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重振“正北芪之乡”

2019-09-03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八月的大青山北麓植被茂盛,各种各样的野草、野花,覆盖了大青山的每一寸皮肤。站在大青山山顶上,凉风习习,远目眺望,整个武川县城尽收眼底。

呼和浩特武川县是药材典籍记载中黄芪的主要产地,清末民初已获“正北芪之乡”的美称。1984年,黄芪产量40万斤之多。1970年以来,全县地产药材年销售量在30万公斤左右。但近年来,因各种原因,该县的中草药发展一直没有发展壮大,价格也是大起大落,影响产业发展。

从2002年起,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通用技术集团”)就定点帮扶武川县。特别是2016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帮扶力度,为武川县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2019年4月,武川县退出国贫县序列,完成了“脱贫摘帽”任务。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武川县脱贫攻坚的成果,通用技术集团启动了“中国通用武川扶贫产业合作区”建设,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发展传统中药材产业,为武川脱贫攻坚工作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

企业办在农村 助力当地脱贫

见到陈以清时,她正在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的中草药加工车间分拣黄芪。今年54岁的陈以清是武川县德胜沟乡酒馆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丈夫却患上了重病,为了给丈夫治病,陈以清一家用尽了积蓄。陈以清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后,为了给父亲治病,外出打工时不幸遭遇车祸身亡。丈夫患病、儿子离世,陈以清一家再无顶梁柱,仅有的农田也因无耕作能力而荒废了,但生活还要继续,丈夫的病还需治疗,陈以清犯了难。

2018年初,通用技术集团利用集团下属中国医药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传统优势,在武川县成立了首家规范化中药饮片企业——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公司的药材加工厂就开在了陈以清的家门口。

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学明告诉记者,“我们在招工时优先考虑的是贫困户,当我们通过村委会得知陈以清一家的遭遇后,就直接将陈以清请来做工,工费按天结算。在用工高峰期,公司雇佣村民120多人之多,其中贫困户有六分之一是贫困户。”

“我在厂里干活已经有好几月了,每天收入150多元,一个月下来能挣不少呢,丈夫看病的够了,剩下点还能填补家用。”陈以清眼含热泪地说。

“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的入驻,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岗位,去年光工资就发了100多万,为我们乡的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德胜沟乡党委书记王四虎说。

除了聘用周边农户及贫困户到企业打工,增加工资性收益外,公司还通过合作社占股收益分红惠及3个村委会228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2户,支付厂地租金20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选派到武川的帮扶干部、武川县县委常委、副县长袁波告诉记者,要想实实在在提高当地农民收入,还得带着大家一起干。“我们采取统一生产、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2018年中药材种植就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每年土地年总租金20万元,户均获益2560元。其中涉及贫困户7户共计155亩,户均获益1771元。”

药材种植是朝阳产业,能切实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让老百姓致富。“到2019年,集团扶贫资金累计投入中药材产业领域资金达770万元,主要用于推动集一二三产为一体的武川县首个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建设和扶持、引导武川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中药材扶贫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示范效应将逐步显现。”袁波说。

从“地头草”到“杯中宝”

从武川县城出发,大约半个小时的路程,便来到了中国通用武川中药材产业扶贫产业园的种植区,3700多亩的核心区内种植了黄芪、黄芩、乌拉尔甘草、防风、柴胡等10余种药材。

武川县日欣隆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征源正带领这十多名工人拔草。“近年来,中药材市场行情看好,国内外需求量增加,这是一个商机。武川县得胜沟乡的黄芪品质好、名气大,我才决定回乡创业。”王征源告诉记者。

2011年,王征源放弃年薪20万的职业经理人工作,回到家乡开始创业种植黄芪,并成立了武川县日欣隆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

“我们合作社与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签了3年的合同,这片3700亩的中草药种植核心区由合作社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收成后企业按照订单全部收走,而且价格要比市场价格略高。”

李玉是得胜沟乡蘑菇窑村的药材种植户,他种植的20亩黄芪年收入在10万元左右。李玉说:“黄芪是冷热货,因为市场价格的原因,过去,农民对一年种,对一年不种。我过去也才种个三几亩,全村也不过几十亩。去年,内蒙古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在我们这里建了厂子,还与我们的合作社签订了订单,现在我自己就种了80亩,加上别的药材防风、柴胡等,上了100亩,比种别的强。”

不仅实现脱贫,还成了致富带头人。李玉的变化是武川县因地制宜发展扶贫产业的一个缩影。

武川县中西部乡镇山多地少,种植粮食作物收益较低,但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合发展黄芪等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在得胜沟乡、哈拉合少乡、西乌兰不浪镇等乡镇分散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正在走合作社经营的模式,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在仅得胜沟乡药材种植面积就达到了5000亩左右。

武川县副县长张海涛表示,如果说过去一说到土豆和莜面就想到武川的话,而今天,一说到黄芪、柴胡、赤芍等,药材圈子里的人,也都知道武川的这些药材是“药圣”级的,是道地药材,否则就被视为外行。

“在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的引领和带动下,目前全县共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社7个,种植户近200户。2018年中药材种植面积就达14340亩,其中黄芪近8000亩。中药材年产量达10038吨,总产值约7025万元。2019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25000亩,预计全年实现30000亩种植。” 张海涛说。

道地药材厚发恰当其时

据《武川县志》记载,该县在清末民初就已获“北芪之乡”美称。1984年,黄芪产量达40万公斤之多,到1990年左右,年产量超60万公斤。

武川县特别是山区一带的农民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经过长期种植实践,基本上掌握了黄芪、黄芩、党参等品种的种植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而且武川县地产黄芪、黄芩、赤芍等品种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是同类品种的2-3倍,品质纯正优良。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印发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支持并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在贫困地区打造一批药材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下发的《内蒙古自治区蒙药材中药材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提出,要将蒙药材中药材养殖基地、蒙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及配套设施纳入相关政策支持范围,加大资金投入。《内蒙古振兴蒙药行动计划(2017-2025年)》也提出要在全区培育12个集中连片、6万亩以上的区域性药材种植基地。

“天时”与“地利”,让武川中药材得天独厚,也让武川药材名声在外。再加上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在武川县大力发展中草药产业这个“人和”,武川县发展道地药材厚发恰当其时。

武川县副县长张海涛坦言,“针对武川县目前中药材产业的自发式发展状态,通过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的引领和带动,我们给武川县中蒙药材建设制定了近期规划,按照‘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稳步推进’的发展思路,根据不同的气候、地里环境及市场动态需求,选择适合种植的品种,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按照近期规划,武川县将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6-10万亩,在得胜沟乡、大青山乡,依托红色旅游项目,主要种植黄芪、赤芍、甘草、秦艽等品种,打造中蒙药材文化旅游观光带。在哈拉合少乡、西乌兰不浪镇主要种植黄芪、黄芩、党参。在哈乐镇主要种植以黄芩、板蓝根、防风、知母等一些特色品种。同时,对一些濒危稀缺的中蒙药材进行抢救性种植保护。期间,配套政策、措施、相关服务等都成为这项规划的环节和要素。

产业扶贫,是助力武川县脱贫攻坚的一股强大力量。目前,武川县初步形成了“山地中药材、平川食用菌、沟壑经济林、坡地小杂粮、点上乌骨羊、面上优质薯”的特色产业促脱贫新格局。

“俗话说,送钱送物,不如送条‘路’。武川县由产业带动脱贫是选对了路子,产业起来了,才能防止贫困户脱贫后又返贫。”袁波说。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