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云南葡萄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5-09-22 作者:佚名 来源: 陈鑫谈葡萄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云南全省葡萄栽培面积50余万亩,其中鲜食葡萄超过45万亩,酿酒葡萄4万多亩,鲜食葡萄总产量超过80万吨,葡萄酒产量约2万吨,总产值超过70亿元。鲜食葡萄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气温大于17度的低谷地区,曲靖、玉溪等中高海拔地区也有一定的葡萄种植面积。鲜食葡萄主要种植品种为红地球、夏黑、克伦生、维多利亚、无核白鸡心等,酿酒葡萄种植主要品种为玫瑰蜜、水晶葡萄等。云南特殊的地里气候和气候优势造就了云南许多地区都可以种植葡萄且产量高、品质好,早熟明显等优势,但伴随近几年葡萄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小编整理几点如下:

一、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多,部分地区病害较重

1、基础设施落后

云南大部分葡萄为露天栽培,且架型均以篱架为主,设施栽培也是近几年兴起,其中最突出的是元谋地区的避雨栽培和建水、弥勒、蒙自等地区的大棚设施栽培,但基本以简易设施为主。

2、自然灾害多

今年体现最明显的是宾川、弥勒地区的霜冻;弥勒、建水地区的冰雹给这基地的葡萄种植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部分地区4-6月期间甚至出现了连续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设施内超过38度,日灼、气灼现象突出,甚至出现了葡萄的着色困难等问题,高温同时影响葡萄花芽分化,影响第二年的产量和大小年现象严重。

3、中高海拔地区病害严重

这主要体现在曲靖地区,由于葡萄成熟期正值雨季,病虫害对葡萄生产造成重大影响,霜霉病、白腐病严重,上色难成为种植户头疼的问题。

二、开发资金短缺,栽培技术落后

1、资金短缺

葡萄种植资金投入大,特别是设施栽培投入更大,人工成本逐年增加,生产成本高,一般种植户很难承受,特别是种植葡萄风险大、自然灾害多等原因。大多数具有规模的葡萄园都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许多想采购高质量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葡萄园都被迫选择可以赊销的其他农业生产资料。由于资金的限制,对于设施栽培的葡萄设施栽培投入也很有限。

2、栽培技术落后

云南本土的葡萄栽培技术近些年来没有太大的突破,近几年兴起的新品种、新架型、新管理模式和设施栽培技术大多都是外来投资人员带来,其中最突出的是浙江种植户带来的夏黑设施栽培技术。但由于技术过于统一,许多技术没有应地制宜进行改良,缺乏新技术的探索也成为限制葡萄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云南作为我国野生葡萄资源最多的省份,许多原有品种灭绝和缺乏云南本土特色品种也是技术突破上的重大遗憾。

三、合作理念落后,产业化程度低

1、合作理念落后

云南葡萄种植特别是鲜食葡萄以散兵作战为主,合作理念还较落后,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缺乏品牌打造,近几年少数大型基地进行品牌打造已经打开了国内部分市场。但整体合作还较落后,市场收购价往往被外地收购商把控,与收购商谈判资本差和低价销售的案列多不胜数。品牌的打造与宣传,营销网络的建设、市场开发仍有很大的空间。

2、产业化程度低

果品分级、包装、营销、储藏运输等环节并没有出现专业队伍,收购商往往也靠个人经验对果品进行判断,缺乏科学依据,果品分级质量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检测。

四、缺乏精准市场定位,品种结构不合理

1、缺乏精准市场定位

云南葡萄最大的特色在于鲜食品种早熟优势,但许多地区仍在发展中晚熟品种,上市时间临近国内整体鲜食葡萄上市时间,云南鲜食葡萄整体效益偏低。

2、品种结构不合理

目前云南鲜食葡萄品种中,红地球葡萄占生产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早中熟品种夏黑等仅占整体种植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不到。未能充分发挥鲜食葡萄早熟这一独特优势。

五、缺乏优质的葡萄苗繁殖企业

云南种植红地球品种苗木许多来源于种植户自己繁育,夏黑品种大多来源于外地苗木。云南本土没有规范化、标准化的葡萄脱毒苗和抗性砧木嫁接苗生产企业。葡萄苗目前以扦插苗为主,嫁接苗基本以贝达作为砧木进行嫁接,但近年来贝达嫁接的部分品种“小脚”现象明显,容易发生缺铁症状。并没有出现结合云南部分地区干旱严重、部分地区雨水过多,土壤条件参差不齐的针对砧木品种。并且元谋等地区已发现线虫危害,缺乏适合云南地区的抗线虫砧木。缺乏专注于苗木繁育的企业,也较难开发云南本土特色品种与适合云南栽培的新品种。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葡萄 云南 鲜食 地区 品种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