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北京农业嘉年华: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

2019-04-12来源:人民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4月10日,正在昌平草莓博览园进行的第七届北京农业嘉年华,打造创意农业景观190余个,包含先进农业技术70余项、场馆科普知识点2000余个,设置互动体验活动220余项,其中位于昌平草莓博览园西区的“农耕印记”场馆以“让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为主题,展示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古老农耕智慧,弘扬中华优秀农耕文明。

  共生农业系统尽显生态智慧

  进入“农耕印记”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游客纷纷在此驻足,与该景观合影。“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以青田、鱼灯等为元素打造的微缩景观,据了解,此景观是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原型制作而成。

  作为我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在水稻田中养鱼,稻谷在水面上生长,鱼在水下生长,两者互不干扰。一方面,鱼为水稻除草、除虫、翻松泥土,鱼的排泄物还可成为肥料;另一方面,水稻为鱼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来源和庇护场所,形成了“稻鱼共生”的生态循环系统,不仅减少了对化肥农药的依赖,还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

  绕过“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人竹共生系统”中的“竹叶龙舞”让人眼前一亮,游客们纷纷与之合影留念。“竹叶龙舞”以毛竹的杆、皮、叶等为原料,用近千片竹叶制作而成,一共七节,总长达16米,完整呈现了竹笋长成竹、再变成竹龙的全过程。

  “农耕印记”馆负责人告诉记者,“人竹共生系统”以竹叶龙盘踞在竹子上为景观元素,展现了浙江安吉竹栽培、制作的工艺,蕴含着安吉丰富的竹文化。

  传统农业景观展示种植技术

  沿着景观路线继续前行,记者来到了“红河哈尼梯田”景观,该景观以高山、流水、梯田、人家为元素,塑造出一幅“红河哈尼梯田”的3D立体画,吸引了游客驻足欣赏,走入画卷了解哈尼梯田的传统耕作过程。

  “这个地方拍出的照片很逼真很漂亮,仿佛真的来到了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一位游客笑着告诉记者。据了解,“红河哈尼梯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1300多年前,哈尼人利用复杂的水渠系统将水从树木繁盛的山顶引入梯田内,创造了梯田农耕文明。围绕着梯田构筑和大沟挖掘,哈尼人从开沟挖渠、放水平田到水源管理、水量分配,无不体现出古老的用水节水智慧。

  在“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景观,串串晶莹剔透的牛奶葡萄营造出满城葡萄飘香的氛围。“农耕印记”馆相关负责人向游客介绍,宣化传统葡萄园已有1300余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沿用传统的漏斗架栽培方式,这种架形具有光能集中、肥源集中、水源集中、抗风抗寒等特点。葡萄栽培于庭院中,与居民生活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是城市之中独特的农业文化遗产。

  在“农耕印记”场馆,还有一个充满异域特色的展区——“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农业系统”。不少游客参观后都惊叹于古人的劳动智慧。据了解,坎儿井是干旱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新疆吐鲁番和哈密盆地,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坎儿井农业系统”用人工开凿的地下暗河,把天山脚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灌溉农田,建设绿洲,对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起到了重大作用。

  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

  “农耕印记”场馆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农业文化的魅力。游客不仅可以畅游景观,还可以选择与喜欢的场景合影留念,领略传统农业的文化和智慧。

  “农耕印记”场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具有完善的传统知识、技术体系和独特的生态文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技术和文化内容,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场馆展出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就是充分发掘遗产地的生物、生态、文化与景观资源优势,将生态系统保护、资源持续利用贯穿于农业绿色发展之中,展现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场馆相关负责人说:“充分认识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积极投身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行动中,不仅有助于打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还可以指导现代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农业文化遗产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