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浙江安吉横溪坞为何“零垃圾”?

2019-08-15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一个乡村还能“零垃圾”?这件事,就连城里的高端小区,可能都不敢轻易下此结论,打此招牌,更别说地方大、人员多、情况复杂的农村。可浙江有个村,名叫横溪坞,最近就在村口,高调地立起了“您已进入零垃圾村庄”的标语,还主动邀请媒体前往参观。底气何来?记者专门前往一探究竟。

横溪坞位于安吉县孝丰镇,面积不大不小,人口刚过一千,是个典型的江南花园式的山区村。有多美?清代诗人王显承曾赋诗赞誉,“斜穿大岭出林间,旋入横溪一径涧,尽显象牙山下好,小桥流水碧湾湾”。

记者抵达时,正是午后三时,太阳毒辣,可支部书记裘松伟丝毫不怕热,还未落座,就带着记者“找”垃圾。漫步村中,只见一面青砖黛瓦的文化墙上,嵌满了旧手机、录音机等,一旁的草坪和花坛边上,同样摆设各种工艺景观。无一例外,都是由废弃物件制作而成,简单却不失新意。

紧接着,裘松伟又领着到了一处建筑,名为“蛹工坊”,里头陈设的又是一件件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比如,灯泡做成的小花瓶、棒冰棍粘成的积木、塑料瓶底装饰成的吊灯……原来,这是村里专门设立的垃圾处理区。空闲时,村民可拿着家里废旧的垃圾来制作,还有专人指导。

这些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不足以说明为何“零垃圾”。此时,裘松伟才开始正式揭秘,娓娓道来:“这‘零垃圾’,我们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2003年,浙江启动“千万工程”建设。也就是那一年,横溪坞开始从垃圾入手,开始集中处理。此后,道路、溪流、厕所等等,一应跟上,美丽乡村得以脱颖而出。2014年,村里实行垃圾分类,让厨余垃圾有了特定去处。三年后,县里推广“垃圾不落地”,全村见不到一只公共垃圾桶,为的就是让村民养成定点定时倒垃圾的好习惯。

显然,从“垃圾不落地”到“垃圾不出村”,又是一个大跨域,横溪坞被列为全县首个试点村。这才有了去年,村里提出的“零垃圾村庄”口号,说是目标,其实更像“军令状”,换做别人,早已“亚历山大”,可裘松伟觉得是个绝佳机会。

正式开始前,裘松伟带着其他村委领导,做了一个详细而又精细的分析:收集村里1000公斤垃圾,发现半数是秸秆和树叶,完全可还田还林,家家房前屋后都有竹林和茶园,足以自然降解,这样,一半垃圾减下来了;厨余垃圾占20%,可用作沼气发酵,池子由村里来建;剩下的,能卖则买,不能卖,就做成工艺品,变废为宝。

想法挺好,可这么麻烦的分法,村民做得到么?记者随即入户调查。只见每家门口,放有两个垃圾桶和一个小木框,绿色桶放厨余垃圾,黄色桶放不可回收垃圾,木筐则用来收集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别看这些桶普普通通,但里头“门道”很足。今年7月,村里开始采用垃圾智慧收集系统。每天清晨5点,垃圾车音乐一响,村民们便把桶子都拿出来。垃圾桶装有芯片,垃圾车也很“聪明”,能称重、可拍照,还会自动换算形成积分。垃圾越少、积分越多,兑换的奖品自然也更多。

到底烦不烦,村民最有发言权。55岁的蔡卓面对采访,丝毫不怯场,还拉着记者进屋,他说:“起初,是有点不习惯,但没多过多久,就习惯成自然,其实也没多少麻烦嘛!你看,环境好了,家里干净了,人都舒服多了,这样多好。”

现在在横溪坞,每天出村的垃圾,由原来的1000公斤减少至目前的100到150公斤,剩下的基本是塑料袋、一次性杯子、尿不湿等。这些该如何处理?裘松伟说,一方面,引导老百姓减少垃圾的产生,另一方面,尽可能做到源头减量,以及重复利用。比如像塑料袋,村里给每家每户发了一直环保篮,原料就是周边毛竹厂的下脚料。

采访中,裘松伟有一句话,让记者印象颇为深刻。他说:“村庄是村里人的村庄,他们才是主体。政府再强大,也不能替他们过日子。比如这垃圾,本来就是千家万户产生的,不靠他们靠谁,得相信老百姓,发动百家姓。”

对这一年多的实践,裘松伟颇为自豪。记者拿到的介绍材料中,称横溪坞是全国首个“零垃圾村”。首个不首个,难以论证,但实地探访过,记者发现,村里还真是没随意丢弃的垃圾,家家垃圾也分得很准确,就冲这一点,就值得点个赞!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美丽乡村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