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权威发布!

2018-06-27 作者:李海燕 侯丹丹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梅旭荣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旱作农业首席科学家,

作物高效用水与抗灾减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8年6月2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发布《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定量评估模拟了农业政策变化和外界冲击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同时,分别就17个具体农产品进行专题研究,重点关注2020年和2035年农业产业发展情况,为研判未来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完善农业产业发展制度安排与宏观调控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2017年谷物产量达到56455万吨、肉类产量8431万吨、水果28351万吨,分别占世界21%、26%和31%。城乡居民粮菜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肉蛋奶油果以及水产品人均消费量显著增长。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地位明显提升,进口居世界第一,出口居世界第五。

与此同时,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不断加大,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因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新时代的粮食安全观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近年来,国际竞争压力导致国内农业支持政策面临困境,大宗农产品出现“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农民收益难以保障,财政负担重,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方向仍是重点难点。

政策模拟结果显示:下调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均会带来产量和粮农收入双下降。稻谷和小麦是最重要的口粮,建议短期内保留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分阶段、分步骤、分品种深化改革,科学确定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功能定位,加快健全水稻小麦生产者补贴机制;玉米去库存政策有利于调减玉米面积、利好畜牧业发展,但力度应适当,避免过度冲击玉米市场。粮食市场化改革应适度有序。

中国首部“绿色税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

2018年1月1日中国首部“绿色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开始正式实施,国家层面明显加强了对畜牧业生产发展迅猛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增大、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治理和管控力度,以促进畜牧业的绿色发展。环保税将涉及约47%出栏肉牛、58%的存栏奶牛、50%的出栏生猪、70%的出栏肉鸡、75%的存栏蛋鸡中有污染物排放口的畜禽。

环保税征收模拟结果显示,短期内会增加畜禽养殖成本,对生猪、肉牛和肉鸡的影响相对明显,导致猪肉、牛肉、鸡肉等畜产品产量小幅下降,降幅在1.98%以内,但长期将倒逼畜牧业加速绿色转型。建议加快创新探索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支持规模养殖场、第三方处理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加快出台有机肥生产与使用的奖励扶持政策机制。

全球化为中国农业发展

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进口了大量粮食、油料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节约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利于缓解国内农业资源和环境压力。进口农产品增加了国内农产品的供给,满足了国内多样化的需求,解决了农产品供求短缺的矛盾。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增加和出口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中美贸易摩擦对双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下降,中国消费者因进口产品价格上涨而福利受到影响。今年年初以来,中美贸易摩擦在全球范围引起广泛关注,对相关国家农业的影响也倍受瞩目。

模拟结果显示,中美双边加征关税将会导致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额下降约四成,其中,大豆、棉花、牛羊肉、其他谷物的出口额均下降约50%。同时中国进口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大豆和棉花进口价格分别上涨5.88%和7.53%,其他农产品价格变化幅度较小。长期看,可以通过拓宽国际市场,优化贸易渠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增加大豆替代产品进口,支持扩大国内种植等措施消除对中国的影响。当然,谈判解决贸易争端仍然是共赢举措。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新时代,需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立足当前发展基础与优势,直面发展短板与挑战,推动农业产业兴旺持续发展。

首先,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合理确定大宗农产品进口规模,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展国内农业产业,优化生产结构和贸易结构。

其次,围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抗风险能力,构建开放型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发展保护机制。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导向,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保供给和保生态的协调平衡。

第四,注重产品质量提升及品牌建设,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强化标准实施,建立质量安全联盟,组建品牌联盟。

第五,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引进来、走出去”,互通有无,实现合作互利共赢。

第六,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改革完善 WTO 规则,按照国际规则处理贸易争端和分歧,创造良好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

专家介绍

梅旭荣研究员长期从事我国北方干旱缺水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科学研究,重点聚焦农作物水分生理生态、生物性节水理论与技术、旱作农业与节水农业模式等领域研究。

工作以来,先后主持完成旱作农业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支撑计划、863计划、水体污染治理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和课题20余项,完成的“旱作农业关键技术及集成应用”等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发表学术论文150 余篇,出版专著15部。

1999年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人选,是农业农村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农业科学院节水农业杰出岗位一级人才, 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renxinxin] 标签: 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业产业 发展报告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