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智慧农业

与外企过招!较量中崛起的中国种业

2018-10-13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微信图片_20181013090506.jpg

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改革开放这项国策引起世界瞩目。


对于世界种业而言,数以千万吨计的中国种子市场终于打开大门。在这个价值数百亿元的蛋糕切下一块,成为当时全球种企巨头们的共同目标。


而对于刚刚起步的本土种业,面临强大的外资种企入华,无异于“降维打击”。但资源、人才和技术近乎空白的现状,让当时的我们并没有过多的选择。


中国种业,走上了一条以市场换取技术的道路。


睁眼看世界的种业人


只有亲历过那个年代,才能感受到中外种业的差距之大。市场换技术,这是我们国家大多数落后产业崛起的捷径,也是中国种业崛起之初几乎唯一的选择。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的种业发展落后发达国家实在太多。”现任上海市惠和种业有限公司(下称惠和种业)总经理郏惠彪,在时隔30年之后,依然发出这样的感慨。


1988年,在上海市种子公司工作的郏惠彪,受上海市作为国际性都会的便利条件,郏惠彪获得前往一个日本学习考察的机会,被外派至日本知名种企八江农艺株式会社交流学习,成为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种业人。


在这段时间,郏惠彪感受到了落后与先进的距离。“根本不是一个层面上东西。”郏惠彪回忆道,无论是在育种理念、栽培技术、品种资源等各种指标上,中国都要远远落后于日本。



微信图片_20181013090452.jpg

图文无关


在当时,国内农作物的新品种研发主要由各地农业科学院进行,但基本以现有常规品种的提纯复壮为主,在杂交创新上突破极少。在生产上,制种生产和普通的种植并无明显的区别,大棚、薄膜等的基本技术尚无踪影。而在日本,温室大棚、可控栽培、组培室等各项技术均已非常成熟。


回到上海的郏惠彪,当即确定了要将国外品种引入到国内销售的想法。1990年,郏惠彪从日本引进了我国第一个小型西瓜品种“早春红玉”,重量仅有2公斤,但果肉品质非常好。在此之前,中国只有8-10公斤的大型西瓜,果肉口感欠佳。在国内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下,小型高品质西瓜被开始在经济发达地区风靡并向周边辐射。


发展至今日,追求高产个大的西瓜品种已经慢慢失去踪迹,小型好吃的品种渐成市场主流。这是国外资源改变国内品种面貌的典型个案;直至今日,从海外引进品种依然是郏惠彪公司最有效的产品策略。他的故事,是万千将国外品种、技术带到中国来的种业人的一个缩影。


在洋种洋企来到之后,我国育种家们从此有了借鉴以及赶超的对象。


思路打开之后,本土育种科研能力也开始不断成长起来。中国农科院的甘蓝、北京京研的大白菜和西瓜、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和天津德瑞特的密刺黄瓜、山东德高的大白菜等品种,都已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逆袭,能够抗衡甚至超越来自国外的产品。



如果说品种尚需要时间才能改变中国种业的面貌,那质量的提升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美国先锋种业在中国推广最成功的品种“先玉335”,仅凭种子质量就给我们的种子生产技术水平上了一课。


我国当时的国标规定玉米种子发芽率只要高于85%就为合格产品,美国先锋种业凭借生产技术的领先优势,将这个标准定为95%。使用国内一般的种子需要“一穴三粒”播种来保证出芽率,而先锋种子可以基本可以实现“一穴一粒”播种。在种子质量提升的情况下,农民节省了种子、种植成本、间苗人工。



微信图片_20181013090457.jpg

图文无关


自此之后,“单粒播种”成为国内优秀玉米品种的标准,可以说“先玉335”为提升我国玉米种子生产技术水平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较量中巨变的中国种业


外资种企领先的品种和技术,让本土的种业人从此有了借鉴以及赶超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中外种企关系也发生变化,双方成为直接的竞争者。


在番茄领域,中外种企在解决产业困局上的博弈,见证了本土种企如何追赶跨国巨头的步伐。


目前,我们国家的番茄种植面积高达2000万亩,收获产量超过7600万吨,产值数千亿元。但在,对于以粉果型品种的中国番茄产业,耐运输能力一直是个难以突破的难题,更别提后来大规模爆发的番茄黄化卷叶病毒灾害(业内亦称之为TY病毒)。


农产品的耐运输能力一直是产业能否扩大发展的短板所在。我国的番茄品种资源以粉果型为主,口感极佳,但是因为果皮太软太薄,只要长距离运输就会破裂。因此番茄产地能够辐射的范围十分有限,失去远距离市场,规模化产区也就无法形成。


1998-1999年期间,来到中国的外国种企,海泽拉推出番茄品种“R-144”和“FA-189”,大约2年之后,瑞克斯旺也进入中国市场,推出番茄品种“百利”。


“R-144”“FA-189”“百利”三个品种凭借着硬度强耐运输的优势迅速推广开来。据曾在拜耳旗下的亚洲太阳种业公司工作,现为北京博收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升回忆,在20年前,这三大番茄品种几乎瓜分了北方的红果番茄市场。


