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探访湖南省长沙县改革开放40年的创新之道

2018-10-26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湖南省长沙县金井茶叶基地,65岁的长沙市茶业协会会长周长树还在接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茶商,他愿意一辈子做“湘茶出湘”的推广人。

  从乡茶压箱到湘茶出湘,湖南茶业发展这条路周长树走了40多年。1978年,时任生产队长的周长树蹿到了当地的厂子做了一名采购员,作为商品经济弄潮儿的周长树,尔后又跳到金井茶厂,尝试发展茶叶领域的市场经济,在金井茶厂一待就是30多年。

  从小吃不饱饭,只能用红薯充饥的农家子弟彭焕新,最大的心愿是抛掉“泥饭碗”。1994年,邓小平南巡的春风吹到小镇,在长沙县乡镇中学当在编教师的彭焕新毅然砸掉“铁饭碗”,只身前往改革前沿海南特区寻找梦想。2008年,身为企业高管的彭焕新再次做了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返乡种起了紫薯,让紫薯产品成为航空食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刚结束,黄垅大队黄垅村村支书王再德请匠人造了5个两米大字“建设新农村”,提出“摆脱贫困,实现温饱”的“十有”目标;1988年,黄垅村更名为“黄垅新村”,提出“发展生产,兴村富民”的“十变”目标;1998年,黄垅新村更名为“黄龙新村”,寄望乡村像黄龙一样腾飞,提出“全面实现小康的“十新”目标。

  从金井茶场、金井场厂到金井茶业公司,一个乡镇企业的变迁刻上了改革开放“一改则强”的鲜明烙印。

  从砸掉“铁饭碗”、丢掉金饭碗到再捧起“泥饭碗”,一个农村孩子的转型衬托了一个农村家庭不断向往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景。

  从黄垅村、黄垅新村到黄龙新村,一个乡村名称上的变化反映了一个村庄乡村振兴的宏图大志。

  对作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的长沙县来说,无论是一个乡镇的变迁,还是一个农村孩子的转型,抑或是一个乡村的变化,其实就是一个县改革开放40年发展的缩影,长沙县从稳坐“三湘第一县”到挺进“中部第一县”再跻身“中西部第一县”,身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县人以民生为答卷,以改革为答题、让长沙县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幸福生活先享者。

  改革开放先发地,离互联世界很近的地方:解放思想,敢为人先,改革红利释放民生红利

  今年国庆长假,长沙县黄花镇,客运量多年位居中部第一的黄花国际机场一片忙碌。

  65岁的周长树赶到这里,迎接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茶商;45岁的彭焕新也来到机场,将他研发的沃园香薯系列产品作为特约航空食品配送到这里。

  “湖南不靠海、不沿边,走向世界靠蓝天。” 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曾形象地说。

  “互联世界,乘‘机’而上!”长沙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长沙县委书记曾超群认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健康有序发展“临空经济区”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要求,长沙县把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提高到二次创业的高度上来,让临空区承担起长沙市“东引擎、东高地”的历史使命,融入“一带一部”,连通中国,互联世界。

  30年前,黄花国际机场落户在长沙县黄花镇,使得这里成为湖南放眼看世界的新门户。打破了思想桎梏,包括农民在内的长沙县人解放思想,创新开放,依靠改革驱动,走出去闯世界,回乡后以开放视野、改革思维、创新手段融入各项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长沙县大力兴办乡镇企业,一跃成为“三湘第一县”。周长树赶上了第一波改革浪潮,不满足于“领用品”的他跑到当地造纸厂当采购员,干起了“买商品”的差事。跑到上海采购生物碱单程光路上就花了三四天时间,交通不便让周长树感慨“不是跑事,而是跑路。”

  1988年,随着黄花机场开航,在村里带头发展乡镇企业的周长树业务半径扩大了1倍,当时的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翻了1番。1997年,被调到金井茶厂任党支部书记的周长树决定带领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卖产品”。1999年,他乘飞机到新加坡,正是这次首飞,拿下了金井茶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首单”。如今,金井茶业公司的有机茶叶出口近10个国家和地区。

  “谁反对改革,就让谁睡觉去。”1992年, 88岁的邓小平在南巡时的铿锵之音让19岁的梦想青年彭焕新醒了过来。1995年,“不安份”的教师彭焕新暑假到改革前沿海南特区闯了一翻,虽然历经各种苦差事,但还是毅然回校办了辞职手续。为了看世界、看商机,彭焕新决定奢侈一回,乘坐飞机返回海南,在吃航空餐点时,彭焕新当时就天真地想:什么时候也让家乡的农产品“插翅高飞”。

  12年之后,干着期货交易生意、年薪几十万的彭焕新决定回到家乡种红薯。2007年,在金井镇成立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最初种紫薯、卖紫薯。2014年后,公司引进精深加工线,把红薯做成了航空食品。

  改革红利释放了民生红利。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包括农民在内的普通人安居乐业就是中国最大的民生。正是投身改革、顺势而为,像周长树这样的普通农民、彭焕新一样的农家子弟才成为创新创业者,成为带动一方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农人。

