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山西长治:养好“地皮”,饱了“肚皮”

2019-08-06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持续大半年的干旱,一度让张卫明担忧不已。在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晋庄村担任村支书三十多年,他知道丘陵山地面积84%以上、旱地80%以上的长治,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但这次旱情却格外严重,截至今年7月,长治地区降水量还不到140毫米,仅为往年的一半左右。6月份的持续高温,又加速了土壤失墒。

 
在曾经的工业废弃土壤上,长治市屯留区王庄村种起了油葵。

日前,记者见到张卫明时,他正在地头查看谷子长势。绿油油的谷子整齐成列,生机盎然,足足比其他地块高出5公分,让他放下了心。

旱情严重,晋庄村的谷子为啥能保持稳产?张卫明告诉记者,这都得益于有机旱作农业的发展,培育抗旱品种、铺设地膜、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在大旱之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系列整地养地措施让耕地质量保墒能力更强。

晋庄只是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依托抗旱播种、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等技术,长治在太行山区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生产方式越来越绿,耕地质量越来越好,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将旱作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

节水——

留住天上雨,用好地上水

因为地处太行山干石山区,十年九旱,有人将长治市壶关县称为“干壶”。壶关县围绕有机旱作农业目标定位,充分利用七、八、九三个月的雨季,发展旱地西红柿。“种在旱季、长在雨季、收在秋季”,是壶关旱地西红柿的独特之处。

防雹网排成青纱帐,地上铺着双色反光地膜。“我们这里种西红柿和其它地方不一样,上中下都有窍门。”在壶关县店上镇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旱作西红柿种植基地,合作社负责人贾交忠告诉记者——

“上”架防雹网,既可以防冰雹、防虫害、防鸟、透光,还能防晒,有利于积蓄雨水。“中”有喷灌设备,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省工省水,还能有效提高西红柿的品质口感。 “下”铺银黑双色反光地膜,不仅减少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银色地膜在外,能促进光照着色,让果实颜色更加饱满,黑色地膜在内,有利于土壤保墒。

上中下齐发力,合作社的西红柿与一般种植方式相比可节水80%,效益还更高。 “2018年,我们的西红柿卖到2元一斤,10月份上市的一批甚至卖到了每斤3元,一座一亩的大棚能净赚3万元左右。”贾交忠说,他还将滴灌技术应用到西红柿育苗上,产量增加了50%,年出苗量达900万株,能为3000亩旱地西红柿提供优质抗旱种苗。

依靠多年的抗旱经验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长治市打造出了一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乡镇。其中既包括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所在的店上镇万亩示范片,也包括屯留区西贾乡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

分拣,称重,装箱……西贾乡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的田头一派繁忙景象,西贾诚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冯立红正组织社员,将线椒打包,准备上市。

地里,500亩旱作蔬菜长势正好。冯立红花十几万元,专门架设了节水灌溉设备,铺了地膜,他觉得这钱花得值:“我种的500亩地,过去人工浇一次水成本也得3000元,现在用微喷灌能节约一半水,还省人工。再说大水漫灌,土地容易板结,微喷灌土地水分吸收更好,每亩能增加效益3000多元。”里外一算,花这笔钱他还赚到了。

同样铺地膜,在长治,果菜和粮食作物还有不同的“讲究”。“银黑双色反光地膜主要应用于蔬菜瓜果,渗水地膜适用于粮食作物。”长治市农业农村局技术站副站长和韩伟介绍,渗水地膜能5毫米以下的无效降水存储在地里,达到节水的目的。目前全市已有4万亩谷子和高粱应用了渗水地膜技术。

“谷子是作物里最抗旱的,土壤含水量13%就能正常萌发,但今年春天我们抽测的部分耕地土壤,含水量只有8%-9%。”和韩伟说,每年5月20号到6月底,是谷子播种的最佳时间,但今年这段时间内,长治大部分地区没有降雨,给谷子生产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屯留区岗上村记者看到,联友农机合作社的1500亩谷子长势喜人,而不到两公里外,一小片玉米地已经绝产。“多亏铺了渗水地膜。”合作社负责人常连有说,“有了地膜,正常年份能增产30%-70%,在这种大旱年头也能基本保持稳产。后期如果下雨,还有可能出现高产。”

为了有限的水资源能得到高效利用,长治市大力推广节水灌溉、集雨灌溉和地膜覆盖、起垄栽培等保墒措施,全市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1.29万亩、地膜覆盖技术33万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5万亩。同时引进高粱、谷子等抗旱节水、省肥省药的资源节约型新品种50余个,全市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70%以上。

养地——

从“石厚土薄”到土层厚、土质好

在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抗旱作物的同时,长治市也在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上花了不少心思。除了对原有的工业用地进行复垦平整,达到综合再利用的目的外,还全面推广农家肥、生物菌肥等无公害有机肥料品种,并且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的方式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以促进农民增收。

