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西畴精神”的时代诠释者

2019-04-15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有一种力量,它让人在黑暗中不停摸索,在困境中奋起抗争,在挫折中勇于进取,在贫困中意志弥坚。这种力量就是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西畴精神”。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社会主义新时代,西畴人不惧艰难,一心向党跟党走。他们苦干实干,他们开拓创新,他们甘于奉献,在西畴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一切也让“西畴精神”更加饱满、更加丰富、更加有生命力。记者在蹲点期间,亲历西畴变化,倾听西畴故事,寻找一位又一位“西畴精神”的时代诠释者。

  王廷位:勇点炸石造地第一炮

  1990年12月3日,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摸石谷”的一声炮响,至今还萦绕在每一个西畴人的耳边。

  西畴县人均耕地0.78亩,且大部分是缺水少土的石旮旯地。“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西畴人首先面对的是保证生存口粮的难题,木者村更甚。

  要有粮,必须种粮;要种粮,必须有地,地从哪里来,西畴人要和石头抢……王廷位与村里的党员干部正在酝酿一场与石头的战斗。12月3日,王廷位等党员干部带领西畴县蚌谷乡木者村300多名群众,在“摸石谷”点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

  石破天惊,希望重现。经过105天苦战鏖战,王廷位等人带领木者村群中用铁锤、铁杆等最原始的工具在石旮旯里刨出了600多亩台地。并在当年种上杂交玉米,收获时,产量是以前的4倍,木者村一举甩掉了“口袋村”帽子。村民一个个开心地笑得合不拢嘴,从此,再也不用背着口袋外出乞讨要粮了。

  从此,西畴县正式拉开了向石旮旯要地、向石旮旯要粮的序幕。西畴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出台炸石造地和中低产田地改造的一系列补助政策,也掀起以炸石造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高潮。“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响彻云岭大地。

  刘丕荣:“5分钱工程”的创造者

  “西畴精神”的生生不息,在于西畴人开拓创新之力。

  如今的新街镇拉孩村,村外绿水青山,村里整洁干净。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村民们的心情自然是美美的。可就在几年前,村里却还是另一番模样。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刘丕荣还记得那时人们对村里环境的评价,“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

  “连村的环境卫生都搞不好,还谈什么‘西畴精神’。”刘丕荣和村两委班子一直认为,必须想办法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村里要顾保洁员,又拿不出那么多资金;号召大家主动干,又不能把卫生维持好。需要的是可以长久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好能用小钱办大事。

  就在刘丕荣和村两委班子商量讨论、研究的过程中,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要是全村人每人每天交5分钱作为村集体卫生保洁费用,由村集体聘请人员负责开展卫生保洁,并严格监督管理,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

  村两委班子一致同意,并向全村人发出倡议,着手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当时,许多村名都很积极,因为算下来每人每年不过18块钱。可是也有一小部分群众想不通,村里干部就挨个做工作,让他们明白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刘丕荣说。

  “5分钱工程”正式启动,经过村两委班子研究,决定将全村18个村民小组中的21户2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5分钱工程”卫生保洁员,每月工资300元。这样解决村里卫生环境差的问题,也能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一举两得。

  村里有了固定的保洁员,包片、定期打扫卫生,维护整洁,村里的环境卫生一下子又了大变化。村里人,也觉得这5分钱没有白花。如今,“5分钱工程”已经写进拉孩村村规民约,实现了村内环境卫生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管理。

  牟秀才:病逝扶贫一线的好村官

  牟秀才是西畴县莲花塘乡大锡板村人。2007年,47岁的牟秀才已经当上了乡里小锡板锑矿厂的副厂长,每月的工资近1000元。有想法、有能力,能干人也好,这是大锡板村村民对牟秀才一致的认识。当时,大锡板村村支书的位置一直没有合适的人远,经过乡党委深思熟虑,决定推选他来担任。

  当组织与牟秀才交流后,牟秀才没有犹豫和推辞,便辞去了副厂长的职务,回到村里开始了村委会的工作。当时,村干部每月的工资是360元。没有人能想到,甚至连牟秀才自己都不会想到,他选择了为村民服务,直至到生命的尽头。

  2015年,精准脱贫工作全面开展,已经卸任村支书,担任村委会副主任的牟秀才毅然挑起了村里脱贫攻坚的重任,选择了位置最偏远、任务最重的两个村寨作为包干对象。那时起,牟秀才便骑着家里唯一值钱的一辆摩托车,无论晴天雨天,奔走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熟不知,繁重、忙碌的工作已经偷偷开始蚕食他的健康。

  时间又过了两年。一天,村里的干部突然发现牟秀才的嗓子有些沙哑,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小,便提醒他到医院看看。可牟秀才却说,自己是小感冒,吃点药就好了,坚持守在脱贫攻坚一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大锡板村现任村支书牟秀德有些哽咽。

  短短半月之后,正当脱贫工作进入了攻坚拔寨的时候,牟秀才的病情恶化到连发声都很困难。经过检查,被确诊为食道癌晚期。住院期间,牟秀才心里根本放不自己的工作,尤其是自己包干的贫困村和贫困户。

  2018年1月,经过化疗,病情略有好转的牟秀才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大锡板村,顾不上回家就挨家走访贫困户,询问脱贫工作进展。因为说不了话,他就写在纸上与贫困群众交流。可回来刚工作了三天,他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得不再次入院。而这一走,竟成了诀别。那一年,牟秀才58岁。

  为村民服务的11年里,牟秀才把盖新房的机会让给了别人,把土坯房留给了自己;把进村硬化路让给了别的村,把泥泞路留给了自己……他用甘于奉献诠释了“西畴精神”,用生命之光照亮了“西畴精神”。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西畴精神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