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新闻速递综合时讯

朱启臻: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2015-05-07来源:城乡规划网
分享到: 更多


以下内容出自中国农大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主任朱启臻在“中国乡村价值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上所做的报告——《美丽乡村建设的本质》

“美丽乡村这个题目是我们研究农村建设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以建设城市的思路来改造乡村,到底什么是美丽乡村?把农村的房屋改成楼房,它就美丽了吗?没有!我们保护村子的原始风貌,它就美丽了吗?也不美丽!”朱启臻指出,他所理解的美丽乡村是使乡村的应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乡村。那么,乡村具有哪些功能呢?

“首先是生产功能,要满足农业生产、乡村手工业的发展”,朱启臻指出,在乡村的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不许养猪、不许养鸡,怕影响卫生;有些则是村子建得离农民土地太远,没办法更重,“美丽乡村建设好了农业却荒废了,这还是乡村吗?”

第二是生态方面的功能。乡村本身就是自然生态功能的一部分,生产、生活和种植业能量的交换就在乡村,乡村不应该有垃圾,而当今很多乡村垃圾遍地,是因为我们在按照建设城市的思路来改造乡村,把城市病带到乡村里。

 第三是生活功能。乡村是养生、养老、养心的理想空间,健康的生活是和大自然的节拍相吻合的慢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木秋收、周而复始,这种生活才能养生、养老、养心。所以现在很多人在发现乡村这个功能后,就把乡村社区打造成“三养”社区。

第四是文化传承的功能。我们都说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把乡村拆了又重建,根还存在吗?

第五是教化功能。乡村社区具有天然的教化功能,例如乡村每家农户窗户是透明的,造就了村落的舆论监督、街亭巷议,在街亭巷议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分辨是非、善恶,这就起到了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教化作用。在乡村,这种教化是综合的文化熏陶,它渗透在习俗、信仰、道德、礼仪、价值观念等渗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并且这种教化是周期性的,不断地强化。但是用城市化的思维来看,让老百姓上单元楼,可不是简单的农家院变成了三居一厅,而是变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了邻里关系。朱教授觉得这不仅改变了农村的形态,更改变了社会结构,甚至消灭了一个文化。

朱启臻指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在于人。美丽新农村应该是能留住人(吸引人):农村有活力;提升人:发展有能力;教化人:和谐有动力,这样的一个乡村。如果我们建立的乡村,人们都不讲道理,像流氓分子一样,社会能和谐吗,这种乡村能叫美丽乡村吗?朱教授指出,物的新农村建设和人的新农村建设要齐头并进,要克服我们过去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同时朱启臻指出,建设“人的新农村”,难点在于培养有文化的人。什么是文化?朱教授认为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就叫做文化。文化不等于知识,也不等于能力,但文化一定包含修养,有文化的人一定是有修养的人。

 朱启臻还阐述了一个观点,农业劳动的过程对人的性情陶冶是非常有效的。劳动可以让人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劳动也可以培养人勤劳、节约、忍耐的品质等。所以现在很多有素质的家长将孩子送到租来的农场,让他从事农业劳动,劳动过程实现了孩子完整的培养,而不是学校片面的教学培养。

在关于城市化的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巧妙的用了两个字,“记”和“系”,美丽乡村建设要“记得住”与“系得住”乡愁,“记得住”:离开乡村的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乡土情怀);“系得住”:乡村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归属感),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落叶归根、乡贤群体得以存在的基础。

最后,朱启臻指出,从全国的范围来讲,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见物不见人,重形式轻内容,不能很好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对立等。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宝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朱启臻 美丽乡村 建设
您可能喜欢的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