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谷子,如果不说,很难想象联友农机合作社的这片地曾是煤矿采空塌陷区。“刚开始这里土壤肥力不足,没法耕种。我用了三年时间耕作改良,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现在种谷子每亩净赚5000多元。”常连有对记者说。现在铺的渗水地膜更环保,回收率在80%以上。“我们种的是富硒谷子,早已经与企业签订了订单,每斤能卖到40元。”

说起养地,常连友头头是道:“有机旱作谷子对耕地土壤要求很高,要求土平土细。所以秋天要深耕,至少要翻地30公分以上,这样土壤保墒能力更强。第二年播种前,要用专门的镇压机整地,能提高出苗率。”

除了深耕整地,施用有机肥是长治改良耕地的另外一项重要举措。

过去,壶关县东井岭乡牛家掌村石厚土薄。“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一下雨,地里就露出一层石子儿。地不好,只能勉强种点土豆、玉米,年头好的时候一亩地就赚几百块钱。”牛家掌村农民赵国和回忆,他是全村最早一批种植旱地蔬菜的。

为了养好“地皮”,村里连续多年开展有机堆肥、秸秆还田、深耕深翻等改善耕地质量,“现在土质很好,抓一把呼沙沙的。”土层变厚,肥力增加,旱地蔬菜的品质也更好,价格更高。去年,赵国和种的60亩蔬菜纯收入50多万元。

“很多年轻人不去煤窑打工了,回来种西红柿。”牛家掌村村支书赵永刚说,现在全村蔬菜种植面积从20多亩发展到500亩,有20多户在外务工的农民返乡种地,村里的人气“旺”了起来。

2018年,全村仅蔬菜种植一项净利润200万元左右,当年实现整村脱贫。

耕地质量提升也离不开多种产业的相互作用。长治的特殊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党参、连翘等多种中药材的主产地,中药材也从以前的野生逐渐转为订单化生产。农民开始实行药材和粮食作物轮种,并按照龙头企业订单要求,科学施肥以维持土壤活力,实现了收入增加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在“地皮”上花的功夫可能见效并不快,效果却实实在在。“2017年,长治化肥施用量就实现了负增长,2018年增长率更达到-2.28%。”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副站长张晓瑞介绍,目前全市秸秆直接还田面积达到282万亩,有机肥利用率达到53%,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每公斤达21.27克。

创新——

技术更好用,产业更多元

发展旱作农业对长治来说并不陌生。晋庄就是个“老典型”,上世纪70年代,晋庄村的“秋耕壮垡,三墒整地”就是全国旱作农业的一面旗帜。

如今,“老典型”有了新要求。好的传统旱作技术还要继续利用,同时结合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和农村的新实际,在晋庄村绿色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实施的山西省成果转化项目“谷子优质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建设示范基地200余亩。

“有了新技术、新机械,现在播种、铺地膜都能一次完成,效率高,效果好。精准穴播的谷子出苗率更高,一次性解决了出苗难、间苗难、除草难、收获难四个难题。”张卫明介绍,新品种的应用和轻简化栽培技术,使谷子平均亩产达到662.5公斤,每亩增收1000多元。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长治旱作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求产量,本世纪最初十年开始求效益,现在的有机旱作农业则瞄准的是多种产业融合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太行山山势陡峭,壁立千仞。沿山路盘旋而上,雨后湿润的空气微凉,一排排谷子一经雨更显油绿。沁县是山西“沁州黄”小米的核心原产区。记者采访时恰巧下了一场雨,让沁县次村乡书记刘向阳松了口气,因为这些谷子关系着全村人的生计。

“我们和山西沁州黄集团签了种植合同,普通谷子每斤卖3.3元,有机谷子每斤售价6元。现在全乡大部分都种上了有机谷子。”刘向阳告诉记者。

而在沁州黄集团的6万亩生产基地中,优质优价是共同的追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温秀伟说:“我们会专门从沁源县运来富含腐殖质的松针土,撒到地里,增加土壤有机质。”目前,沁州黄有机小米每斤售价在40元到200元之间,带动带动两万多户农户户均收入4500元。

除了卖产品,耕地质量的提升还让不少长治农民开始“卖风景”。通过使用沼渣沼液,提高有机质含量,屯留区王庄村在曾经的工业废弃土壤上种植2700亩油葵。一片荒芜变成满眼金黄,成为当地人旅游、拍摄婚纱照的“网红打卡地”。

“我们还开展了社会认领种植,认领价一亩一年2000元,现在已经认领了1000多亩。”屯留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高迎军说,认领油葵的顾客,每天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油葵长势,收获季还能获得一份“定制油”。

巍巍太行,山石之间,产业新变正在萌芽。长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秦志云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创建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高标准打造12个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分层分类打造一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整建制创建一批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乡和示范村,打造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的‘长治名片’。”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