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坚硬的玉米

2015-09-25 作者: 满朝旭、张棉棉等 来源:中国之声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一个只有四个字的选题

当初怎么也没想到“四个字”会变成了三篇重量级的调查报道。某天的下午,领导突然布置了一个选题,只有四个字“玉米价格”。玉米价格肿么了?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城里人,除了偶尔买个玉米棒子啃啃,平时真的感受不到玉米跟我们有啥直接关系。

在网上搜了半天,发现只有部分地区玉米市价下降的报道,还是找明白人问问吧。于是拨通了农业部种植业司一位副司长的电话,我说:“跟您打听个事儿啊,玉米价格有什么异动么?”,电话那边愣了得有5秒钟(可能是午休被我吵到还没回过神),对方说:“你等我2分钟啊,我给你回过去说。”,我当时心想:“还是有事儿啊!”,后来从这位司长的口中得知,玉米临时收储价格要调整,玉米现在是产量高、库存积压高和国内外价格倒挂高的“三高”局面,连年增长的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已经导致了这样的不健康局面和巨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得调整。大事儿啊!于是落实这个选题的记者,由特报部、黑龙江记者站和采访部对应跑口的记者组成。后来有一天,跑发改委的姑娘打探,东北地区玉米临储价格调整为1斤1元,比去年少了1毛多,我们窃喜,发改委能提前透露这个信息真不容易啊!但是当天,新华社就正式发布了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调整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的通知。

农民要削发改委、财政部

记者站的兄弟先去摸了摸农民的底儿,对于玉米临储价格的调整,农民那边也得到了风声,对于调低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农民大部分表示不认可,于是采访遭遇了略显尴尬的一幕,黑龙江站采访时,一位光膀子、炮子头的农民说:“发改委财政部就坐那一顿瞎想就要给农民降价,你让他当面跟老农民说说试试,当场就得削他。”

农民坐在地上与记者聊天

我在随农业部去基层采访的时候也遇到了类似一幕,四位种粮大户看我举着标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访机后,立马把我拉到一边围起来面沉似水说:“小哥,跟你聊聊玉米价格的事儿啊!”,我咽了口唾沫说:“好啊~”。这四位来的时候,一位开着保时捷卡宴、一位开着丰田陆地巡洋舰、一位开着丰田RAV、一位开着长安铃木的SUV,作为一个还跑着汽车产业的记者来说,这几辆车足以证明他们是大户,不过当他们说自己种了多少亩地的时候,我还是倒吸了口冷气,“带头大哥”说:“我们四家合作社,一共种了14万亩玉米地,价格下调,我一亩就得少200多块,至少2800多万没了!”,另一位“带头大哥”说:“兄弟,你得帮我们反映啊,你要调价格可以啊,但是得提前告诉我们啊,这样我们也能调整一下种点别的,这眼瞅着秋收了,这时候调有点太伤农了。”。

玉米地

我在另一个地方采访的时候,一个小合作社的负责人说跟我说:“我们这有5000多亩玉米地,今年什么灾都没有,玉米长得可好了,结果还少钱了,明年说什么不能种玉米了。”,我问他你明年种什么,他说不知道。

可能在我们看来,一斤玉米降一毛钱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对于很多种玉米的农户,不管是大户还是小户,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收入,关系到来年种什么,关系到未来玉米的产量和供求,关系到以玉米为主要饲料的养殖产业进而关系到每个人的餐桌,关系到利用玉米做乙醇汽油的产业进而关系到每一个车主和打车坐公交。玉米价格这个选题真是个大选题,这根玉米很难啃呀。

种什么是个难题

价格一调,基层的农业干部压力也不小,很多农业干部已经开始琢磨怎么针对自己的特点调整种植结构,有一位农业干部说,玉米真的得少种了,得有一部分旱田变水田,因为可以种水稻,水稻根本就不需要临储价格,销路好,但是不是所有的都能改水田,得有水才成,PH值还得合适,总之要求还挺多的,我跑水利部,他说的这点我了解,我国18亿亩耕地,得有将近一半不适合建农田水利设施,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本就缺少水源,另一种是要建也可以,但成本奇高,投入产出比不合适。现在通过建设努力保证10亿亩耕地有农田水利设施,其余只能因地制宜种旱地作物、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等。对于种玉米的农民来说,他们的地除了可以种玉米,还可以种大豆,但种大豆几乎纯赔钱,种土豆那得根据订单种,不可能铺天盖地的全改土豆,所以相比较下来,明年可能得有相当一部分农民还只能种玉米,但问题就是他们的收入会不如以前多,有基层农业干部说,农民减收肯定不行,这样只能发展畜牧业,积压的玉米和明年种的一部分玉米当饲料,靠卖牲口再挣点钱,总之,种什么是个难题啊!

