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智慧农业

“互联网+蔬菜”模式助力农民走出滞销困境:一亩田你就吹吧!

2015-07-28 作者:佚名 来源:和讯/央广网 昕农评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第一篇】来源:和讯网

高海燕:五年内无人超越一亩田

对话本报记者 陈军君 窦滢滢

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到2014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再到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而近日商务部牵头20多个部委编制《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指导意见》,更是首个全面部署农村电子商务工作的文件……凡此种种,国家加速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力度可见一斑。

在此背景下,涉农电商蓬勃发展,据统计,目前涉农网站3万多家,涉农电商4000家左右。

在这4000家电商中,成立于2011年的农产品B2B交易平台一亩田有些特别:在最近一年内,该公司员工从50人飙升至3000人,其中80%的人力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并在全国建立了1200家产地办事处。一亩田集团副总裁兼一亩田集团研究院院长高海燕称,未来公司人员扩充,线下人力资源的配比仍将保持这一比例。

如此重视线下,高海燕表示,是基于一亩田对中国“三农”问题的深刻理解,“农业必须线下”。一亩田的目标并非止于一家农业电商,而是放眼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由此,一亩田制定了“先规模,后规则”、“先交易,后服务”的发展战略。

截至今年7月,一亩田已实现日交易额3亿元,每月增长率达30%,2015年全年将实现交易额1000亿元。【吹牛也就算了,都吹,但不能不考虑一下大家的智商吧?】

互联网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空间

中国经济时报:政府、互联网公司、资本都在研究、实践“互联网+农业”,一亩田对中国农业、对“互联网+农业”作何理解?

高海燕:很多人理解“互联网+农业”以技术改造为视角,但我们认为,互联网为中国农业提供了新空间、新思维和新平台。由此,此前农业的一些问题,在互联网的新空间下,会迎刃而解。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迎刃而解?

高海燕:传统农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生产分散。传统解决方式,用行政力量做土地集中,很难。

互联网带来农产品交易结构的变化,从而促使农业生产走向组织化,随之诞生一批“新农人”,他们对市场、对信息高度敏感,有高超的市场才能,成为农村新型带头人,由他们将土地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生产。

再看农产品标准及分级问题。单纯靠行政力量推动,再过20年也解决不了,必须借助“行政+市场”的力量。过去,市场没有发挥作用,因为太分散。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化,市场集中,而且消费者也产生了分化、分级,会倒逼农产品进行分级和标准化。

我们提出了“超级买家”概念,即商场超市去自营化采购,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采购,它们在互联网平台上结成了事实联盟,组成“超级买家”。巨大的采购量,使得采购标准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让其他生产者仿效。于是来自“超级买家”的采购标准就会慢慢演变成社会标准。农产品标准化及分级问题迎刃而解。

基于此,一亩田的战略是“先规模,后规则”。只有把碎片化的交易需求集中成规模化需求,才有议价能力;只有平台成为行业中绝对的超大规模平台,才能为中国农业建立规则,制定正能量的行业规则,推行正向的行业运作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怎样的“正向行业运作机制”?

高海燕:眼下农产品产业链问题是“肥了中间,亏了两边”,利润都被中间的经纪人赚了,农民收入微薄,消费者也没有获得真正的实惠。而“互联网+”,是一种新兴市场力量,将中间层从产业链中去除,让消费信息直达生产者,重新构建分配机制,实现利归两头,最终让农民增收,而这正是“三农”问题要解决的根本。

所以我们还有一个口号,“先交易,后服务”,将“一亩田”培育成用户形成交易习惯的平台,给用户带来切实的利益收入,进而提供增值、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产品。如日后可以提供农资团购服务等。

农业电商必须深刻理解“田间地头”

中国经济时报:在全国建立1200多个办事处,其职能何在?80%的人力资源配置在线下,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高海燕:做农业必须做线下,这是基于我们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和对“田间地头”的熟悉。农业经营者的电商化是不会自动生成的,需大力且持续的推动。大多数农民在听了我们的宣传后都是“听着激动,回去不动”;甚至有人听说我们免费服务,误以为是做传销的,因对互联网的陌生,他们无法理解互联网思维。想让农业经营者从认知互联网到习惯使用互联网,再到思维方式的转变,必须采取“盯人”战术,有专人做其辅导员、陪练员、教练员,手把手地教。

