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智慧农业

杂交小麦好不好,记者带你去探探

2016-06-23 作者:王澎 来源:农民日报·现代种业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本报记者王澎

种业杂交小麦让中低产田也有好收成

端午临近,阵雨过后京郊顺义的麦田里,饱满的麦穗随风摇摆,眼看丰收在即。这些在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里种植的并不是常规小麦,而是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展示的二系杂交小麦。

穗大粒多适应性强——

具有成为大品种的潜力

在顺义赵全营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种植的“京麦9号”在去年通过了北京市的品种审定,并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开展引种试种。

“‘京麦9号’是第二代杂交小麦,增产幅度较上一代增加了10%左右。”“京麦9号”育种者、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在示范田边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小麦的大穗问题一直是育种家想要攻克的一个难题。‘京麦9号’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突破了大穗和成熟期的矛盾,在有些示范点,‘京麦9号’的成熟期甚至比当地的品种还要早。”

品种的优劣除了田间表现外,其推广面积也是衡量品种品质的最直观标准。抛开种子企业的示范、推广、销售、运营不谈,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往往都有其共同特点。

“据统计,推广面积超千万亩的小麦品种,往往不是产量最高的品种,而是适应性、稳产性最好的品种。”赵昌平说,“适应性、稳产性是一个品种能不能成为大品种的最主要因素。杂交小麦可以从北纬25度的巴基斯坦卡拉奇种到北纬40度的中国北京,种植区域跨度达到近两千公里,其适应性可想而知。”

眼看就要到麦收的关键时节,6月6日夜里,北京市顺义区却下起了大雨还刮起了大风,即将收获的麦田一旦出现大面积倒伏,将会严重影响粮食产量。然而第二天早上,北京顺义地区种植杂交小麦的农民一致反映,地里没有倒伏现象发生。

薄播而广收——

亩播15斤也能亩产过千斤

种植杂交小麦与常规小麦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有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不能留种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亩均用种量的问题。”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兆波告诉记者,“杂交小麦的用种量只有常规小麦的一半。”

“播少了,收成上不去怎么办?”这是几乎每个种植杂交小麦的农民都会问到的问题。

“用种量少是杂交小麦品种的一大特点,在赵全营这块示范田里,播种量就比常规小麦少一半。”赵昌平说,“由于是杂交品种,其节水性、抗逆性等特点也不言而喻了。”

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北京硕丰磊专业合作社,其农机业务辐射了周边上万亩农田,既是该合作社理事长也是种植大户的薛新颖与父亲一起,在2015年拿出500亩地试种杂交小麦“京麦6号”和“京麦8号”。

薛新颖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但从没种过杂交小麦,这次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试种了杂交小麦。“第一次种杂交小麦,心里非常没底。”薛新颖告诉记者,“由于播种期推迟、土地墒情不好、土壤质量较差等问题,播种效果并不理想,基本苗只有15万,前期长势没有达到心理预期。”看了田里的出苗情况后,薛老汉直摇头,“这杂交小麦看来也不好种,明年别种了。”

但到了2016年开春的时候,田里的景象却让薛老汉“眼前一亮”。“在返青后,杂交小麦体现出了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返青速度快、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特点非常明显。”薛新颖说,“目前,我们的麦田长势非常好,与去年秋分播种的常规小麦相比,穗子更大、穗粒更多、茎秆粗壮。”随着杂交小麦的优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薛老汉也越来越认可杂交小麦了,“这麦子地一马平川,看上去跟草坪似的,要是能留种多好啊!连去杂都省了!”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韩城镇高级农艺师梁以宝,从2014年秋季开始种植杂交小麦,到现在已经两个年头了。“播种初期,亩用种量比常规小麦少很多,也让我们很担忧,能不能长好,到底中不中啊。”梁以宝在播种时与薛老汉一样心里犯嘀咕。到了2015年返青的时候,梁以宝就发现了杂交小麦不一般的地方:“分蘖强、苗子壮、次生根多,麦苗看上去又粗又壮,大伙看着都说这麦子长得好。”

“杂交小麦的推广将改变农民的小麦种植习惯和种植理念,降低播种量也能取得好收成。”陈兆波说。

耐干旱、耐盐碱、耐瘠薄——

中低产田致富好帮手

我国耕地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中低产田,改造和发展中低产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也是提升食品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陈兆波告诉记者:“中低产田区是现阶段杂交小麦的主战场。”

在去年,河北省青县顺天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如祥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杂交小麦“京麦6号”。“我们县土地有三个特点,碱、贫、旱。打浅井抽上来的都是咸水,而国家又控制打深井,所以只能靠天吃饭。”周如祥讲到青县的土地时面露难色。

在入冬的时候,周如祥的田里基本看不到什么麦苗,当时村里的老人们就朝他泼起了冷水:“让你别种,你非种,现在这个样收成肯定好不了,还不如种点别的。”

“但到过年后返青的时候,麦苗却一天一个样儿,长势非常好。”周如祥告诉记者,“到现在只浇了一次拔节水,看长势估计亩产达到1000斤没问题,墒情好些的地块亩产能超过1100斤。”灌浆期过后,村里的老人们都惊讶,说:“咱们这地还能长这样的麦子,麦穗大还倍儿齐,种一辈子地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麦穗!”老人们都服了,希望能留一些种子来年种。周如祥笑着告诉老人们:“这是杂交小麦,不能留种。”

