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农事资讯热点话题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5-03-05 作者:佚名 来源:腾讯
分享到: 更多
   切换手机版

反腐倡廉称腐败触目惊心

少数干部乱作为 腐败问题触目惊心

原文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我们要直面问题,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不负人民重托。

事实2015年反腐:治本步伐料加速

历经“打大虎,大打虎”的战役性胜利后,中国下一步的反腐将确立什么新精神、有何新动作,受到外界关注。习近平曾指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于是,中国农历羊年春节前夕,密集“双开”省部级“老虎”;春节期间,“反腐相声”成为春晚重头戏、中纪委举报电话响不迭;春节刚过,贪官“忏悔录”上专栏……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认为,现实存在的腐败问题仍有“库存”,遏制新增腐败仍需努力,进入新常态后,反腐不仅要抓出腐败官员,也要推进制度化举措,以达到“治标”、“治本”同步推进。有分析指出,高压反腐为党中央、中纪委赢得了民众广泛的舆论支持,为治本赢得时间。2015年,在加大治标的同时,治本步伐预计将明显加快。

细观2015年伊始的反腐风暴,中央的对策愈发富有针对性,比如反腐风暴中,国有企业腐败现象渐渐暴露出来,2015年中央明显加大对国企的巡视力度。这也表明新常态下,中国反腐强化了问题导向,向纵深推进。(腾讯新闻综合中新社、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专家解读:2015年能否突破?值得关注

财经媒体人罗昌平: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了反腐败。说实话,目前的落马者基本还是地方大员与军队领域,尚无一例内阁成员涉入。2015年能否突破?值得关注!用政协委员崔永元的话说:中纪委今天公布一个,明天办一个,这是零售,军委一次公布十四个,这是批发,“我喜欢的方式是传销。”

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惩处

原文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一批腐败分子得到应有惩处。

专家解读:尽快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反腐确实有重大进展,但希望下一步更好地推进制度反腐,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反腐。例如,公众呼吁强烈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应该尽快推行;借鉴香港的经验,建立独立、统一的“廉政公署”;促进“双规”法治化;真正落实群众路线,保障言论自由,激励民间反腐。

专家解读:公开三公经费总额及细目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三公”经费得到有效控制。这一点有目共睹,下一步应尽快公开三公经费的总额及细目,以事实驳斥社会上流传的9000亿;进而,要落实公众和媒体的自由监督;进一步最大限度压缩三公经费。

经济增长GDP增长7%

经济增长预期7% 考虑了需要和可能

原文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增长6%左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能耗强度下降3.1%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事实2015年增长和通缩压力比较大

对于2015年中国GDP增速,经济界普遍预计2015年GDP增速目标将调至7%左右,CPI全年涨幅目标将设定为3%。此次中国将2015年GDP增长目标设在7%左右,将2015年CPI涨幅目标控制在3%左右,与外界预期基本一致。

分析认为,2015年为改革和转型的关键之年,经济发展不能只看速度,更要看重质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在达沃斯论坛上亦曾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则必须由中低端水平迈向中高端水平。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结构性改革。

不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非常疲弱,对于经济已经触底企稳并没有那么乐观,经济依然处于下行态势中,今年增长压力和通缩压力比较大。

2014年中国GDP增速目标设定为7.5%左右。实际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6364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CPI)预计控制在3.5%左右,实际2014年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腾讯新闻综合经济观察报、新华网、新京报等报道)

专家解读:7%意味着为改革腾出空间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今年设定7%作为增长目标的意义:1、降低维护高增长所付出的昂贵代价。2、为改革腾出空间。3、设定增长底线是为了确保市场投资和消费的意愿。

专家解读:7%的增速是能够达到的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速对于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是有必要的,尽管目前面临投资增长乏力、外需不足等问题,但中国经济在创业创新、升级转型、城镇化等方面均有巨大潜力,只要保持好的宏观调控政策、不断深化改革,7%的增速是能够达到的。

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

原文投资增长乏力,新的消费热点不多,国际市场没有大的起色,一些领域仍存在风险隐患。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事实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减税