基层农业干部接受采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大国,但是所谓大国更多的是指农民、农业、农村在我们国家所占比重而不是整体实力。无农不稳,有粮不慌,每个人都离不开粮食,离不开农民,平时我们在享用各种美食的时候不会想到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他们。一个价格调整,牵涉到的可能是几亿农民,还有整个上下游的相关产业。作为国家,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又要对农业进行适当的保护和补贴,而中国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又让这种政策调整显得更加难以兼顾各方利益。

农民端出煮好的玉米给记者品尝

采访过程中,很多农民和基层农业干部都端出煮好的各种玉米给我们尝,有的口感黏糯,有的香甜脆嫩,有的杂交玉米白红颗粒相间,要在往年农民可能还会拿出蒸好的土豆什么的一同让我们在地里品尝,分享即将丰收的喜悦,可这次和我们分享的只有玉米,从他们的眼神中,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说:我们的玉米好啊,帮帮我们吧!虽然玉米很美味,但这次吃的时候和平时不一样,我们认真地吃下每一粒玉米,仿佛吃下的是一颗颗珍珠宝石。

记者:满朝旭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查》报道回顾

九月,国家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玉米自南向北逐渐进入成熟期,一年的收成基本见到了眉目,此刻,也正是农民们最为关心玉米价格的时候,然而,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玉米市场并不平静,价格下滑,贸易商抛售……

更让他们不安的消息是,玉米临时收储价格出现了历史性的调整。上周五(18号),国家发改委、粮食局、财政部、农发行等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玉米怎么了?价格为何一反常态?本来为保证种粮农民收入的玉米临时存储收购价格为何也没能守住阵脚?这背后又透露出我国农业政策的怎样走向?中国之声多名记者日前深入玉米主产区,走进田间地头,采访种粮农民、玉米贸易商和深加工企业,试图了解玉米价格调整的深层原因和合理走向。

农户、企业、经销商都不高兴 玉米怎么了?

黑龙江省肇东市安民乡胜安村的大玉米已经长到2米多高,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远看已经微微泛出金黄,这是一个丰收的信号,可村民脸上并不乐呵。

村民:现在干粮价格可不太好,一块一?不到一块一呢!

记者:跟去年比降了?

村民:降多了!去年一块二。

村民姚振全今年种了30多亩地玉米,全家5口主要收入来源就是种玉米,这回听说玉米掉价,心里着急。

姚振全:种子化肥,你都不用细算,9000块钱(每晌成本)下来就不错,7毛钱一斤,打12000斤,我说的就是潮粮,现在你再一掉价,一个老百姓一晌地得赔1000到1500。

比村民消息更灵通的是收储玉米的经销商,当地的收储大户马青春原来把黑龙江玉米都卖到了广东、上海,然而今年他收来的粮只能在黑龙江省就地消化。

马青春:价格往低走,一直在往低走,实在不行我不挣钱,我不收,低来低走。

眼下正是新玉米还未上市、旧玉米价格应该微涨的日子,为什么玉米价格反而一头向下?原因就在于市场上传言,今年国家玉米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将会取消或者价格下调。

村民:我听说没有国储粮了。我打头两个月就听说这个!肯定有影响,不托底,老百姓知道啥呀。

村民:今年临储政策要还是2200一吨,种粮积极性还能高点,来年要是降价,种粮的积极性就没有了!赔钱谁能受得了。

上周五,靴子终于落地,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玉米挂牌收购价定为1元每斤,这比去年临储价格每市斤最多调低了0.13元。这也是自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以来,临储价格首度出现下调。

实行了八年的玉米临储,终于走到了一个重要关口。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介绍说,其实,当年临储政策推出主要是为了扶持农民。

黄汉权:2000年以来有段时间粮价很低,特别是2003年有段时间供求紧张。到了2006年,玉米的国家扶持政策力度加大,粮食出现连续增产。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难,保护种粮积极性,保障种粮收入,出台了玉米的临时收储政策。当市场价格低于收储价格时,国家通过中储粮或国有粮食企业把农民手中的粮食收上来。

