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浙江余杭:“一码”贯穿农田到餐桌

2019-08-15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分散的小规模生产主体,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怎么来监管?又怎样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和全过程监管?对于这两个全国性的共同难题,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做法是:探索将非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统一信息化监管,同时首创融合九大系统的“融食安”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实现从种养殖环节到批发环节,从农贸市场环节,到餐饮环节,再到食品生产环节,农产品凭一个“二维码”贯穿始终。8月13日,余杭召开食用农产品全过程追溯暨创新非规模主体农产品质量监管现场会,在前期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推广该做法。

余杭区是典型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大区,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达3153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而且,余杭还是杭州名副其实的“菜篮子”,辖区内有华东地区最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交易量占杭州总供给的70%以上;辖区内“中央厨房”占杭州市2/3以上。可以说,余杭区的食品安全工作尤为重要。

作为人口大区,余杭的农产品消费主要靠外部输入,但记者从区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余杭73%的农业用地已流转,而剩下27%的土地上,却有上万个小农户分散经营。“这些小规模农户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加上品种多、分布广、中间环节复杂,是目前最大的风险点。”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科长周平说。

去年,余杭探索监管“一卡通”模式。简单说,就是通过村一级,为广大小农户办理“电子信息卡”,全区96家农资店可用该卡或身份证实名购买农业投入品,为了提高监管效率,“电子信息卡”被纳入到整个农产品监管大数据平台,并与全区农产品快速检测平台相衔接,首期试点10个村。

在崇贤街道农产品检测中心,记者恰好遇到了前来送检丝瓜、葫芦样品的农户刘国松。刘国松种有10亩基地,此次送检是为产品上市做提前准备。只见工作人员马路遥一刷“电子信息卡”,农户的相关信息立刻出现在电脑屏幕上。以前,老刘得等上个把小时,现在,检测结果会自动上传到卡中,他用手机扫码可知,刷卡、登记、送样不到一分钟便可离开。

马路遥告诉记者,上班才半个多小时,她就收到了10多个批次的样品,一天往往会有七八十批。自从今年5月升级办理“电子信息卡”后,得到了送检农户们的一致好评。目前,检测中心的服务对象基本都是小规模主体。据了解,目前,余杭有223个农产品快速检测室,全部免费开放给像刘国松这样的农户。

在生产环节,余杭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数量庞大的小规模主体,实现大数据监管,与此同时,通过打通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的原有系统,本地农产品还可凭“电子信息卡”直接免检进入农批市场交易,避免了农户排队重复检测,外来农产品则通过食品药品监测中心刷卡或手机扫码登记产地、品种、重量等信息,拥有身份信息且批批检测合格后,便可获准入批发市场交易。

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张波表示,“融食安”的价值就在于打破了过去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分段监管、数据不通的症结,其涵盖的农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农批市场农产品追溯平台、农贸市场综合监管平台等9大系统,从数据、内容、过程三个层面实现整合,完成信息的互联互通。

据了解,有了“融食安”平台后,农产品经过批发环节进入到农贸市场,农批市场溯源信息流直接推送到农贸市场监管平台,农贸市场经营户刷卡(码)入场,避免了农贸市场管理方手工登记、索证索票等繁琐和重复检测导致的资源浪费。

在交易终端,“融食安”平台又融合了追溯和支付系统,消费者通过扫码,完成支付的同时,系统实时向消费者推送追溯信息,消费者可以及时在线查看。而对于商户,实现了收款多码合一,款项实时到账,无需额外费用,受到了经营户的欢迎。

“邻城农场”拥有700多亩基地,在杭州有3个线下直销店。记者看到,在位于余杭中山路农贸菜场的直销点,一位消费者购买了26元的农产品后,用手机扫描小票二维码,产品的产地、经销商、销售点等信息立刻清晰可见。农场负责人赵春锋说,小小二维码,既是对产品质量的背书,构建消费者信任,也是企业内控的有效抓手,如此一来,公司才敢放心采购其他小规模主体的农产品。

据了解,目前,“融食安”平台已实现了肉蔬产品的全过程追溯,后续将逐步扩大追溯产品覆盖面,将水产、豆制品、禽类等产品纳入其中。同时,该平台具有良好的融合和可拓展功能,后续还计划将中央厨房、机关食堂等更多经营主体纳入其中,实现上下游信息互联互通。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产品交易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