全国线下1200多个产地办事处的布局非常重要,它们服务于买家,与一亩田会员保持密切联系。互联网是场革命,办事处的人员就是这场互联网革命在农村的“播种机”。此外,办事处还有三大职能:原产地查证;代客看货;结算担保,如果出现纠纷,一亩田还将提供先行赔付保障服务。

中国经济时报:线下重人力布局,是一亩田与其他农业电商的明显区别吗?

高海燕:这只是显性差异,最大的差异其实是对中国“三农”问题的了解、理解。这是我们去往“田间地头”一线获取的,我们是“脚上沾满泥巴的电商平台”,不是“键盘狗”、“IT狗”。我们对公司员工培训时的要求是:“第一周学习一亩田,第二周忘掉一亩田”,心想中国现代农业,将中国农业而不是农业电商作为公司天花板。

五年内无人超越一亩田

中国经济时报:“忘掉一亩田”,心想中国现代农业,一亩田不是纯粹的商业机构?

高海燕:如何对农业传统产业链进行利益重组,改变传统利益格局是我们的思考方向,我们的线下布局莫不基于此。

可以断言,五年内不会有人超过一亩田。这其中,显性门槛是资本、用户、交易、产地、团队;而最难跨越的隐形门槛,是对“三农”问题的理解力,这是一亩田最大的资产。

中国经济时报:既然一亩田对“三农”问题有如此深刻的理解,那么,今年中央财政拨款20亿元专项资金发展中西部、革命老区农村电商,你觉得在基层,这笔钱应该怎么用?

高海燕:我的建议很简单:一、降资费,农民对资费高度敏感,话费一个月多两块钱都是大事;二、培训,培训农村电商人才;三、改善信息化环境,提高宽带入户、4G网络覆盖。发展农村电商,必须以农民的普遍应用为前提。

在我们的理解中,农民是有待培训的驾驶员,一亩田是高速公路,信息化是入口,三样齐备,现代农业前景广阔。

也因此,一亩田永远定位为平台,做信息中心、交易中心、交易服务中心、市场中心,推动行业流程变革。

中国经济时报:基于平台模式,一亩田未来是否会涉足互联网金融?

高海燕:供应方和需求方,在长期使用一亩田交易平台时,产生大量交易数据,一亩田把这个交易数据演变为信用资产,利用信用资产提供金融服务水到渠成,方向会是农村金融和B2B供应链金融。  

【第二篇】“互联网+蔬菜”模式助力农民走出滞销困境

央广网财经7月23日消息

近年来,农产品滞销事件频发,农民辛苦劳作收获的农产品却要烂在田里或是被倒掉,经媒体报道后令许多网友纷纷感叹:“为何卖不出去,我们这都吃不起?!”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亩田研究院高海燕院长表示,滞销最本质的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生产、销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生产方面信息短缺,种植户不知道市场的需求,盲目种植、跟风种植,导致产量暴增,供大于求,价格降低,销售也成了问题。销售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农民不知道把货卖到哪里。行情好的时候,会有采购商到地里收购,但是没有采购商过来,农民就没办法了,同时也存在有些采购商想找货但却不知道哪里有货的情况。

另外,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物流上体现也很明显。现在很多货车空跑,例如把石家庄的货拉到北京之后,不知道去哪找到货再拉回石家庄。

“互联网+蔬菜” 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越秀集团在汴岗镇种植胡萝卜1250亩,初期销售价格偏低,销售渠道狭窄。今年5月份,在县蔬菜生产技术服务中心的牵线搭桥下与一亩田集团合作,把胡萝卜销售信息经一亩田网站发布后,全国各地的收购商纷纷洽购,胡萝卜销售形势明显改善。不但畅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国内一线城市,而且远销到巴基斯坦、越南,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经一亩田集团销售,600多亩平均每亩比平时多卖150元左右,每亩产胡萝卜4吨,这样就多收入了36万多元。胡萝卜缨平时没人要,公司还得找工人清理出来,耗费人力、财力,在一亩田的帮助下,许昌市的一个畜牧养殖场收购了部分胡萝卜缨。

