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一个戏痴与一个农民剧团

2018-12-03来源:农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在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西北部一个小乡村里有这样一群人,劳动生产之余会拿起弦子、二胡,唱几出戏,搞得有模有样,还成立了“演出有限公司”,在洛阳、三门峡一带的乡村中有了很大的名气。这些都和一个普通的农民有关,他就是洛阳市现忠演出有限公司负责人史现忠。

    把爱好做成事业

    史现忠是农民的儿子,1976年因学了点无线电手艺,于1980年在郑州找到了一份工作。因爱好戏曲,常和一些戏曲爱好者接触,他又会拉弦子,于是就有人推荐他进入业余戏剧团中。在郑州期间,一个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当时在省曲艺团有声望的王昌老师,通过他加入了省戏剧团业余组,参与了省曲艺团的一些演出,并见到了常香玉、马金凤、申小梅等大师,又被聘为梨园春节目组的评委,参加一些戏曲业余演出活动。

    工作的厂子倒闭后,史现忠返回宜阳县高村乡务农,可他非常喜欢戏曲,打算在家乡搞地方戏曲艺术事业,于是就在本乡寻找有戏曲爱好的农民朋友一块办了个戏曲剧团。他用手头的一点积蓄,再加上一些当地戏迷爱好者的共同支持和帮助,置办了戏曲排练中所需的器具,以自己家为培训场地,一群农民演员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演艺生涯。

    在培训中,史现忠靠着自己的人脉,请来了很多省市的戏曲老师前来指导,包括国家一级演员周现彬、苏景涛、牛艳慧等诸多名家。刚开始,小剧团只有30多个人,渐渐地人多了,后来其他乡镇的文艺爱好者也来“投奔”,包括为剧团写出《古树老宅》《万家灯火》剧本的盐镇农民吕作现。

    目前,剧团已有驻团演员48名,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95%都是本乡本土的农民。

    拿出全部积蓄办剧团

    2013年,剧团发展遇到了困境,史现忠毅然投入他的全部积蓄60多万元,添置布景、服装、音响、灯光、车辆等,同时在市、县宣传部门和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注册成立了“洛阳市现忠演出有限公司”。从此,他们成为了正规军,并走上了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2013年开始,剧团演的戏曲有古装戏和现代戏,古装戏有《王华卖街》《哑女告状》《刘公案》等等;现代戏有《母亲》《父亲》《空巢老人》等。

    几年来,史现忠带领高村的农民剧团,凭着勤奋、刻苦、执着、敬业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三门峡、洛阳两市10数个县,走村串镇,送戏进村,至今剧团已经演出近600场,其中志愿为敬老院和学校免费演出100多场,为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话,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道道丰盛美味的文化大餐。

    说起回报,史现忠告诉记者说,目前只有投入,除了前期投入的60多万元外,女儿给他5万元的孝敬款,他也拿来投到剧团里了。他还准备卖掉他村边的一处1亩多大的院子,筹钱继续打造这个“草根剧团”。

    剧团也已经吸引了宜阳县及洛阳市戏曲名家、编剧的关注,帮他策划剧本和导演剧目。《爆胎》就是一位洛阳名导赶来帮他导演的,并且是自己骑摩托车往返一趟近二百公里来的。得到这么多朋友的支持,他很知足。演员拍戏,没有报酬,谁家有好吃的也拿来入伙大锅饭。出外演戏,由5年前的每人每天20元,到现在的100多元,演员们也看到了希望。

    每当有人问史现忠:“你不愁吃穿却倾家荡产搞剧团图个啥?”他总是一语道明:“用现代戏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素质,把农民剧团打造成一个专业民营剧团,为此我将乐而不疲。”

    一群戏痴撑起了剧团

    在剧团里,像史现忠这样的戏痴,还有很多。

    剧团副团长王同斌是高村村委会主任,他种有50多亩土地,一家5口人都在剧团演出,他演老生,孙子演儿童,乐此不疲。一次到外县演出,该他出场时,忽然接到他雇的帮他炕烟叶的人的电话说,他家的烟炕失火了,要他马上回去。但王同斌硬是没向剧团吭声,失火事故交由所雇人员处理,等他演完节目后才回家,一炕烟叶已全部烧完,损失数千元。但事后,王同斌仍对演戏痴心不改,“执迷不悟”。

    演员曹万霞刚手术不久,剧团就接到了义演通知,为了演出,她把滞留带取了下来坚持演出,没想到伤口感染又住进了医院。

    吕作现说:“写剧本得靠积累,靠灵感,脑子得清醒,我不敢熬夜,因为白天在地里干活太累,所以每次干完活就先睡觉,睡到两三点再起来写。”戏里的好多场景、戏词都是他在田间地头想到的,比如戏结尾讲的老人不盼孩子杀猪宰羊拜灵位,不盼孩子披麻戴孝多烧纸灰,只盼生前能喝孩子一碗水,就是他在自己地里干活时,看到周围孤独的坟头,突然来了灵感写下来的。而为了记下这瞬间的灵感,他每次去地里劳动时,都会在口袋里装上纸笔,想到什么场景,想起什么词,随时记下来。

    “可以说我们这个剧团能够支撑下来,靠的都是大家对戏曲的痴迷。”宜阳高村农民剧团副团长黄晓文,曾是临近的宜阳县柳泉镇雨泉村小学校长,正是被剧团成员们的精神感动,退休后主动帮助剧团做外联工作。他说,剧团的农民演员都不拿工资,偶尔演出有报酬时,会给大家发几十块钱,但就是这样,大家的演出热情还是很高。

    正是有一群这样的戏痴,才撑起了高村农民剧团。

    通过几年摸爬滚打,剧团在洛阳、三门峡一带有了名气。2017年,河南省文化厅授予高村农民剧团“河南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乡村音乐厅”匾牌,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农村戏曲文化。

    谈到未来的发展,史现忠表示,在戏曲事业上要坚持创作演出农民朋友喜爱的、沾泥土、带露珠的作品,文化产业方面依托演出公司这个乡村音乐厅基地,实施农民戏曲和声乐培训,为乡村培养更多的群众文化人才。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乡村振兴 三农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