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三亚水稻论坛】十大院士领衔,打造一代“稻田守望者”的梦想

2017-02-17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育了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我国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战略指导下,如何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也是中国水稻产业界努力追求的方向。
       在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发展新时期,“稻之道”有了新的时代要求和使命。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水稻产业新目标:不但要解决人们吃饱的问题,更要解决人们吃好的问题。
       万年以前,人类开始将野生稻谷驯化为栽培稻。中国是现代栽培稻的起源中心,发明稻米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而杂交水稻又是我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引领世界科技潮流的重大发明。
       为了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饱饭,吃好饭”,一代代“稻田守望者”付出了毕生精力。自20世纪六七年,袁隆平院士带领的团队在海南南繁发现野败雄性不育材料之后,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飞猛进,自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已累计推广8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6000亿公斤以上,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南繁承载着亿万人民衣食丰足的千年梦想,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水稻界人士也希望水稻前沿育种成果和技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发扬光大,共同推动全球水稻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南繁种世界源,中国稻世界粮!4月11-14日,以此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将在中国•海南三亚召开,交流全球水稻育种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助力中国水稻走向世界。
       十大院士领衔 科技含量高
  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发起,并成立十大院士领衔的主席团,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三亚市人民政府、海南省科技厅、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主办。由三亚市农业局、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三亚市海棠湾国家水稻公园开发有限公司、南方农村报社承办。

                                                                         大会主席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先后荣获国家发明特等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世界粮食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主持培育农业部“超级杂交水稻培育计划”,2015年超级稻第四期实现亩产1000公斤,2016年双季超级稻年实现亩产三千斤的攻关目标,创造世界产量最高纪录。一生两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大会副主席(按姓氏笔画排序)

  万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水稻分子遗传与育种专家。长期从事水稻优异基因挖掘和分子育种研究,在国内较早提出和初步实践了作物分子设计育种。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组织和协调全国南方粳稻的分子育种工作。

  刘旭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擅长植物细胞学、作物遗传学、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多年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在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本底多样性研究和技术指标体系建立及应用、种质资源学科发展和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朱英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现任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始终坚持在科研教学第一线,坚持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育种材料源头创新,培育出新型不育系和选育杂交水稻新品种相结合,合作育成水稻红莲型、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多个光敏核不育系,红莲型、马协型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实现了产业化,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李家洋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他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采用图位法克隆了水稻分蘖控制基因MOC1,利用水稻脆秆突变体分离了BC1基因,通过图位克隆法分离出导致细胞死亡的基因MOD1,利用转基因技术创制出色氨酸与吲哚乙酸合成量改变的转基因植物,建立简易基因芯片体系,发展了系统鉴定植物功能基因的植物表达文库转化法,分离出一批株型与育性等生长发育性状改变的拟南芥突变体,克隆了相关的基因。

  宋宝安 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主要研究方向农药化学、精细有机合成、精细化工,自主研究开发出甲基立枯磷、恶霉灵、噻嗪酮、毒死蜱、甲胺磷和吡虫啉新工艺;自主开发出广枯灵系列新产品农药,自出开发出吡虫啉合成新工艺。创制出我国第一个自主知识产权高效抗植物病毒新农药品种毒氟磷。采用创制品种与杀虫剂相结合的“治虫防病”的防控新方法,解决了水稻重大新病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重大难题。

  张洪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作物安全优质高产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在新型耕作栽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面,以少免深轮耕与防早衰栽培技术突破,创建南方稻区少免耕与抛秧为主体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体系,替代了传统精耕细作。在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应用方面,以生育进程、群体动态、关键栽培措施精确定量理论与方法的突破,创建了水稻丰产定量化栽培技术。在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方面,研究提出了超级稻增产瓶颈的破解理论,创建了标准化育秧、精确化机插、模式化调控为新内涵的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陈温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稻作研究室主任。在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水稻超高产育种及生产技术集成等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并获奖。其中,《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是国内外第一本论述水稻超高产的理论专著,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相结合,成为全国超级稻育种的理论基础的一本著作。

  罗锡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与规划;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重点研究水田激光平地机、水稻工厂化育秧、水稻精量穴直播机和蔗田深松耕作关键技术; 精细农业关键技术,重点研究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农情信息快速采集技术、机器视觉及计算机图像分析和精细农业作业平台。

  谢华安 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科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工作, 培育的“汕优63”再生力特别强,实现了再生稻在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突破,使再生稻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成为现实,仅1996年,“汕优63”再生稻就占全国再生稻总面积1100万亩的80%以上。培育出恢复系“明恢63”,全国以此配制的杂交水稻组合中,除“汕优63”外,推广面积10万亩以上的有17个,至今已累计推广1.94亿亩。继“汕优63”后,又培育出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10个。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angjing] 标签: nbsp 水稻 院士 中国工程院 育种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