  城乡统筹先行区,离乡村振兴很近的地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融合推动民生改善

  沿着黄兴大道从星沙驱车行驶,途中一座山青水碧、白墙黛瓦的“浔龙河生态艺术小镇”让人眼前一亮。

  这里曾辉煌过,也没落过。1978年,一个生产农业机械的乡镇企业落户于此,打破了浔龙河的宁静。村里扛锄头的农民,纷纷涌进工厂成了工人。最辉煌的1995年,机械厂年产值达到3亿元。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1世纪初,在市场化的洪流中,由于长期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机械厂盛极而衰,最终破产。没有了支柱产业的浔龙河就像人被抽空了血,一下子失去了精气神,加上多年来“削山建厂、污水入河”,村民早已“靠山吃不得山,靠水吃不得水”,浔龙河村陷入困境。

  乡村没有产业,怎么有出路?2009年,在外创业成功的柳中辉返回村里。柳中辉看到,虽然工业停滞多年了,但村里的青山绿水回来了。柳中辉决计,要带领村民用大保护促大开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艺术小镇,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浔龙河变成现实。

  2010年,柳中辉带领村民深入调研摸家底,一份《浔龙河村土地调查报告》出炉。此后,土地确权颁证、土地增减挂钩等一系列土地试点改革在浔龙河展开。

  土地从零到整,房屋从分散到集中,村里的资源被盘活后,环境美了、公共设施全了,社会资本也纷至沓来。短短几年,浔龙河村实现了“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

  新一轮城乡融合进一步推动民生改善。金井镇金龙村,过去是个名副其实的“无水、无电、无电视”的“三无村”,而现在,随着“五网下乡”的落地,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变成了有“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电视、公共交通”的“五有村”。

  在金龙村,途经的城乡公交早晚奔忙,全程55公里,只要4元钱。城乡公交不仅载着村民走出去,也领着城里人来村里看山看水赏美景。

  “‘六’个集中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五网下乡’是乡村振兴的升级版,体现的是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长沙县农林局局长鄢兴杰介绍,2013年,长沙县以工业为主导的南边和以农业主导的北边经济发展有4-5倍的差距,而现在已缩小至1-2倍。随着“强南富北”的发展理念的渗透,这种差距,还会继续缩小。

  正是通过全面推进 “六个集中”等城乡统筹发展策略,长沙县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和发展方式,成为湖南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导基地,全国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

  幸福生活先享者,离美好生活很近的地方:改善人居环境,壮大集体经济,百姓富足实现民生共享

  从“兴工强县”到“南工北农”,再到现在的“强南富北、民生立县、挺进五强”,反映了长沙县县域经济不断拾阶而上。

  但正如曾超群所言:“无论县域经济排在哪个位置,民生都要排在首位。”长沙县将新增财力的80%都用于了民生工程,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永久荣誉。

  对于乡村而言,幸福生活体现在哪里?“乡村既要‘美面子’,又要‘强里子’,美好生活既在目之所及的农村人居环境中,也在用之于民的集体经济发展中。”鄢兴杰说,人居生活的“面子”美了,农村经济的“里子”实了,百姓富足,安居乐业,才真正实现民生共享。

  “山青水不秀,到处猪屎臭,遍地是垃圾,吃水也发愁。”这是开慧镇锡福村过去的真实写照。住在这样的乡村,怎么让人舒心?

  “我们过去给国家交粮,现在却向国家交垃圾。”10年前,时任锡福村村党支部书记的王茂存意识到:环境不整治,村里就没出路。通过一系列治理措施,锡福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基本不出村。

  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引来了资本青睐。2015年,湖南慧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中了这里的生态宜居,一举敲定在锡福村发展“民宿+度假”产业。锡福村走上了“村集体经济+村民+企业”的融合发展路子,在利润分配上,村民收益占比60%,村集体收益占比10%,慧润公司收益占比30%。

  面子美了,里子强了,才能让群众享受到更多民生福祉。黄花镇黄龙新村的村民最能体会到这一点。

  改革开放前,黄龙新村是个“种田靠天、用钱靠借、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村集体经济为“零”,村里买材料纸都要赊账。“

  要使黄龙脱贫致富,必须大力发展村级企业。”王再德开始骑着单车到处跑项目,苦守银行行长3天3夜,终于争取到了一个镀锌厂的项目。以镀锌厂为基础,村里又办起了9家企业。如今,村级年收入达到1.2亿元。

  在王再德看来,村集体经济的厚实,就是要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如今,村民“新农合”的全部费用、“新农保”的30%也由村集体支出。同时,村里的公益事业也是如火如荼地推进,村级中小学、幼儿园、敬老院和村民服务中心、“农家书屋”、运动场、康乐中心等公益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对于5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5个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村,长沙县通过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抱团发展实体经济,今年8月,长沙县在湖南率先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脱贫 致富
您可能喜欢的
    TOP10
  • 新闻排行
  • 视频排行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