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愿“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2018-10-08来源:央广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河南洛阳孟津县的一个村子里,有着一群画牡丹的农民,他们笔下的洛阳牡丹,鲜艳雍容,声动天下。这就是号称“洛阳牡丹画第一村”的河南洛阳孟津县平乐镇平乐社区。

  郭泰森,是已经故去的平乐农民牡丹画创始人郭泰安的弟弟,河南洛阳孟津县平乐镇平乐村人。1983年,洛阳第一次办牡丹节的时候,美术科班出身的哥哥郭泰安去现场画画,结果发现,在牡丹节上画牡丹,特别好卖。回来以后,哥哥激动地督促他学画,因为画画可以赚钱。于是,郭泰森就成了平乐村第一批学画牡丹的农民。

  1983年,首届洛阳牡丹花会上,平乐村乡村教师郭泰安现场做画获得好评,启发他回村带动大家画牡丹,改善经济条件。之后不久,郭泰安联合村里十余人创办汉园书画院,专攻牡丹画。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汉园书画院组织数期培训,授课教师全部由村里的画师担任。到年底,村里牡丹书画爱好者达1000多名,专业画师100多人。2007年,河南省委、洛阳市委牵头组织专家画家到平乐村进行一对一辅导,培训了110多人。2011年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建成并投入运营,同时注册了“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商标。2016年,中国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将平乐带动打造成为“洛阳淘宝第一村”。农民牡丹画网店活跃店铺达140多家,综合收入超过1亿元。平乐社区现有人口7500多人,其中画师800多人。

  郭艳霞在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里有自己的工作室,这是2013年她花12万买下来的,楼下是画室,楼上是居室。在画牡丹之前,郭艳霞和丈夫靠种平菇和卖菜为生。

  郭艳霞:我是村里画的最早的一批。村里刚起步那时就五六十个人,办了个学习班,我自己找着去。现在是“一幅画一亩田”,素质等各方面都提高了。

   如今,她不仅自己画牡丹,丈夫、儿子也都在画牡丹,一家三口主要从事订单生产,销路不愁。

  有数据说,在平乐近千人的农民画师队伍里,有70%左右是女画师。来自上屯村的辛慧霞听了忍不住笑了。

  辛慧霞:劳动妇女算是剩余劳动力,在家也没什么事,出去上班的话,也没有合适的岗位。还有就是说,画画比较高雅。

  辛慧霞自己打工时就干过好多工作,生孩子之后又回到村里。四五年前,她开始学画牡丹,她说画牡丹是“越画越难”,因为她心里有个目标,要画得“像王绣老师一样”。

  辛慧霞提到的王绣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新牡丹画派创始人,洛阳市政府为了提高平乐农民画师的创作能力,联系了王绣、文柳川等10余名洛阳知名画家对村民们进行牡丹画授课、辅导、讲座和点评。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如今的平乐农民牡丹画已经成为社区乃至洛阳市的文化品牌了。原来的平乐村也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五年前更名为“平乐社区”了。

  现在的平乐社区党总支书记郭留建说,大家画画以后,不仅收入提高了,而且“气质都跟别的村不一样了”。

  郭留建:我们这个村群众文化底蕴比较沉,画牡丹画的多,出去办事说话都讲理,农民气质都不一样。以前都是光谈种地的事,现在他们都谈艺术,也不说打个麻将牌啥的。

  郭书记的爱人也加入了画画大军,据说作品销路也不错。

    从83年开始学画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已经是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平乐书画院副院长的郭泰森见证了平乐村民白手起家,靠画画富起来的过程。他不讳言,现在的农民牡丹画还是一种商品画,但农民牡丹画的未来一定还是需要画出个性的。

  郭泰森:咱现在这个画属于一种商品画,基本上用色鲜艳,画的比较丰满,卖相好,买家喜欢。但以后咱追求的是,边画这个边追求艺术。

  在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和郭泰森一样有艺术个性追求的农民画家不在少数。文静优雅的女画师张勃就是其中一位。她画了十几年牡丹了,但是直到现在,她还一直在洛阳参加学习,因为“不学习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

  张勃:在画画上,我希望能把我心中的想法都用手中的笔描述出来,所以说通过一段时间,我觉得都要出去学习,不学习的话表达不了自己的想法,再加上不断的学习,给自己的画面上注入新的元素。

  对画牡丹,她也有了新的感悟。

  张勃:没画画之前,看过无数次牡丹,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好看。画画之后再去看它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年,刚过“五一”,大多数牡丹花花期都过了。我看到地面上落了一层花瓣,但是落的花瓣还是非常鲜艳。牡丹不单是雍容富贵,它还有一种精神,就像我们女子,都要美丽一生。

  辛慧霞从零开始,画了四五年牡丹,她觉得画画“提升了自己”。

   辛慧霞:我自己画的画,我觉得都是开得很灿烂那种,也是根据我这个年龄吧,属于中年,花都已经开开了那种感觉。

  短评:愿“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洛阳牡丹天下闻名,当地农民“借名”致富,从种花赏花到画花,从务农到转型学画卖画,一个村,画师成百、画者上千、年收入过亿,真是了不起的跨越!牡丹题材的花鸟画因寓意富贵市场需求较大,“牡丹之都”画牡丹又区域优势明显,加上从业者多、附加值高,形成“一村一品”的文化产业,可谓“顺风顺水”;然而要保持其健康发展,仍要在增强创作者的文化底蕴上多下功夫,不可因某方面追求偏颇而迷失,这对于出自乡村的文化产业尤为重要。

  牡丹,花大色美、绚丽多姿、雍容华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自古就是花鸟画的主要题材之一。历代擅画牡丹者众多,但多是文人墨客,不少还出身官宦人家。如:号称中国古代牡丹第一图《国色天香图》的作者、清代画家马逸,有家学传承;明代画大写意牡丹无人比肩的书画家徐渭,出身官宦家庭。而文化底蕴不高的农民画牡丹,且一个方圆不过几十里的村,能画牡丹的农民成百上千,真是只有在新中国、在当下的新时代才有。古人若知,该不知会如何惊叹。新时代的农民敢画牡丹,也能画好牡丹,还依此走上了致富的路,平乐村已为我们展现了令人信服的事实。

  在为眼前农民创造的文化成就欣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产业是很特殊的产业,即文化内在的力量是其最重要的支撑;这里农民画的不是一般定义的“农民画”,而是有“文人画”标签的国画,某种意义上“学养重于技法”,因此作为农民画者更需提升文化学养。牡丹之所以被誉为国色天香,是她浑身透出的雍容典雅让人陶醉;国人视其为国花,就是从她身上寄托着对家庭、对祖国美好前程的愿景。可见画好牡丹、能承载这般美好愿景的效果,不是件易事。每位为人提供这类精神产品的画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品格,纯洁自己的心灵,难以想象卑劣或粗俗之人能够画好一幅牡丹。此外,还要防止一味向钱看,为了数量而忽略质量,成为商品味浓重的“行画”。这也是平乐村的农民画师们和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格外把握好的。

  期盼我们新时代越来越多喜爱国画的农民,通过刻苦学习,既能掌握国画的技法,又能提升作为画外功的文化和道德,努力画出精品、神品,甚至是逸品,让中国农民骄傲,让国人和外国人敬慕;期盼各地“一村一品”中难得涌现的文化产业,在各级政府的正确引领和扶持下,能朝着健康发展的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一村一品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