这是一亩田集团与扶沟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在电子商务从业者培训、农村“创客”扶持、农产品可追溯利息建设、精品蔬菜销售对接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一亩田扶沟产业带,并在扶沟试验“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销售模式,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掠影。

汴岗镇镇长高杰说:“一亩田开展以提升扶沟蔬菜电子商务水平为目标的县域合作,有力的解决了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实在在地增加农民收入,为我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5万斤西洋巴梨成功避免滞销厄运

7月21日,一亩田一线产地人员在山西平遥完成了15万斤西洋巴梨的大宗农产品对接,成功避免了一场滞销的发生。据悉,平遥,太谷,祁县,文水,这四地巴梨总年产量在40多万斤,其中平遥占比重80%,最大农户产量十万斤左右,亩产6000斤。

然而,由于市场信息闭塞,销路打不开,除自产自销一部分,全部靠代办收购,仅有部分太原、孝义部分采购商采购,采购量只有几千斤,去年的行情价在每斤1.6元左右。

目前正值收获季节,一亩田为农民及时联系北京某知名电商,预计采购30万斤左右,现采购量达到总量的近50%。由于销路已扩展至北京等一线城市,一亩田为农民牵线的产地收购价直线上涨至每斤2.5元左右,收购价同比提高了50%左右,帮助当地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

今年上半年一亩田解决滞销60余起

1月初,宜昌市长阳县高家堰镇青岩村柑橘滞销,村7组的组长李世权看到一亩田阿克苏办事处帮当地卖掉500吨苹果的新闻后,想通过互联网试试,辗转联系上一亩田驻宜昌办事处,向一亩田工作人员求助,通过在一亩田网站、手机客户端上发布信息,为100余吨柑橘找到下家。

2月初,河南新野大葱价格低迷,出现规模巨大的大葱滞销事件,一亩田成都办事处的员工杨倩迅速联络了河南新野的大葱供应商,并尝试打通河南新野和四川成都的大葱贸易线。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杨倩先后促成了16次跨省交易,解决河南新野卖出373吨滞销大葱。仅2月份和3月份,一亩田平台帮助河南滞销大葱卖出近3000吨。

3月25日,“玉米之乡”海南省东方市引起全社会关注。由于大面积甜玉米滞销,当地农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当地农户在农产品电商平台一亩田的帮助下,从26日开始,每天有60000斤甜玉米销往外地。

4月13日,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夹道村滞销大葱5000吨,滞销的信息很快就传递到一亩田陕西地区办事处,当日,一亩田员工张春元赶到现场并联系当地村委会,去地里了解大葱情况,14日上午,张春元通过一亩田联系到客户,首单订货50吨,同时,遍布全国的一亩田采购商网络发挥了作用,众多采购商源源不断地通过一亩田平台订购大葱。

6月,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兰梅塬村大量油桃成熟,由于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加上市场不景气,造成的四五百吨油桃滞销,价格被一压再压,果农们几乎都赔本了,忙活了一整年却没有收成。一亩田平台平均每分钟收到一位桃农求助,当即加派多路产地专员赶赴周至等产桃大县,尽最大努力缓解当地的滞销行情,据统计,一亩田平台6月份累计促成陕西当地油桃交易350万元。

7月3日,通过一亩田工作人员的多方努力,多家大型采购商的货车驶进位于渭河滩上的周至西瓜种植基地,完成了大规模、大批量集中收瓜。至此,一亩田产地人员历时6天、先后联系了100多位采购商后,陕西周至剩余的700多吨西瓜被全国各地采购商“一抢而空”,瓜农们借助一亩田农业电商平台出售的西瓜,占到全县总产量的70%。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liuhaiyan] 标签: 电商 海燕 滞销 互联网 中国经济时报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