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棉花坡镇龙蟠镇一组,处于海拔达800余米的大南山和小南山的大山沟里,山沟里的稻田大多因溪沟里的冷水灌溉而叫作“冷浸田”,加之两边修竹茂密,种植水稻产量极低。然而,土生土长的龙蟠村一组组长刘高银,这几年依托良好的溪沟冷水资源优势,将溪沟边的20多亩小田改造成3口鱼塘后,引入冰凉的溪水养冷水鱼,并通过对外放钓,让“冷浸田”变身“聚宝盆”。一年下来,靠着养殖垂钓冷水鱼,亩纯收入达1万元,为周边乡邻蹚出了一条致富新路。
刘高银介绍他的生态冷水鱼塘
“冷浸田”养起生态“冷水鱼”
5月26日,笔者来到刘高银养殖冷水鱼的鱼塘边,只见阳光穿过浓密的竹林照射在鱼塘水面,微风拂过波光鳞鳞,塘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而塘边几个垂钓爱好者不时因钓起一条鱼儿欢呼雀跃,刘高银的脸上更是写满了开心的笑容。
今年54岁的刘高银话语不多,为人憨厚、朴实,他担任龙蟠村一组组长近20年。在二轮土地承包时,面对村民都声称宁肯不要承包地也绝不会要地处溪沟边那遮天蔽日的“冷浸田”时,刘高银主动将30多亩“冷浸田”一个人承包了下来耕作。然而,令刘高银自己的都没有想到的是,2013年3月,一次偶然机会让他了解到冷水鱼的价值后,他的30多亩“冷浸田”竟然变身为人人羡慕的“聚宝盆”。
原来,刘高银了解到自己的30多亩“冷浸田”长年地处山脚溪沟边冷水不断这一天然优势,并经过水产专家的论证极适合冷水鱼生长后,他毅然投入了50多万元将30多亩“冷浸田”改造成了3口鱼塘,并将长年都只有10多度的溪水全天候引入鱼塘,开始了他活水养冷水鱼的致富路。
“冷水鱼养殖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没有化学污染或有机污染的清澈的泉水或山涧溪流水中养殖,其水温不能超过20℃。”经过几年的养殖,刘高银俨然已变身为冷水鱼养殖的一个行家里手。
刘高银告诉笔者,这几年鱼塘养殖的冷水鱼都是鲫鱼、草鱼、鲢鱼和黄腊丁几个品种,因长年水温只有几度至10多度,冷水鱼生长十分缓慢,虽然是活水且流水养殖,一年下来,仅能产出2万公斤冷水鱼,但他却年年从中获利都在20万元以上。
对外放钓“冷水鱼”省力又增收
如今每天,尤其是节假日,在刘高银那竹林掩映下的鱼塘边,总是集聚了不少驱车前来的垂钓爱好者。一个小时下来就能钩上3、5斤,喜得一个个垂钓者乐不自禁。“我的30多亩‘冷浸田’虽然一年只能产出2万公斤的‘冷水鱼’,但却能给我带来20万元的利润,与我采取对外放钓的卖鱼方式分不开。”刘高银介绍说。
为了打造自己的“冷水鱼”品牌,刘高银在喂养上都是以稻谷、玉米粉为鱼儿主食,并配搭菜叶、青草。同时,为了体现“冷水鱼”品质,刘高银从2013年销售鱼开始,就采用对外放钓的方式。“之所以采用对外放钓来出售冷水鱼,是因为大多消费者对是不是冷水鱼无从分辨,根本卖不起价,体现不出冷水鱼品质。而通过放钓,拿到市场上批发12元/公斤的冷水鲫鱼要卖上24元/公斤;批发20元/公斤的鲢鱼要卖上36元/公斤,批发30元/公斤的黄腊丁要卖上56元/公斤,垂钓者们还乐此不疲,省时省力又增收。”刘高银说起冷水鱼通过放钓销售,双眼喜得眯成了一条缝。
刘高银还告诉笔者,他的冷水鱼之所以受到垂钓者的喜欢,缘于很多垂钓者都了解饲料鱼在冰凉的溪水里是不能长久存活的。并且,同样个头大的冷水鱼,其重量几乎比饲料鱼要轻一半,“只要掌握了这两点,就不愁吃不到正宗的冷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