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种子管理局(站),有关单位及专家:
受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委托,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结合近年种子分子检测工作实践,在对小麦种子分子检测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拟订了农业行业标准《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普通小麦》。现向你单位征求意见,请于6月5日前通过下列形式之一反馈意见和建议:
1. 电子邮件:pangbinshuang1122@aliyun.com
2. 传 真:010-51503757
3.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板井村曙光花园中路9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097。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5年5月19日
农业行业标准《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普通小麦》(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为强化农作物种子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严厉打击品种套牌侵权等行为,依据我国种子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近年开展分子检测工作的实践,拟订了农业行业标准《主要农作物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标记检测 普通小麦》(征求意见稿)。
一、制定小麦品种SSR检测技术规范的必要性
近年来,品种未审先推、套牌侵权等违法问题较为突出,造成了种子市场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我国种业健康持续发展。这些行为的发生,归根结底还是品种真实性鉴定问题。品种真实性鉴定,过去采用形态法(小区种植鉴定)、蛋白质电泳方法等,由于区分能力十分有限,特别是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品种间差异越来越小,这些方法已完全不能满足准确、快速鉴定的需要。近几年实践证明,分子检测方法具有多态性强、检测周期短、数据可共享等优点,具备结果准确、通量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优势,是解决品种套牌侵权的有效手段,能够为种子市场监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保障种子监管工作依法顺利开展。
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种植范围广,消费面宽,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对国际小麦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目前,我国审定推广小麦品种有3千多个,品种区分国际上主要推行SSR、SNP两种分子标记检测技术。由于目前SSR检测技术较为成熟,具备普遍推行的条件。因此,制定小麦品种真实性SSR分子标记检测技术规范,从源头上保证品种的种子质量,发挥品种的应有作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起草过程
将分子检测技术作为技术规范在种子检验中推广应用,在国内外还是属于新生事物,需要进行系统的探索、研究和创新。自2009年起,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种子检验机构,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一是持续跟踪并积极吸收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国际种子贸易联盟(ISF)等国际组织的研究动态、制定的指南;二是收集了全国审定推广品种的标准样品,建立了小麦DNA指纹数据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库验证了引物并系统分析了已知品种等位基因信息;三是经历了长达4年的大量实践验证,对检测实践反映的参照样品、谱带评价、数据分析等影响结果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次的专题研讨;四是与我国已建立的种子标准体系、检验机构考核准则、监督抽查等规定相结合,使标准今后推广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这一系列工作的基础上起草了初稿。
三、几个主要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标准内容确定和结构表述。考虑到分子检测技术发展很快,ISF(2014)指出,分子标记系统和引物组合随着技术发展改变迅速,全球SNP标记技术发展较快,倾于试图快速替代SSR标记。尽管这次标准规范的是SSR检测技术,也充分考虑了SNP检测技术的通用性。除了规范性一般要素外,主要将规范性技术要素分为四大板块:一是将第4章规范为总则,主要明确真实性检测原理、检测模式、检测原则。二是按照分子检测特点增加第5章检测方案一章,明确按照国际上通用的“适于检测目的”的原则确定检测方案,择优选择引物、检测平台、样品、检测条件等影响检测精度和准确度的因素。三是将第6章仪器设备、第7章检测程序章节按照DNA提取、PCR扩增、电泳、数据分析进行排列,便于使用。四是将第8章结果计算与表示明确与真实性检测判定标准(指标)特性量值表述统一起来;将第9章结果报告与《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准则》的规定相一致。
(二)关于检测平台的推荐。作为推荐性标准,明确凡是只要适合检测目的,都可以选择使用。在电泳检测平台中,推荐了可供选用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平台、毛细管荧光电泳平台,同时明确规定出具检验报告应注明所使用的检测平台。
(三)关于品种真实性鉴定。一是确定的引物与已知品种等位基因信息切合我国实际。通过收集全国审定推广品种的标准样品然后建立小麦DNA指纹数据数据库,再通过数据库验证引物并系统分析了等位基因信息。二是提出区分真实性验证和真实性身份鉴定,并对这两种检测模式的检测目的、前提条件、所用引物、结果表示、检测风险等作了明确的规范,解决了长期的概念混淆问题。三是对与标准样品比较、与DNA指纹数据比对作了详细的规定,重点规范了毛细管检测、数据分析等内容,对检测实践中反映影响结果的诸多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标准起草小组
201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