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偏远的农业院校如何逆袭?

2017-01-28来源:澎拜新闻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中国的重点大学一般被建构为三类:第一类是强势者,这类大学一般有着非常显赫的过去,大批杰出校友在各行各业占据要位;第二类是竞争者,这类大学没有显赫历史,但是凭借拼搏进取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业绩;第三类是受政策扶持的弱势者,这类大学办学实力相对较弱,但是由于服务特殊行业或位于特殊地域而受到政府的特别关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强大的中国科学院系统,一直处于强势者地位;华中科技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强势集团的有力竞争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位于中国西北农村,服务第一产业,历来属于政府重点扶持的弱势者。然而,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大学办学自主权逐步落实,大学的办学经费日趋多元化,这三所大学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它们设定的办学目标,开始主动建构各自的发展目标。通过大学转型,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成为它们共同的愿景。

弱者的逆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北农科大”)作为一所服务于第一产业的农业大学,一直想扩展自己的学科范围,向综合性大学发展。1999年合并之后,学校提出要建设国际知名的中国一流的教学、研究平衡型大学。但不久后,又提出要建设一所以研究为主的大学。2004年学校宣布要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应该说,在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前,西北农科大在学科综合化方面的探索已有初步积累,但存在一些问题。到20世纪末,伴随着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全面推动扩招和合并政策,西北农科大积极响应大众化机遇并完成复杂的合并过程,将扩招和合并与一直以来试图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努力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走上了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道路。

老传统与新问题

西北农科大坐落在陕西省杨凌地区。自改革开放后,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畜牧业因技术含量少、附加值低日趋失去吸引力。农业类高等院校因服务第一产业而备受冷遇。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基本上属于不被考生看好的冷门专业。很多农村优秀学生、女学生和城市学生都不愿意进入此类大学。生源的单一化和优质生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类高校的发展。因此,西北农科大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是一个极具诱惑的战略选择。

在大学普遍缺乏办学自主权的时代,农业大学的转型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学校既没有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也没有聘请高水平教师所需的财力资源。直到高等教育大众化,西北农科大的转型才有了现实的可行性。然而,选择什么样的转型道路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如果转型偏离了学校的传统,失去了学校的农林特色,将要冒失去政府特别支持的危险;而如果不积极拓展新的学科专业,学校将最终失去优秀的生源和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何去何从?西北农科大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解决方式的浮现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提出实施,包括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大力吸引外资、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以及抑制人才流失。在西部大开发计划正式启动的2000年,教育部在西北农科大举办了一个关于西部大开发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研讨会。这次会议试图把西部大开发的新机遇与高等教育发展联系起来。农业和高等农业教育再次受到特别的关注,进入了高层决策者的视野。

1997年,在19个中央部委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西北农科大所在地成立了杨凌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不久以后,为了整合资源和创办高水平大学,杨凌地区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实施合并的设想被提出,并将其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的框架之内。为了鼓励西北农科大的合并,中央政府承诺给予强大的财政支持。

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1999年西北农科大实现了合并。由于合并前的各机构有些归陕西省主管,有些归中央部委主管,为了实现学校实质性的融合,教育部和陕西省决定,合并后的大学领导从校外产生,陕西省副省长陈宗兴担任新大学的校长,陕西省委的一位重要官员孙武学被任命为党委书记。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扶持政策之一,2004年学校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大学的行列,这对于合并前没有一个博士点的西北农科大来说,是难以想象的。2005年,西北农科大又进入了国家“211工程”大学的行列。这样,西北农科大就成为中国唯一一所先进入“985工程”后进入“211工程”的大学。而“985工程”比“211工程”更具声望和选择性。这充分说明西北农科大是在中央政府的强力干预下实现合并的,并且合并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得到中央政府的特别支持。

合并为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转型开辟了道路。但是,在学科综合化方面,合并仅仅只是为学校的跨学科提供了一些机遇,真正的综合化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点在新学校成立的农学院和林学院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在它们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合并前的西北农业大学和西北林业大学的影子,它们的师资和课程开设依然是泾渭分明的。西北农科大副校长王革解释说,这种延续性的学科安排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现存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学科结构。

西北农科大的战略转型

学校合并得到大部分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因为合并使学校进入了“985工程”大学的行列,同时合并为学校带来了大批训练有素的科学研究人员,大幅度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并为学校的学科综合化提供了机会。在学校实现合并的同时,西北农科大校领导又抓住了扩招的机遇,积极推进学校转型。这充分体现在学校制定的发展战略中。

有两件事情直接促使了西北农科大领导层全盘考虑学校的战略:其一,2004年学校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大学的行列;其二,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些重大事件需要学校有个中长期发展规划,需要学校有明确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实际上,学校在合并初期缺乏一个清晰的战略目标,导致办学方向长期不明确。在学校寻找新战略的过程中,有两所国外名校成为学校的同型大学和标杆大学。一所是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一所是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前者作为一所致力于生命科学的国际知名大学,把一个类似于杨凌的古老小镇变成了一个现代科技小区:食品谷。后者作为美国常春藤盟校中唯一一所农学院,其所处地理位置类似于杨凌,其确立的通过教学、科研、传播提高国民的食物供应,改善人们生活的目标与西北农科大肩负的使命类似。

2004年9月,在学校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宣布,西北农科大的战略目标是:“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拉开了学校从“一所多科性以教学为中心的大学”向“一所综合性以研究为主的大学”转变的序幕。依照这一战略目标,西北农科大重组了学科专业,组建了16个教学单位。除加强传统优势学科的综合性之外,大大拓展了学科领域,如新设置的机械与电子工程、资讯工程和人文社会科学。

学校领导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解释了合并和扩招的意义,并把合并和扩招视为实现学校向综合性高水平转型的战略手段。据统计,1990年,西北农业大学和西北林业大学的本科生总数不到4000人,到1999年合并时增至7442人。随后,学生规模开始飙升,2008年达到26885人。扩招不仅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直接促进了学校的学科综合化。因为扩招必然要求学校在保持传统核心学科外,不断拓宽学科范围以容纳规模巨大的学生。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学校一直在增加本科专业数量,1999年学校有本科专业31个,2009年增至59个。在2000—2009年增加的专业都是跨学科的专业以及新兴的非传统专业,涵盖了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门类。

学科领域的拓展和学科综合化趋势改变了传统农业大学主要招收农村男学生的状况,女学生与城市学生也纷至沓来,促进了校园的多元化。如西北农科大女性学生的入学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从2005年的39.4%增长至2007年的42.8%,城市学生的入学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从2005年的39.4%增至2007年的40.7%。常务副校长赵忠解释说,学校有发展综合学科的强烈愿望,“如果没有其他学科专业的支撑,农学专业不可能独立发展”。当然,西北农科大所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具有农林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合并与扩招之后,学校财政收入以每年105.4%的速度增长,8年学校总经费增长了8.5倍。科研经费8年也增长了8倍多,研究生人数也在快速增长,2003—2004年研究生人数以42.4%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2003年,教育部批准西北农科大设立研究生院,这标志着学校开始从教学为主向研究为主的转变,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wuxiaozhi] 标签: 农科 学校 大学 西北 合并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