目前实体经济领域负面预期弥漫,必须进行大规模的减税,提振信心,扭转市场预期。在表述上,今年的目标用了比较弹性的语言,突出“指导性”而非“指令性”。然而强调“新常态”并不等于就要“去GDP”。GDP这个经济指标从二战后开始用,到现在已经70多年。目前GDP还是衡量各国经济增长最合适的指标,虽然有很多问题,但经济学界依然没有找出更好、更可行的方式来替代GDP。联合国用“人类发展指数”作为衡量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这一指数虽然把健康、教育都包含在内,但人均GDP也是重要考核数据。(腾讯新闻综合)

专家解读:靠刺激不断加码没意义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从2014年第四季度指标来看,2015年实际经济增速应在6~7%之间,实现7%难度不小。不过7%已不是“硬指标”,更大意义在于引导社会预期,稳定信心。比7%能否实现更关键的是:靠什么实现?如果靠刺激不断加码,没意义。

专家解读: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总理报告也承认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人民群众对于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环境还存在不满,但强调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这儿的发展一词,不仅指増长,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的全面进步。

环境治理污染是民生之患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 要铁腕治理

原文“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总理指出,2015年国内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

专家解读:关键在于加大处罚力度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李克强总理提到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这些措施的实施关键在于加大处罚力度。

专家解读:环保是一项长期国策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环保及食品安全的问题,它是一项长期国策。目前政府设立各项指标,提出各种要求是对的。但是根源在哪里?最为根本问题就得全民有这种意识,就得让全民来参与。这是第一步。比如说,家庭垃圾分类,目前在国内许多地方都做不好,那么其他的环保问题能够做好吗?第二步才是设定指标体系及政府负责。

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

原文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江河湖海水污染、水污染源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行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做好环保税立法工作。我们一定要严格环境执法,对偷排偷放者出重拳,让其付出沉重的代价;对姑息纵容者严问责,使其受到应有的处罚。

专家解读:出台环境税法会起积极作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吕忠梅:环境税法的出台,对于提高污染者违法成本、减轻社会治理污染负担、筹集环境保护资金都会起到积极作用。当然,征税权是国家权力,关乎公民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万分慎重,尽管为环境保护征税目的正当,但也必须充分考虑税赋公平,统筹各种利益关系,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分步推进。

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

原文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推动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促进重点区域煤炭消费零增长。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

专家解读:加强对环保法有效实施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随着2014年新环保法的制定和实施,在环境领域里,不仅是立法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环保法有效实施问题。因为在我国法律中,环境保护法是比较健全的,但更重要的是有法不依的问题,不仅仅是企业和企业主体有法不依的问题,也是相关部门有法不依的问题。在环保领域,存在地方利益和国家利益冲突问题,使得环保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受到地方政府的一些阻碍,同时,也有一些无视法律法规的企业。通过有效强调法律法规的实施,能够使得法律法规的权威有效树立起来。

专家解读:环境保护问题是巨大欠帐

全国人大代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吕忠梅: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对于当今中国,我们面临的环境资源问题,既有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留下的巨大欠帐,也有中国还要继续发展必然带来的新问题。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律,即便是现在采取最严厉的措施、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生态环境的恢复也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应该也必须是积极、乐观而理性,遵循生态规律,持之以恒,既不要指望一蹴而就,也不能灰心丧气。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最先进的理念指引发展、以最坚定的决心调结构转方式、以最严格的措施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我们将生活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中,美丽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依法治国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法定职责必须为

原文制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公布省级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地方政府对应当放给市场和社会的权力,要彻底放、不截留,对上级下放的审批事项,要接得住、管得好。

专家解读:法不禁止即自由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徐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源自西谚,指公权力的行使必须经过法律授权。此法谚还有另一半,此次李总理没有讲,“法不禁止即自由”,指公民的行为没有法律禁止皆不违法。两句话放在一起,体现了法治的核心:限制公权,保障民权。

专家解读:是依法行政的核心要义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张鹏:“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这两条行政法学的基本原则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是依法行政的核心要义,也是克服政府乱作为、不作为的金科玉律。

专家解读: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

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田文昌:“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权不可任性。”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是对公权力限制和规范的重要原则,是对“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原则的具体化,也是监督和防止公权力滥用的标尺。反映出国家领导人的法治思维方式,进一步体现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在化。

坚持依宪施政 依法行政

原文宪法是我们根本的活动准则,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专家解读:一切行为必须依法有据

京都律师事务所主任田文昌:强调“依宪施政,依法行政”,不得法外设权。一切行为必须依法有据,坚持依法用权,是对法治框架的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更重要的是,一再提到对违法、违规的公权力行为要坚决追究!必须纠正!并一再提到公众的监督。这些提法体现出依法行政的坚决态度。是历年来最为明确、具体的施政原则。期待在新的一年里,迅速出台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措施,尤其是要加速司法改革的步伐。只有司法改革真正得到实现,才能确保依法行政的落实。同时,才能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序化发展。更重要的是,才能在改革进程中让每一个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感受到一种受到法律保护的安全感!从而才能消除顾虑,放心大胆地去奋力向前!

