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守护“中华水塔”的生态安全——来自青海三江源地区的见闻

2019-07-19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治河不能‘治河’,问题虽然在河里,根子却在岸上,在人的心里。”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负责人李旭东告诉记者,青海从2009年开始,就致力于水生态保护工作。如今,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理念有了很大改变,它不是教条式的管理,而是让基层群众成为生态环境的管护者。

近日,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来到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市、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体会了这里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改善,也看到了当地人民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贡献。

设立集中养殖区远离河道

大雨过后,海东市互助县塘川镇下山城村空气十分清新,流经县城的塘川河两岸丰茂的植被绿意盎然,享受着清风的吹拂。

2017年之前这里的景象则大不同。当时,互助县得虎、繁盛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塘川河的岸边,两家合作社专门从事肉羊贩运,年出栏可达1.5万只。“养殖场的畜禽粪污虽然没有直接往河道里面排放,但是下暴雨就会对水质带来影响。”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星全鹄对记者说。

是什么原因促成今天的改变呢?2017年,互助县塘川河两岸400米范围内全部划定为禁养区。中央第七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中涉及互助县32家养殖场,其中塘川河25家、哈拉直沟4家,水源地二级保护区4家。为了彻底解决养殖场污染问题,互助县制定了《湟水河流域互助县境内32家畜禽养殖规模养殖场污染问题整改实施方案》,这两家养殖场被列入关闭拆迁范围,2018年4月27日下达了限期关闭通知书,2019年1月全部拆除,现在已经全面复耕复绿。“我们不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让养殖场自己作出选择,拆除过程中我们进行辅助和帮助。”星全鹄说。

“治理这里很有必要!整改后水质有了明显提升,现在已经达到Ⅲ类水质。”互助县生态环境局局长盛芳敏介绍,截至目前,32家养殖场已经拆除了23家,正在转产的9家。有些养殖户搬到了集中养殖区域继续从事自己的老本行,有些养殖户则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转产,种植蘑菇,中草药加工以及建设养老院等。

从养殖到绿地,当地的水质发生了变化,但是保护水源的工作没有就此停歇。为了让水更清,环境变得更加宜人,这里还将建设人工湿地,并把附近村庄产生的污水通过管网进行集中处理。

海东市守护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把禁养区的畜禽养殖集中搬到远离水体的地区是执行《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十条”的一个行动。海东市副市长马杰认为,养殖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老百姓会搞,而且可以做得很好。让养殖企业搬迁转产,当下对养殖产业是有一些冲击的,但从长远来说会更加健康稳定发展。

实施村庄搬迁涵养水源

西宁市第七饮水水源地(黑泉水库)保护区,位于大通县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水库总库存1.72亿立方米,是西宁市的重要水源地,承担着60%的城市供水,在西宁地区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安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放眼望去,水库的清水映射出了蓝天白云的倒影,周边十分宁静安逸。原来,水库周边有寺塘、俄博图、孔家梁3个村,503户居民,总计2200多人。不管是生活污水、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还是牲畜粪便,都会威胁到黑泉水库。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农户大多搬到了城镇、市区,就医、入学得到了保障。

2014年西宁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湟中、大通县要尽快合理科学确定西宁市第四、五、六、七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已有村民搬迁计划。在国家省市县各级党委的支持下,花了2.4个亿,对这3个村子实施生态搬迁,连同为村子服务的加油站、学校、卫生所等设施也同步进行了拆除关停。

饮用水源的保护应当始终摆在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位”,但对于居住在这里的村民来说,这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在这里有大片的草原,农户可以靠养牛羊取得不错的收入。“开始水库周边老百姓有抵触情绪。乡镇干部只能走家串户,一户一户做工作,经过多年的持续宣传,群众对水源地的保护意识、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升。” 大通县副县长龙锡洲欣慰地说道,有些初期不太习惯城市生活的,现在基本上逐渐适应;还有些想继续留在山里的农牧民,让他们在指定草场活动。

“我虽然留恋原先住的地方,但还是要支持生态项目建设,希望水库的水永远清澈无污染!”寺塘村的村民童连清说。

2018年8月,宝库乡搬迁工作基本完成,还要保障村民的生活和就业。“搬迁之后通过扶贫项目,建设了一个扶贫产业园供他们经营商铺。为他们开办技能培训班,培训内容包括驾驶、烹饪、家政服务……2209人全部进行了安置。为了后续发展,还为他们争取生态奖补机制。”宝库乡乡长吴晓钟说。

近些年,得益于大通县村庄的搬迁,交通管制等生态措施,给黑泉水库水质的改善做了很多工作。“黑泉水库的水确实很好!”在西宁市供水集团总工程师周敏看来,全社会环保意识增强了,特别重视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农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

湍急的澜沧江流经玉树杂多县昂赛乡,勾勒出了一条美丽的弧线。这里自然景色独特,具备裸岩冰川、高寒草甸草原等景观。近些年,随着环境的改善,雪豹、白唇鹿、岩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生活在这儿的藏族农牧民天生就对大自然存敬畏之心,再加上多年环保政策的宣传,这里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昂赛乡叶青村的村民多吉才仁说:“虽然还是喜欢原来的生活方式,但考虑到自家养的60头牛羊会对生态有影响,就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搬迁到了县城。在政府的帮助下,现在居住的环境更好了,看病有医保,孩子上学不用愁。”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结合全州脱贫工作,玉树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与扶贫攻坚、精准脱贫相结合,稳步推进生态管护员队伍建设。

牧民变成了生态管护员,就意味着更多责任。近些年,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昂赛乡的垃圾逐渐在减少,牧草的长势也越来越好。昂赛乡年都村的生态管护员乐尕深有感触,“这项工作很辛苦,但做好生态管护员,是我的义务。现在,我的收入来自挖虫草,养牛羊,每月还有1800元的管护员工资,何乐而不为。我会一直坚持到站不起来为止,也要培养我的儿子成为管护员。”

生态变好有利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但也加大了野生动物伤人、伤畜事件的发生概率。2015年,昂赛乡户均损失在4.6头左右,最多的一户达到23头,户均损失可达到5000元。人兽冲突在导致牧民损失的同时,存在激化报复性猎杀的风险。为了缓解人兽冲突,当地试点推广“人兽冲突保险基金”,建立了野生动物伤害补偿议事机制。

今年4月,昂赛乡热情村四社的牧民求君的儿子在外巡护时被棕熊害死了,如今68岁的求君扛起了重担,继续当起了管护员。虽然通过 “人兽冲突补偿机制”获得了30万元的赔偿,但是儿子却再也追不回,这是金钱无法补偿的。他饱含泪水告诉记者:“我愿意继续做好管护员,但是不知道国家能不能出台一些政策,避免让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昂赛乡野外工作站也在积极帮助农牧民。工作站的志愿者刘馨浓说:“当地牧民看到受伤的野生动物,都会给予救助,但是面对它们的伤害有时却无能为力。工作站在扎青乡做试点,利用电网保护人和牲畜免受伤害,但是维护费用比较高。我们还建议当地牧民出行最好结伴或是制造一些噪音,能够减少一些人身伤害。”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生态安全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