临储政策出台之初,的确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粮库工作了20多年,跟粮农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粮库法人代表冷旭东告诉记者,08年临储政策的出台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

冷旭东:之前有不少都不种了,撂荒地,种树种别的,都改了,一直到08年。那阵临储刚出台,我深有感触,农民都排着队,两天三天地卖粮。

种玉米的农民把2008年到2014年的七年称为“黄金七年”,金灿灿的玉米不仅连年大丰收,价格也一路走高。然而,今年人们终于看到了玉米价格的天花板。国投中谷期货有限公司研究部副总经理、研究员杨蕊霞认为调低今年玉米临储价格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市场使然。

杨蕊霞:这几年国内农产品市场,尤其是玉米市场连年丰收,使得国内市场供过于求。虽然过去几年国内临储价格给的比较高,但实际上社会库存积累的非常严重,尤其是每年临储收购。过去几年,整个的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没有跌下来的原因是,国家一直在临储收购很多玉米,但从去年到今年国家临储库存一直在增加,显然国内市场是过剩的,所以今年上半年,国内期货和现货价格都有大幅下跌,这是几年以来的大行情。

玉米价格走低,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企业应该高兴,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专用玉米生产赖氨酸的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王辉告诉记者,尽管产品不愁销路,可是企业却要停产。

王辉:企业现在不景气,我们就是抬钱干呢,现在要是不差这1000多工人,我们早都停产了。这四五天,把这料往下退退,就准备停了。

原来,玉米降价,水落船低,以玉米为原料的下游产品降幅更大,导致加工企业直接受损。在哈尔滨市双城区,粮食局长杨继祥告诉记者,国储粮库今年甚至还出现了已经拍卖给企业的玉米遭到退货的情况。

杨继祥:已经拍出90万吨,后期还有20万吨,已经拍出,最后人家退货了,说价格不合适,现在整个玉米价格和销售处于低迷状态。

本来,玉米临储政策的推出是为了保障种粮收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如今,玉米临储价格下调了,农民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下游加工企业似乎也没有收益。既然如此,那么玉米临储价格为什么要下调?这一政策调整的背后的真正考虑是什么?

尴尬的临储政策

新一年的玉米临储价格公布,每斤从去年的最高1.13元降到了今年的1元钱,算得上是临储价格自打实施以来的头一遭。但合2000块每吨的临储价格在贸易商马青春看来,与进口玉米还是有挺大差距:

马青春:接近市场价就得卖到1800(每吨),因为我们从乌克兰进的玉米1700到港。

而在此之前,玉米临储实行了7年,临储价格也涨了7年,从08年的7毛4,涨到去年的最高1块1毛3。

但同时,国际的玉米价格却出现了连续下跌。而这一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也成为旨在避免价贱伤农的临储机制,开始出现“梗阻”的时间点。因为从这一刻起, 临储托的不再是市场价格的底部,而是进口和国产玉米间倒挂的价差。

来自海关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进口玉米开始出现激增,从2009年的8.4万吨暴增至157.3万吨,此后更是连涨三年,最高达到520万吨,近年来虽有回落,但也都保持在250万吨以上。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表示,原料需求的用脚投票可不止在国产玉米和进口玉米之间。由于玉米进口有配额,许多饲料企业干脆选择了弃用玉米:

黄汉权:因为玉米的进口它毕竟受到国家粮食配额的制约,所以好多企业比如像大麦、小杂粮还有高粱等等其他东西来进口替代玉米,这些是不受配额限制的。

而既没有配额,也没法找替代的部分深加工企业则更是一肚子苦水。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王辉说,今年产品价格大降了近一半,去年国内玉米的价格却在上涨,如今企业运转全靠贷款。

下游企业嫌贵,但是有国家临时收储兜着,玉米的销路却并不发愁。与临储价一样连续上涨的,还有玉米的种植面积。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的玉米种植面积不到3000万公顷,到了去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3700多万,到了今年预计还将有1.3%的增长。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分析说,这是因为玉米的收益高了。

