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三农问题

病虫草抗药性上升急需优化防治策略

2018-06-26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全国农技中心2017年组织江苏、安徽、江西、山东等19个省(区、市)60个抗药性监测点,分别对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病虫草害抗药性进行了监测,测定田间常用药剂21种。

结果表明,稻飞虱、二化螟、小麦赤霉病、稻(麦)田杂草对一些田间常用防治药剂抗药性水平显著上升,急需优化防治策略,加强科学用药,抓好技术指导,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减少生产成本。

褐飞虱:暂停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

稻褐飞虱对新烟碱类药剂吡虫啉、噻虫嗪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200倍),对呋虫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烯啶虫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噻嗪酮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000倍);对有机磷类药剂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

根据目前监测结果,在褐飞虱防治过程中,迁出区和迁入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上下代之间,应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避免连续、单一用药。鉴于目前褐飞虱对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已达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防治褐飞虱;严格限制吡蚜酮、毒死蜱防治褐飞虱的使用次数,每季水稻最好使用1次;交替轮换使用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三氟苯嘧啶等药剂,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快速发展。

白背飞虱对噻嗪酮、毒死蜱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鉴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通常混合发生,且褐飞虱目前已对噻嗪酮产生高水平抗性,建议各稻区暂停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飞虱,延缓其抗性发展。

二化螟:限制双酰胺类、有机磷类药剂使用次数

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剂抗性状况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等省部分地区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对毒死蜱处于中等水平抗性,对大环内酯类药剂阿维菌素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

建议在二化螟高水平抗药性地区继续限制双酰胺类、有机磷类药剂使用次数,避免二化螟连续多个世代接触同一作用机理的药剂。同时,应控制阿维菌素的过量使用,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

水稻病害: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杀菌剂

部分稻区水稻恶苗病菌对多菌灵、咪鲜胺产生了高水平抗性,稻瘟病菌对硫代磷酸酯类药剂稻瘟灵、异稻瘟净产生了高水平抗性,三环唑的防治效果也有下降趋势。

建议在多菌灵或咪鲜胺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稻区,暂停使用苯并咪唑类和咪唑类药剂进行种子处理,轮换使用氰烯菌酯、咯菌腈等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在稻瘟病重发地区,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无交互抗性的杀菌剂,如咪鲜胺+三环唑、嘧菌酯+咪鲜胺等,严禁同一作用机理药剂在水稻生长期内连续多次使用,延缓稻瘟病菌抗药性的发展。

稻田稗草:严格限制五氟磺草胺使用次数

稻田杂草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苄嘧磺隆、丁草胺等除草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长江流域部分双季稻区稗草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双草醚等常用除草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剂量用最初登记剂量的2倍以上,田间防效仍然很差。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磺酰脲类除草剂在我国使用已超过20年,在双季稻区一年施用2~3次,导致鸭舌草、莎草、牛毛毡等阔叶杂草和莎草抗药性明显上升,田间防效逐年下降。

鉴于双季稻区大部分稗草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处于高水平抗性,建议严格限制其使用次数,轮换使用氰氟草酯等其它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延缓抗药性继续发展。

小麦赤霉病:慎用多菌灵轮换使用氰烯菌酯、咪鲜胺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常发性重大病害,不仅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导致小麦质量下降。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性主要发生在江苏、安徽两省,江苏省抗性频率为58.8%,安徽省抗性频率为37.7%,其抗药性发生程度均达到用常规法即可检测到的危险水平。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省都已检测到对戊唑醇产生抗性的赤霉病菌,抗性频率1.2%~6.1%,其中山东省抗性频率最高。

根据监测结果,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局部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轮换使用氰烯菌酯、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以延缓抗药性发展、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jiang] 标签: 病虫草 小麦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