗逆

高产群体模式。集成浅层地表滴灌春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构建北方密植粳稻减肥体系。开展增密高产栽培条件下玉米、水稻主要病虫害流行规律研究及种群动态监测,研发农药减量施用技术。从宜机收品种、工厂化育苗、秸秆还田联合作业、免耕深松复式作业、不对行收获等关键环节切入,研究玉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

 

项目实施三年来,在项目首席专家隋国民研究员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针对辽宁水稻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有效对接产业需求,组织水稻栽培、植保、土肥、农机等专业科研人员380余人,开展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模式构建,重点在水稻高产耕层构建、高产群体构建、节水耐旱栽培、密植减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研究上进行协同攻关,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实施成效显著。

2019年以来,项目组在灯塔市柳条寨镇朱官台村以灯塔市绿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设立专家工作站,积极推动项目研发成果落地,建设水稻核心示范区500亩,将项目形成的辽宁中部稻区密植丰产抗逆技术模式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项目区水稻生产节本增效明显。

 

灯塔市绿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福军向记者介绍说:“从育苗开始我们就得到专家的技术指导,在地里进行宽窄行栽培、节水耐旱、农药减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施效果很好,今年估计平均亩产在1500斤左右。”

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区应用以“优质抗病品种+工厂化育苗+深翻构建高产耕层+密植减肥+病虫绿色防控+节水耐旱栽培+水稻机械化作业信息监测+抗逆减灾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辽宁中部稻区密植抗逆丰产增效技术模式,农机农艺融合度高,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增产显著。

 

在测产现场,记者看到专家组通过在水稻核心示范区随机选择3块田,每块田进行实收测产(每块地不少于1亩)。收割前由专家组对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后装袋并称重,计算总产量,去除测定的杂质含量,按照标准干重含水率14.5%折算成标准亩产量。

辽宁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李跃东介绍说,今年示范田种植的240亩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辽粳401再创高产佳绩,经辽宁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平均亩产相对周边地区的水稻田亩增产80公斤,而且通过密植减肥和节水耐旱栽培技术,亩节约生产成本60多元,粮丰工程的实施充分体现了项目的技术创新度、成果显示度和产业关联度,为推进辽宁水稻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出更多、更大的力量。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水稻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