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三农政策政策解读

“干部一走,产业就散”?政策切忌瞎折腾,否则好事也办砸

2019-08-30来源:农视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原本期望得到群众积极响应的好政策,结果却让基层干群叫苦不迭。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发现,部分地方政策出台太任性,说变就变,顾头不顾尾,缺乏连续性和配套政策,最终沦为瞎折腾,好事也会办砸。

政策脱节,好事烂尾

“开始鼓励种烟草,后面让种苹果,又让种山楂。换一个领导,就变一个政策,很多特色种植未见收益就变换主意,老百姓损失很大。”东部某地基层干部对半月谈记者表示,不少上级部门出台的政策缺乏连续性,前后任领导制定的政策经常打架,甚至同一个领导前后制定的政策都不一致,致使当地的农业发展规划经常变来变去,折腾多年,当地的特色农业也没有发展起来。

如此政策反复,严重挫伤农业投资者的信心和政府威信。沿海某地一名火龙果种植户饱经政策变化折腾,他说:“做农业不仅要经得起自然灾害的考验,如今还要经得起政策变化的考验。”


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干部一走,产业就散”的现象并不鲜见。部分扶贫车间,两年不到,人去厂空,热闹过后成摆设。

华东某镇一个扶贫养鸡场项目,扶贫工作队在时,政策、资金充足,各级领导重视,经营红红火火。然而,扶贫工作队走后,后续政策支持根本跟不上,管理混乱,该项目转包不到两年,情况急转直下,产品滞销,鸡舍破败,亏损数十万元,陷入烂尾窘境。

缺乏配套 ,好政策难落地

北方某镇按照上级要求,展开清河行动。镇域内一条河道两侧18米内不允许有建筑物,否则限期搬离。然而,乡镇调查发现,河道两侧18米内的一些民宅都有宅基证,有的小卖部有当年基层政府出具的选址意见书。

“清河行动有助于汛期安全、减少河流污染,是一个好政策。但是只要求限期拆除,却没有新划宅基地和搬迁费用等配套政策,导致好政策烂尾,难以落地。”当地镇干部说。

部分乡镇干部反映,针对某些问题,其实国家早已经出台政策,但是负责中转的市县部门并没有及时传达,一直推脱不想做。上面催得急了,市县才会被动执行,上来就是“开会、压实、过堂”“三板斧”,把积累很多年的问题,借口属地管理“甩锅”乡镇。“到乡镇这一级时,经常十几天就要求完成,而且上面也没有配套政策,统筹方案也没做,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我们怎么能迅速解决,短期内如何将政策贯彻到位?”

“现在的殡葬乱象整治,前几年国家已经在推行,但是我们这里最近几年才严格执行,由于时间仓促,建公墓的配套土地已经没有指标。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这项政策也是如此,资金到位了,土地指标早就没了,我们乡镇2亿多元的建设资金至今都不知道往哪里用。”东部某镇干部说,基层并不是不愿意执行这些政策,关键是时间紧,还没有配套。基层强硬执行,不仅违反法定程序,而且很容易引发老百姓不满。

好政策应保证连续性

“政策脱节,有的是因为‘拍脑袋’决策,随意草率,不接地气;有的是对政策的统一性、可操作性考虑不周,上级部门之间没有花时间进行充分协调和沟通。”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吕德文建议,地方出台政策时,务必考虑到前后衔接,做好配套。

东部多名乡镇干部建议,上级政策不宜短时间内变来变去,应避免朝令夕改,前后政策打架,折腾老百姓。部分政策确需调整,也应该及时传达到位,预留过渡期,做好预案和配套政策。同时,应加快改革,赋予乡镇更多执法权限,破除基层普遍存在的“无执法权,担心被告”疑虑,让基层能在法律框架内更好执行上级政策。

群众获得感应是衡量政策好坏的重要标尺。基层干部建议,政策下发后,上级部门应专门派人深入基层一线,真正倾听群众心声,看看基层落实过程中有什么难处,做好政策落实中的跟踪调研。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政策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