与周如祥的情况类似,薛新颖的合作社也更注重杂交小麦节水抗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作为种植大户,我们十分重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尤其是农业用水的限制也越来越多。”薛新颖说,“现在我们这些大户都使用水卡了,一吨水一块钱,杂交小麦比常规小麦节水50%以上,省下来的钱就是挣到的钱。”

据悉,端午节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以及河北、山东的种子管理部门对当地杂交小麦示范田进行了田间测产,6月10日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高湾镇前岱庄村的“京麦6号”示范田实收测产亩产1061.1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5.52%;6月11日,沧州市青县金牛镇集贤屯村“京麦6号”示范田实收测产1157.4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4.28%;6月12日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燕店村“京麦6号”示范田实收测产亩产达到1171.5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33.76%;6月12日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西小王庄乡小王庄村的“京麦6号”示范田实打实收达到1210斤/亩的水平。


专家连线

 在高产的基础上,培育优质、广适、高抗品种

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的作物之一,但其杂交育种研究进展却逊于杂交玉米、杂交水稻以及很多蔬菜。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培育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是目前世界领先的杂交小麦品种。近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

记者:培育杂交小麦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赵昌平: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约70%,这些地区可以充分发挥杂交小麦的抗逆、节水省肥、稳产等优势。

记者:杂交小麦在开发利用上的难点和瓶颈是什么?

赵昌平:目前,强优势组合少、高效的种子生产体系缺乏,同时杂交小麦用种量较玉米和水稻大,应用成本相对较高。

记者:杂交小麦较常规小麦而言,是如何获得如此优秀的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等性状的?

赵昌平:杂种优势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生存的遗传学基础。杂交小麦可以聚集并表现出双亲的优点,出现一定比例的超双亲个体,因此选育出的杂交小麦生长旺盛、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植株强壮,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记者:未来,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方向是怎样的?哪些性状将越来越重要?

赵昌平:针对不同生态区、土壤类型等,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方向是多元化的,主要有高产、优质、抗病虫、耐旱、耐盐碱、耐干热风、早熟、耐寒等。

因为优质更加符合消费和市场需求,所以在高产的基础上,优质、耐旱、耐盐碱、抗赤霉病越来越重要。节水耐旱品种是针对水资源短缺的北方麦区的需求;耐盐碱品种针对渤海湾、滩涂等盐碱地区和中低产田而选育的,可以有助于生态环境改良、增加农作物经济效益。

此外,进一步提升规模化制种产量和质量,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也是至关重要。

记者:目前选育杂交小麦主要杂交小麦选育上使用了些传统育种技术之外的技术手段?

赵昌平:双单倍(DH)体技术大幅提高了杂交小麦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效率,从而缩短了杂交组合的选育周期。

分子育种技术,主要是标记辅助选择(MAS)。但是,由于目前可利用的实用标记少,应用程度较低,常规小麦育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小麦功能基因等基础研究滞后造成的。

DH育种、分子育种都是嫁接在常规技术之上才能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育种技术,最后的筛选和鉴定还是要归结到传统的表型筛选和鉴定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可以进行亲本遗传类群、遗传关系的划分,对杂交组合的组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研究还不成熟,这将是今后杂交小麦分子育种研究的重点。

   杂交小麦墙内开花墙外香——

   因地制宜培育“走出去”的种子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引进来”和“走出去”对于民族种业的促进越来越明显。

2014年5月底,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佳德农业研究与服务(私营)有限公司在京签订了中国巴基斯坦杂交小麦产业化合作协议,中国杂交小麦走向世界迈出了第一步。“时至今日,杂交小麦已经在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家进行了大面积试种,并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科研部经理张胜全告诉记者,“‘京麦7号’等品种在巴基斯坦最高增产幅度达到50%以上,获得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在张胜全看来,杂交小麦“走出去”的优势十分明显,作为世界第一大口粮作物的小麦种植面积和需求量都非常大,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广泛种植的今天,杂交小麦却一直尚未实现大面积应用,市场需求明显。“我国独创的二系法杂交小麦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全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杂交小麦产业发展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具有显著的技术领先优势。”张胜全解释说,“‘十二五’以来,我国杂交小麦率先布局南亚并获得成功,为下步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奠定了基础。经过前期大量试种,我们已经初步找到了杂交小麦应用的适宜区域,加速推进南亚地区杂交小麦产业化、加快拓展拉美、非洲等区域的小麦生产区是未来杂交小麦‘走出去’的重点。”

“将中国的种子送出去”只是杂交小麦“走出去”的第一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维波说:“引进种质资源,创制适于巴基斯坦应用的新组合是我们一直在做的。”目前,中种公司以云南元谋基地为基础,建立了专门面向巴基斯坦的杂交小麦育种基地,目前已改良育成具有巴基斯坦等血缘的不育系材料2份,改良现有优异恢复系材料50份,创制出优异恢复系2份。

因地制宜地培育适合当地推广的品种是杂交小麦成功实现“走出去”的先决条件。“杂交小麦‘走进’巴基斯坦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将品种培育摆在‘走出去’工作的首位,适宜品种的突出表现是推动杂交小麦‘走出去’的原动力。”张胜全说,“当然,培育适宜品种需要很长的周期,但同样也面临着着强优势组合挖掘难度大、应用成本高等的现实问题,这也促使我们始终坚持‘先做好自己的事,再向外走’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建立了面向不同区域的杂交小麦国际育种基地,积极利用外引种质资源进行材料改良,这将大大加速品种的培育速度。”

内容来源:农民日报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tuwei] 标签: 杂交 小麦 中低产田 好收成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