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不毛之地华丽变身良田

2018-10-11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盐碱地被称为土地的“绝症”,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

  曾几何时,盐碱地让辛劳一年的农民兄弟颗粒无收,只能望地兴叹;有的农业企业尝试利用盐碱地进行规模种植,但均赔得血本无归。

  金秋时节,在吉林省松原市一望无际的盐碱荒地之中,竟有一片片金黄色的稻浪翻滚,呈现出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这是记者在位于松嫩平原的中国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松原示范基地看到的喜人场景。

  

1539246068238736.jpg

盐碱地经改良后的水稻长势

  松原市前郭县套浩太乡腰围村,在望不到边的盐碱荒滩之中,有一片金色的稻田格外醒目,这是中国农业大学胡树文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展的盐碱地生态改良示范田之一。在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功能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制与应用”等课题支持下,与北京中耕绿洲生态公司和松原弘晟喷灌公司合作,于2017年开垦的600余亩盐碱地稻田。

  “该地块土壤pH达到10.2左右,含盐量8‰以上,碱化度平均在35%以上;土壤质地黏重,透水性差,土壤颗粒分散,结构性很差;属于松嫩平原典型的重度苏打盐碱地类型。”胡树文教授介绍说,但经过改良处理后,当年种植水稻即获得了每亩过千斤的产量;今年为第二年连续种植,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吉宏6号”,继续开展“抗盐碱型水稻专用控释肥田间应用示范项目”研究和试验示范。

1539246100982595.jpg

专家测产验收 

  9月28日上午,由中科院南土所杨劲松研究员、吉林农大赵兰坡教授、吉林农科院高玉山研究员、吉林省白城市农科院阎喜东研究员等组成的专家测产组,对该项目进行田间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在常规施肥处理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为375.8kg/亩(折合标准水,去除15%杂质),而经抗盐碱控释肥处理的稻田,平均产量达到547.67kg/亩,试验对比效果非常显著。

  松原市乾安县后张字井灌区实验站,是当地政府开展的土地整理改稻田项目。其中,60余亩水田是今年新开垦的盐碱地,也是胡树文教授课题组开展的盐碱地生态综合改良示范田。经综合生态改良处理后,种植“白稻8号”“吉宏6号”和“稻花香”等水稻品种。经测产专家组现场选取“白稻8号”进行测产,折合标准水并去杂后,水稻平均产量为547.8 kg/亩,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获得高产的效果。

  “我打小就跟着父亲一起种水稻,这种盐碱地每亩能打个百儿八十斤就不错啦。而采用胡教授的综合改良技术,第一年就能达到如此高的产量,简直就是个奇迹!”与胡教授合作开展盐碱地改良的松原弘晟喷灌公司总经理朱洪德表示,有了这项先进技术作为支撑,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开展盐碱地改良的信心,计划明年再多开发1000亩盐碱地发展水稻种植。

  据了解,普通的盐碱地治理技术需要5~7年左右的脱盐、洗盐时间,而该项技术加快了水分对盐碱的淋洗效率,使脱盐、洗盐缩短到1~2年,大幅度降低了改良成本,缩短了改良周期。

  这项技术为何有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胡树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研究,自主研发的以新型土壤调理技术、功能性缓控释技术、种子处理技术、抗冻处理技术、根际调控技术等集成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模式,实现了重度盐碱地的快速改良,即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即可获得高产,让不毛之地华丽变身良田。

  据了解,2008年,胡树文教授来到了吉林省白城市,开展盐碱地改良小面积试验,逐渐优化了改良方案。2014年开始,胡树文教授带领的团队在白城市及松原市建立了大面积田间试验基地,有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长期驻扎开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在松嫩平原地区广泛布点,开展盐碱废弃荒地快速改造生态良田技术的试验示范。先后在白城市及松原市的镇赉、通榆、大安、前郭、乾安等县,形成多个新开发盐碱废弃荒地的千亩示范方和前郭县长山镇新立村万亩示范方,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均实现了盐碱地土壤快速高效改良,当年水稻实现中高产;各地在第二年不采取改良措施的条件下,改良田块均实现水稻持续增产。

  “松嫩平原地处吉林省西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南部,是由松花江和嫩江冲积形成的冲积平原,是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土分布区之一,盐碱地的总面积约为300万公顷,而吉林省盐碱地面积就占到其中的三分之一。”参加测产活动的山东农业大学张民教授表示,此项技术对于吉林西部盐碱地的治理以及中低产田改造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盐碱地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