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四川巴中:创新财政支农机制 破解脱贫攻坚投入难题

2019-01-30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有贫困人口85250人。近年来,巴州区紧扣脱贫攻坚主题,把聚合各类资金作为脱贫攻坚的引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和引领作用,聚“零钱”为“整钱”,用“小钱”撬“大钱”,变“期钱”为“现钱”,以钱再生钱,为加快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16年底,全区共减贫43979人,贫困发生率下降3个百分点。

  集成式整合财政资金,提高使用效率

  巴州区着眼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化和精准度,按照“党政统定项目、财政集中支付、乡镇主责实施、部门指导把关、专班专责监管、绩效综合评价”的思路,念好“统”字经,做好“钱”文章。出台《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编制、项目投向、资金使用配套机制,采取开设专账专户、规范使用程序、严格审查监督等办法,对上级下达和本级安排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55项涉农资金进行全面整合。对中央、省级特定用途和按照规定不纳入统筹整合使用范围内的涉农资金,按原办法管理、原渠道下达、原用途使用;区级财政在保障职工工资、职能部门基本运转后,每年将不低于50%的当年新增财政资金纳入整合范围,确保财政专项扶贫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不低于30%。2016年,全区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8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其中,用于盘活农村宅基地存量、推进土地增减挂钩结余指标省内流转交易13.28亿元,发放农业产业扶持周转金2280万元,有效解决了“无钱安居”“无钱兴业”的燃眉之急。

  市场化促进金融创新,增强支农活力

  巴州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综合运用激励奖补、风险分担、保证保险等多种政策,充分释放金融机构信贷增长空间,放大金融支农惠农效应。投入1.35亿元设立信贷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贫困户住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风险基金、土地流转保证保险基金等“五大基金”,按照决策、管理、运营“三分离”原则,确定专业机构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引导金融资本支持农业产业和农村实体发展。与农商银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按照基金总额的5-10倍放大贷款,解决金融助农增收大问题。落实农村产权评估和登记办法,无缝衔接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各类农村产权在当地能流转、在市场能交易、在银行能抵押。2016年,全区完成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并发放小额信贷5176万元,实现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近3亿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贴息170余万元,新发展道地巴药11.4万亩,新建有机果蔬基地2万亩,新建优质粮油示范片6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养殖单元170个。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入股分红、保底返息等方式直接带动近1.1万贫困群众稳步增收、顺利脱贫。此外,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举办农民资金互助社,满足农村资金多样化需求。挂牌成立的全市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向贫困户免息贷款44.1万元,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低息贷款490.8万元。

  规范性引导社会融资,提升参与效果

  为有效防止社会融资市场混乱、过度经营等问题,巴州区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支农助农的有效方式,支持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实体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领域。一方面,出台投融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合资合作、资产收购、参与改制等方式,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农村基础设施等公益性事业项目。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办法,引导和鼓励民间投资有序进入农业经营服务体系。2016年,巴州区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作中心包装筛选的生态建设和水源保护、梁鼎公路等3个涉农项目,纳入财政部PPP项目储备库,预计可撬动社会资本40亿元。另一方面,落实财政、金融、税收、技术、土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导支持本地在外企业家、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复转军人等自主创业。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入股共建”“一事一议”等办法,在方山雁等7个贫困村吸纳社会资本修建通村公路26.2公里,农业产业园区路350公里,整治和新建山坪塘76口,改善了2.7万亩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股份制改造集体资产,扩大增值效益

  针对财政投入形成的经营性农业资产权属不清、经营不善、监管不力等问题,巴州区积极探索将财政资金投入形成的农业资产移交项目所在地,股权量化后与资产使用主体股份合作,促进财政资金长期发挥效益。股权量化上,科学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探索设置10%贫困户优先股、70%成员基本股、20%集体权益股,实现贫困户二次分红。贫困户脱贫后,优先股纳入村集体经济组织再量化。管理经营上,将财政投入形成的产业园区、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及配套设施等产业类资产,厂房、仓库、闲置住房等固定资产,委托给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理,并通过公开招标、打捆租赁、入股联营等方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经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利益融合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程监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履约践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按股分红。三方受益的良性互动机制,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破解了集体“空壳村”问题。2016年,全区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近200个,价值6.7亿元的农业资产完成移交并股权量化到人、颁证到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培育招引各类市场主体近300家,378个村集体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201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入2万元以上,所有贫困户增加近20%的收入。

  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供稿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攻坚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