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乡村建设

从古至今 从中到外驳斥“高产永恒论”

2015-06-14来源:农财网种业宝典公众号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从人类社会现实来看,我们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里。科学是不完美的,逻辑学也不完美,哲学更不完美......。不完美才需要科学发展,才需要哲学探索。从科技发展历史看,科学真理是相对和渐进的,绝非永恒;技术就更不永恒,更何况从属于产业技术的育种目标与实施条件,怎么可能是永恒的?

中国特有的官僚主义品种审定“指挥棒”和科技部主导的育种联合攻关,以及后续计划项目共同养育了“永恒论”这个不顾一切的口号。其特点是思维肤浅和缺乏理性。“永恒论”禁锢了人的创新思维,使育种者的智力资源投错了方向,陷入误区。而摆脱误区需要比进入误区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代价。如果政策方向再次失误,中国种业将为此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高产“永恒论”是农业科技政治化的产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路线当道,闭关锁国,粮食不够吃。一旦有人提出进口粮食,不仅外汇短缺,“洋奴哲学”的大帽子随时就扣你头上……。那时的唯一选择只好把粮食安全的重担压在农民身上。“农业学大寨”正是在国家急需粮食,又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粮食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自力更生措施。

“文革”中后期,全国“农业学大寨”。那时候计划经济越搞越糟,竟搞得农民吃不饱饭。于是各级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搞粮食生产。毕竟全国八九亿人的吃饭问题是政治斗争之外的头等大事。那时候,国家粮食安全重担压在农民身上,把农民压得很苦。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施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生产增长,大量进口化肥与农资市场化改革为农业生产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再后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渐把农业生产搞了上去。

粮食安全不是农民关心的事,也不是基层干部和科技人员能够谋划的事,但科技人员应理解政策变化,了解农业经济和产业发展趋势,才能做出理性判断,提出正确的咨询意见。

农业科技人员不能再以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理解粮食生产和安全,应心态平和地回归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层面,站在产业高度和农民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和利弊得失。政府官员在考虑粮食安全的时候,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顺应民意,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对农民来说,增加收入更重要。如果农民积极性不高,粮食安全是没有保障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耕作方式向现代耕作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农业生产经营越来越走向市场化和现代化,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政策要顺应历史潮流。如今,我国农业正面临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

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与国际市场融合,中国政府能够采取的粮食安全政策与调控措施将越来越有限,执行难度将越来越大,解决粮食安全绝不是简单的群众运动能够奏效,也不是“高产永恒论”就能解决问题。国家粮食安全须综合考虑农民利益、环境代价和城乡居民的承受力。还要考虑国际分工和进出口贸易等多方面因素,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我国食物安全服务。科技人员要顺应历史潮流,调整思路,做我们该做的事情。

农业一直是支持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产业。如今,各产业部门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和贡献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有足够财力反哺农业,但农业不应拖累国民经济后腿。中国政府已经朝这个方向努力并采取措施。这绝非少数人的过时口号所能涵盖的。

“永恒论”者需重新调研和理解我国粮食安全政策。错误的政策不但政府吃不消,城乡消费者和相关下游产业谁都承担不起,农民也不是获益者。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生产和贸易搞到一味强求高产和自给自足,忽视市场规律的支配作用,长期粮食安全是没有保障的。

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能力,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生产和调节收储、加工与贸易的能力还不足。我国农业已进入比以往只追求数量增长更困难的阶段,需要满足膳食营养平衡、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并重的新需求。幸好国家已采取措施,着眼于强化未来国内外农业生产、流通、贸易的市场经济环境建设,规划了长远的食物安全政策。这不是说几句话,更不是某项技术能够解决的事情,需要调整相关政策,完善有关制度。

科技人员要吸取教训。今后,一些专家教授如果还陶醉于高产“永恒论”或一粒种子、一个基因就怎么怎么样的时候,请务必三思!谁还会相信这些简单、片面和自恃清高的胡言乱语呢?


我国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贸易已进入市场经济轨道。以棉花为例,虽然普及了转基因技术,但受比较效益影响,生产却严重萎缩。高价格支持政策导致国内棉花质次价高,虽然库存积压,但下游企业却大量进口棉花。科技体制改革与转基因项目都没有挽救棉花产业滑坡的被动局面。其他大宗农产品也都面临下行压力,大豆、油菜籽和糖料产业面临的形势也大体如此。成本、质量与数量的矛盾空前尖锐,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压力。这不仅是品种,首先生产就出了问题,成本越来越高严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需要从政策、生产方式和科技支撑各个方面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宏观布局。而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更包括经济质量,必须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业资源、财政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总之,我们面对的局面十分严峻,也越来越复杂。

按照美国农业部的数据,这几年,中国每年玉米期末库存都在8000万吨上下,库存消费比高达40%,而美国这一库存消费比只有5%~7%。同样按美国农业部的统计口径,我国小麦期末库存6300万吨,库存消费比达50%,稻米库存消费比也在30%以上。这些数字表明我们的粮食经济运行背负着沉重包袱,降低了农业和下游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强大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基本满足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对玉米等谷物的需求,但缺少可持续性。压力来自玉米生产、收储各环节的高补贴、高成本和生态环境破坏,同时,又要保证农民增收。这些因素互相矛盾,降低了中国玉米和下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汲取其他大宗农产品不可持续发展的教训,防范和减少国内玉米库存积压、而企业却要进口国外玉米的被动局面。这很容易就会发生。美国能够以低成本、低库存和低代价从容面对市场经济。这不仅是资源优势,也是市场经济调节作用提高社会效率的结果。我们要研究和学习这其中的客观规律。

建立可持续的生产能力,必须通过市场机制降低过高的生产成本。这显然不是单靠技术就能实现的,还需要调整政策。在这过程里,科学技术须配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调整育种方向是措施之一。而且,仅仅育种还不够,耕作、管理、植保、农业机械等技术领域都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家玉米产业体系提出“一机两改一保障”的发展战略,以全程机械化为核心,带动品种改良和土壤改良,加强病虫害防控,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配合,提高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归纳了正确的方向与思路。

保护环境,农业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部分欧美国家进入有机农业发展阶段,我们目前还做不到,但至少不能为了过量生产粮食而过度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和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对此,农业科技人员应深入了解,不要空谈“永恒论”。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环境问题,但至少不要雪上加霜。


/焦海洋

今后农业生产,不能再一味靠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施用量。随着现代化进程,农业技术既要保证不减产,还要减少劳动和物化投入品的数量,任务很艰巨。如果减少投入还要增加生产,难度就更大。但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只是需要长期努力。不仅需要技术投入,更要有长远的政策投入。

现在,科研项目管理相当浮躁和目光短浅,管理部门不鼓励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却鼓动恶性竞争,这不是国家长远发展所需要的管理模式。佟先生的文章在当前刚刚开始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刻抛出“永恒论”,不合时宜,不利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也有悖于新一轮的农业调结构和转变增产方式。

为了农民和消费者利益,也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须面对现实,改变粮食安全战略。该进口就进口,该出口就出口,才能保护国内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消费者利益。这些不是空洞口号,农业科研人员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未来5-7年将是中国经济困难的转型时期,如果农业产业和种业的政策方向再次失误,我们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高产永恒论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