黄汉权:玉米目前临时收储是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应该说玉米的收储价格对国家粮食11连增,加今年的话就是12连增,农民增收应该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我们很明显的看到现在东北包括有些地方为什么现在大豆面积是在逐年的萎缩,玉米的面积是在不断的增长,这里头就是玉米的收益比大豆高,所以现在都不种大豆转种玉米了。

产量提高,价格不降,下游企业也不太待见,那玉米们都去到了哪里呢?答案是国家临储。记者在东北某省的粮库看到,新建的粮仓正在加紧施工,当地一位官员坦言,这粮食真是堆不下了:

官员:现在我说的没处放,不是指咱们这个仓库没处放,而是咱们粮库里边能做囤子的地方,不是往仓里,囤子都做上了,让我们再做囤子都没有地方做囤子了。

既然堆不下,那为什么不卖掉呢?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价格问题。高于市场价收回来的玉米,要想顺价销售几乎不可能。

某接近临储价格制定部门的知情人士表示:如果升价销,销不掉,如果要降价销的话,就是导致一个是财政负担本身比较大,二就是这样就会进一步导致其他的企业没法收购了,因为国家高价收低价卖,那我其他的企业更没法收了。

在哈尔滨市双城区,粮食局长杨继祥告诉记者,国储粮库今年甚至还出现了已经拍卖给企业的玉米遭到退货的情况:

杨继祥:已经拍出90多万吨,后期还有20多万吨,最后已经拍完了,最后人家退货了,说可能价格不合适就退了,现在从整个看,玉米销售处于低迷状态,没人要。

拍卖可以流拍一轮儿再挂一轮儿,但粮食却时时刻刻都在由新变陈,新的粮储设备正在建设,可地里的玉米又开始成熟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表示,由于临储价量齐增,仓储需求高涨,近年来临储玉米带来的财政资金压力越来越巨大,而且增速惊人。

黄汉权:2014年我们国家临时收储这块花的资金是1800个亿,增长幅度非常快,2012年的时候还只是610个亿。

销售不佳、仓容不足、财政压力剧增……玉米价格政策的“七年之痒”已经变成七年无法承受之重!表面上看似是进口玉米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的,但实质上,正如黄汉权所说,内在的原因是政府对价格的干预阻碍了市场机制:

黄汉权:收储价格导致了我们玉米的价格是从单边上涨的市场,我们说一个合理一个正常的市场它的价格是有波动的,只要你东西多了价格降,然后生产少价格起来才能够形成市场的促进和平衡,收储价格虽然是国家的托市,使得正常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到了抑制,这是我们说的对玉米生产的过度刺激然后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今年的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公布以后,国家粮食局表示,之所以定在一块钱,主要是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将临储价格水平尽量贴近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粮食价格回归市场。 

其实,早在玉米价格调整之前,棉花和大豆已率先在去年相继实施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那么国家会有哪些政策帮助种玉米的农民尽量减少损失?此外,其他享受临储政策的作物,例如油菜籽等,也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吗?

站在改革的十字路口

在临储价格只涨不跌的同时,国际市场价格却开始向下走,价格倒挂导致的结果就是国际市场玉米大举进入,下游加工企业苦不堪言,粮食存储压力和国家财政压力都急剧增大。

黑龙江拜泉县大众乡同庆村村民齐江有十多年种植大豆的经验,他明知道拜泉县所处积温带不适合种玉米,但今年春天,仍然坚持放弃大豆,改种了玉米。

齐江:以前种的都是黄豆,没种过苞米,现在黄豆是1块八毛多钱,再种就是赔钱,包地是400块一亩。

进入9月,一垄垄望也望不到边的玉米田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预示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可是,面对国家的临储价格,齐江却犯了愁。降到每吨一元钱的价格,意味着今年的玉米利润将大幅缩水。从种大豆改为种玉米已经费了不少劲,难道来年还要再从玉米改成种别的吗?

