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资源环境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环保理念

2015-05-18来源:全心全意公众号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环境问题古已有之,古代人对于环境保护有什么样的认识,在城市建设时采取过什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呢?

1环境问题古已有之

现代环境保护活动起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工业化革命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1972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

但实际上,环境问题古已有之,总体来说,在人类开始有目的的进行耕种和驯养动物起,环境问题便产生了,并随着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不断加强。黄河流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据记载,周代时这里森林茂盛、水草丰富、土地肥沃,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自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森林不断遭到大面积砍伐,水土流失日益加剧,黄河泥沙含量不断增加,宋代时就已达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更增加到70%,每遇暴雨时节,河水便冲决堤坝,泛滥成灾,由此可见生态环境在农业社会就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在中国,环境保护的理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古人对环境保护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是如何实践的呢。


图:曾经的黄河河道

2古代人的环保理念

面对这些生态破坏问题,古代人提出很多环保理念,从现代环境保护的视角看也不乏可取之处。

早在舜帝时期,官府中就有类似现今“环保部”的国家机构,根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记载,舜所设九部委中的“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围更大,辖区内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

而据《逸周书•大聚篇》记载,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大禹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类似于现代颁发的“环保法”。

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把保护环境问题被提到政治高度,提出“环保治国”的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提出,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把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记录在《田律》上。《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很多环保方面的规定如不得堵塞河道、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等,可知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3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而在古代城镇建设中,人们也非常重视环保理念的运用,特别是在水系规划上,往往都独具匠心,既方便利用,又不破坏原有的水系的生态性。


图:丽江水系示意图

古城丽江对水体的保护和利用堪称巧妙。丽江古城的水源来自于玉河水源头——黑龙潭,丽江人将玉水河在玉龙桥下一分为三,形成东河、中河和西河三条水系。中河是古老的自然水系,自北而东南,穿过整个古城,把古城自然分为东、西两城区。人工西河沿新华街入城,经四方街、光义街,在木府的东、南、西三面环流,尤如护城河一般,再一分为二出城。人工东河沿新义街入城,在小石桥处再一分为二出城。丽江人建城并没有阻塞住潺潺不绝的高山泉水,自然河道与人工河道的巧妙结合使丽江主街傍河、小巷临渠,显得无比清净而又充满生机。丽江人还利用城内西河水的高低落差,按时提降闸门,使河水漫过街道清洗污垢,称得上生态版“自动化环卫系统”。


图:从玉龙雪山上潺潺流下的玉水河


图:丽江城内随处可见的河道

除了利用自然水系,古代人在排水设施建设上也颇有环保理念。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赣州城区排水干道系统,是根据街道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采用明沟与暗渠相结合的方式建设的。因为两条沟的走向形似类似于篆体的“福”、“寿”二字,故名福寿沟,主沟总长达12.6公里,共有6个出水口,3个排入章江、3个排入贡江,并与城区池塘相串通,形成了古代赣州城内旁支横络、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对改善城区环境卫生、居住条件起了重要作用。这个系统同时组成了排水网络中容量很大的蓄水库,以调节暴雨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还可利用污水养鱼种菜。福寿沟至今还在赣州城市排水中发挥作用,惠泽后世。


图:赣州福寿沟与城墙示意


图:赣州福寿沟局部构造

4古代环保理念的现代诠释

从古代人的环保理念和实践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人环保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尊重自然规律,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这一观点其实与现代环境保护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谋而合,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古代更多指的是可供人类使用的动植物,现代转变为对能源的节约利用。同时,保护自然环境、不增加污染物的观念与现代“环境容量”理念也如出一辙,即某一环境区域对人的人类活动造成影响的最大容纳量,山林川泽如此,大气亦如此。

这些古代环保理念的形成也许是基于“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想,也许是基于生产能力有限条件下对自然较大程度的依赖,但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尊重自然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应当在现代环境保护中重视并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林颐.古代如何防治城市积水[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401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天人合一 古代城市建设 环保理念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