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研究》课题报告在京发布

2019-07-11来源:中国农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丹东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位于“中国草莓第一县”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十字街镇赤榆村。该合作社的草莓品牌享有盛誉。近年来,随着合作社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合作社的理事长却越来越犯愁——没钱。

据媒体报道,截止到去年10月,该合作社还没有一笔以合作社名义的贷款,涉农银行机构提供的520万元贷款都是以该合作社理事长个人名义承贷,且绝大部分贷款期限为1年。这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这不只是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一家的困惑。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愈加凸显,成为当下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面对新型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抵押物的现状,一个重要课题被提到了案头:能否通过建立一套能够准确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的信用评级体系,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用贷款?

近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研究》课题报告在京发布。该课题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张照新、吴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宝峰,中国社科院农发所杜志雄,北京惠农兴业农业研究中心徐德徽等研究人员参与,报告按照“信用评级指标萃取→信用得分求解→信用等级划分”的步骤思路,尝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体系。

该报告的重要研究成果,就是建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指标体系和家庭农场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事实上,国内外研究在中小企业、商户、农户等贷款客户信用评级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的信用评级理论与方法尚无文献报道。

“现有研究没有构建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特征的信用评级体系;现有信用评级体系构建没有细分贷款客户,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不同,信用评级体系构建时应该对客户进行细分;现有涉农客户信用评级体系构建时,评价指标多主观选取。”这就给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带来了难度。

据课题组介绍,该课题报告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资产负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管理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选择指标,利用偏相关分析剔除反映信息冗余的指标,利用Topsis-多元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方法,遴选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得分影响显著的指标,构建了由信用合作资金规模、是否有合作社质量管理制度等35个指标组成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同时,在家庭农场信用评价方面,从家庭农场偿债能力、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农场主基本情况、家庭农场所在地外部宏观条件、信贷特征等方面选择指标,利用偏相关分析剔除反映信息冗余的指标,利用Logit回归遴选出能显著区分家庭农场违约风险大小的指标,构建了家庭农场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专家指出,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级研究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信用水平,缓解其融资约束,而且也有助于探索涉农商业银行风险防控能力,缓解银行“想放不敢放”的矛盾。同时也有助于倒逼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为国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提供了指引和依据。

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成果,如何有效应用于实际?是否真正切实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的问题?

对此,课题组指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等资金提供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能共享是制约信用评级结果转化的关键性问题。应搭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平台,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必要环节。“建立规范运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信息数据库,可依托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在企业征信系统中增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模块,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成果的转化提供权威的信息共享平台。”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和风险承担方,它们的认可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的运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题组也建议,由政府部门或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实施激励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机制,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和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参与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去,推出适宜的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使信用评价体系对守信者的激励作用及对失信者的惩戒作用得到真正的发挥。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新型农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