哈尔滨双城区农业局局长李广贤认为,现在玉米已经有很成熟的产业链模式,改种其他粮食作物,如果没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支撑,对农民来说,这并不划算。

李广贤:一夜之间让农民调结构,放开价格,让农民准备好了吗?产业准备好了吗?整个渠道建设的培育,给农民做了吗?整个社会经济体制,产业架构具备吗?不具备。

如果选择继续种玉米,那就得接受临储价格可能要不断下滑的事实。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申洪源说,按照今年的临储价格,玉米每吨也在2000元左右,还是比进口玉米到港价每吨1700元左右要高一些,这样,国内玉米价格还有下调的空间。

申洪源:我们是按照纯理论的、美国盘面上的到中国,加上运费、加上打杂,这种费用以后的成本价。

这种情况下,如果保留玉米在田头,农民的种植风险依然很大。

哈尔滨双城区副区长钟兆斌:今年种的时候,几块成本是固定的:一个是地价成本,双城这块一亩地流转的话都在六七百,如果玉米价格下调之后,地价也要跟着调,但是今年地价的投入成本已经固定完的了,地价的成本是决定性因素。今年的投入已经结束了,这个时候往下降的话,老百姓的损失是很大的。

来年,玉米种还是不种,成了困扰农民们的一道选择题。而在困扰的背后,其实是对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往何处去的不确定。

事实上,去年,同样享受临储收购政策的大豆和棉花在已经开始变革,国家正式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所谓“目标价格”,是指国家不再兜底收购,农民需要自寻买家,一旦收购价格没有达到政府设定的“目标价格”,国家将给予补贴。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相关负责人:现在公布的目标价格是两块四,当市场价格到不了两块四的时候,国家会把这个差额的一大部分补到两块四,当市场价格超过的时候,国家就不补了。

根据文件要求,目标价格的制定需要满足覆盖成本,并预留合理收益。那么,这会不会也是未来玉米临储政策的改革方向呢?资深玉米行业分析师刘国良指出,目标价格虽然让农民种植和市场直接对接,但因为农民的补贴数额要根据当地政府对农民的种植面积进行核算。因此,这其中,除了执行不方便、行政成本高,往往还会出现克扣农民补贴的情况。

刘国良:就像理论上肯定会这样的,这个村种了100公顷,可能就上报了100公顷,然后假设那个村长,他往上报了100公顷,但是往下分的话,他就说张三家的地有五公顷是黑地,这五公顷就没有补贴了,那五公顷不是黑地,就只发五公顷的补贴,那五公顷的黑地实际上已经上报去了,所以那五公顷黑地的补贴可能就被他吞掉了。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副主任黄汉权也坦言,从试点情况看,目标价格在操作层面上存在漏洞,可以用“褒贬不一”来形容。有些地方存在农民和收购方联合骗价,因为国家补的是差价,收购方就和农民说就尽量把东西卖给我,反正低价损失也不是你的,而是国家的。还比如有成本核算,发放差价补贴方面行政成本偏高等等这些。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那么玉米临储政策还有其他的改革路径吗?世界第一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的情况或许有一定参考价值,早年美国也曾经实行过玉米临时收储,随后被“作物保险”取而代之。刘国良介绍,美国的玉米保费仍然以政府提供为主,但引入了保险公司,从而尽量减少玉米补贴被层层盘剥的可能。

刘国良:作物保险的话,从原理上有点类似于我们这种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当然他们的保险执行主体是保险公司,但是保费的话应该是政府出的,就是说对于农业的那种保险的力度,实际上比我们小很多,基本上他们还是一种保底的情况,就是我保证农民不太亏就行了。

玉米临时收储作为我国粮食结构的一剂稳定剂,它的作用正在日益削减。在刘国良看来,今年国家暂时先降低一部分临储价格或许正是投出了一个关键的“试金石”,它的效果决定着政策未来的去留。

中储粮作为执行临储价格政策的一个企业,它的仓库里堆满了一年又一年没有售出的玉米、大麦等粮食作物。但是,中储粮襄阳直属库主任宫志刚认为,一步到位完全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可能性不大,根据玉米政策调整的效果很可能也会影响到其他包括小麦和水稻等粮食品种的临储政策的变化。

宫志刚:不管玉米、小麦还是稻谷,现在调价不宜于把幅度往下调的太大。过大那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过去是年年上调,现在就是不上涨,或者略微下调一点,这样对政策的连续性还是农民的承受能力也好,应该还是有必要的。

不管临储政策未来是去是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提醒,开弓没有回头箭,《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要求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将是未来政策的主导方向。

叶兴庆:价格手段和财政补贴手段确实是需要统筹的,恐怕很难再继续靠价格手段和财政补贴手段来维持过去的高收益了,那种方式是难以持久的。

记者:张棉棉、满朝旭、管昕、毛更伟、刘祎辰、乔仁慧、迟嵩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玉米 价格 农民 收储 国家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