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种企也开始重视番茄的运输问题。西安金鹏种苗有限公司(下称西安金鹏)就抓住了由运输问题带来的新机遇。西安金鹏总经理李晓东介绍,他们在外企三大红果品种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期,推出了“金鹏一号”粉果番茄,这个品种比毛粉802、L402等原主栽品种硬度强耐运输,货架期显著更长。


虽然在硬度和货架期仍然无法达到“R-144”等国外品种水平,但是“金棚一号”是粉果,大果,符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硬度、货架期基本满足需求等特点让这个品种守住了本土番茄种子市场。


2000年,金棚一号在寿光种植面积超过万亩,三年之内就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直至2013年仍是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高峰期占到全国粉果近70%市场。“金鹏一号”目前仍有一定量的种植,在2010年以后,该系列的后续升级品种“金棚八号”是粉果番茄中最硬的品种,达到了国外公司粉果硬度的最好水平。



在耐运输问题解决之外,番茄产业还有另外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2002年,TY病毒开始在我国各大番茄产区出现,可以说是番茄的不治之症。患病的番茄,植株生长迟滞矮化,产量严重减少,且一旦患病终生传毒,无法根治。2005年开始,TY病毒开始陆续在全国各番茄主产区大规模爆发,为番茄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在此之前,中国育种家对此项病毒的抗性研究近乎空白。无论是本土还是国外的品种,无一可以抵抗住这种病毒的破坏。帮助中国番茄产业度过这一难关的正是来自国外的育种材料。解决了这一问题的是目前已被中化集团收购的先正达公司。


2006年,先正达在中国推广的 “齐达利” 番茄品种被发现可以抵抗TY病毒。在此之后,国外抗TY病毒的材料被广泛运用于番茄育种制种。李晓东介绍,先正达、圣尼斯、海泽拉等外企的品种具有抵抗TY I 型和TY III 型病毒的能力,亚洲开发银行设立的台湾亚洲蔬菜中心则具有抵抗TY II型病毒的能力。中国本土种企使用这些品种材料,通过育种手段最终也让我们的本土品种获得抗TY病毒能力这场TY病毒灾难才开始得以遏制并最终解决。


微信图片_20181013090502.jpg

图文无关


在这一场番茄种子市场的较量中,本土种企在借鉴中进步,在赶超中实现崛起。难能可贵的是,本土种企并没有单纯复制海外品种的选育路径,为了耐运输而放弃原本的好口感,中国番茄本土品种也得以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如今无数的番茄种企,都在这个由较量中提升并发生巨变的产业赚得盆满钵满,成长壮大,并具备走向海外的能力。


崛起的本土种企势力


外资种企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种业的发展,甚至是催生了像番茄这样的农业大产业。在这40年对外开放的过程,大量的种企在成长并崛起。


改革开放开启首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开启“四化一供”时代,这次改革也被称作是中国种业发展的第一次革命。


这次革命具有两大方面的意义,一是种子正式成为一类商品,为接下来的种子商业化奠定基础;二是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县级供种单位成为我国种业的第一代种企,也是我国种业商业体系的雏形。



我国第二代种企的崛起,是2000年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下称《种子法》)的改革成效。在这一年,中国种业打破行政区划经营种子,允许民企进入种业经营。


在放开种业经营,民营种企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殊现象,在近几年有非常多的种企扎堆举办15周年庆典,这个现象是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的。


我国的种业企业家,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二十世纪初,从国营种子单位跳出体制,下海经商成长而来的。在创业潮下,大量的种企在是在2000年后数年间成立的,2万家持证种企就诞生于这个时代。


微信图片_20181013090506.jpg

图文无关


我国目前的种企龙头隆平高科,就于2001年上市。这家由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等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下属部分企业改制而来的种企,发展至2017年已跻身世界种业第9名,进军全球种业市场的步伐仍在不断加快。


隆平高科的崛起并非个案,还有大量的种企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快速成长了起来。据统计,在目前4300多家持证种企中,主板上市企业共有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已超过50家。还有大量的人才在外资种企中任职,最后成为中国种业经营、科研、推广等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


在打开市场大门之初,外资种企无论是直接通过贸易出口,还是专利收费,都从中国种业市场上获利颇丰。


在明面上看来,洋种洋企利用自己的领先优势,从中国农业这个庞大的市场赚走了大量的钞票。而实际上,和我们国家汽车、高铁等产业一样,这是一场以部分市场换来技术、资源、人才、经验的较量。


在这场角力之中,中国不可避免地失去一部分市场,但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追赶,在部分领域实现超越的壮举。



在过去40年的对外开放中,中国种业以市场换得发展的巨变。随着新一轮开放的开始,中国种业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dongyanqiu] 标签: 种子市场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