户籍城镇放宽户口迁移

实施户籍改革 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原文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

事实多地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

今年2月4日,安徽省、江苏省等62个城市(镇)及2个建制镇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试点的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探索建立行政管理创新和行政成本降低的新型管理模式;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案》还披露了部分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例如大连市,试点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人均成本为11万元,其中政府将承担40%,企业承担32%,个人承担28%。北京市通州区外来常住人口市民化成本约为10万元/人。(腾讯新闻综合)

专家解读:实际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克强总理谈到如何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户口迁移。这个涉及到上世纪50年代出台的户口条例如何进一步实施的问题。在如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问题,这些年虽然有一些举措,但实际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将户籍捆绑在入学、医疗等捆绑,就需要改革。如何让每个公民从户籍制度改革中都得到实惠,中国政府需要拿出实际行动来。

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根本途径

原文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专家解读:要使得进城人口稳得住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冯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城镇化是激活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要通过城镇化的办法,使得进城人口稳得住,安居乐业创业。要让农村人口减少下来,同时培育新时代的新农民,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由于一系列城镇化改革措施跟不上,9亿劳动力资源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在城乡之间飘忽,不利于发挥他们的作用,这其中有巨大的人力资源空间,有巨大的潜力。

28省份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

原文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实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同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两年增长10%以上。

专家解读:成绩巨大但还得继续努力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傅蔚冈:就近入学政策,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成绩巨大,但是还得继续努力,中国有着将近6000万留守儿童群体,要让这部分人家庭团聚,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随父母在居住地就近入学,而不是像去年开始在北京等地实行那样的“教育控人”。

民生改善计生面临改革?

报告未再提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原文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

事实中国已掉入超低生育率陷阱

有证据表明,中国已掉入超低生育率陷阱。从未来看今日,中国人口问题的新特征是人口亏损、人口风险、人口衰弱、人口负债等问题接踵而至,而产生这些问题的总根源就在于持续多年、不可阻挡的生育独子化和人口少子化趋势。这次两会上,有官员认为,要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生育就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生育率最终处于替代水平或之上才是维持民族繁衍的必要前提。从当前及今后的人口走势看,即使完全放开也难以避免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每年出生人口的雪崩式滑坡。(腾讯新闻综合)

专家解读:人口政策今年仍会有改革

《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并提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那么2014年是第一步,2015年应该是“逐步”的第二步了。而这次李总理也提出“推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说明人口政策今年仍然会有“改革”。希望尽快出台具体的“改革”措施,希望这种“改革”的步伐要大一点。

专家解读:人口政策需要大的逆转

经济学家、哈佛大学助理教授黄文政:去年的报告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今年只提到“计划生育管理”以及健康服务等,表述的变化可能表明政府的谨慎和态度微妙改变。人口政策需要大的逆转,但这将会是中央的一个重大决定,不会草率出台。

将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

原文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专家解读:政府对房产业态度发生变化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政府对于房地产业的态度在发生微妙变化,提出用稳定房产稳需求、稳经济,用“支持促进”代替了“调控”,表明稳增长的背景下,房地产业还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支柱产业的作用。但房地产是否能回稳,还要看老百姓购买意愿和能力。总体来看2015年的房地产业形势,还是平稳前行,真正进入白银时代。

专家解读:有利于住房市场的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保障性住房采取货币化方式及把严重过剩存量住房收购为保障性住房。这些政策推出是有利于住房市场的稳定。但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先得立法,对存量住房收购及保障性住住房货币化分配用制度来清楚界定,否则地方政府官员就容易借现在的制度不健全而为自己谋利,或进行利益输送。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专家解读:居民住房消费如何来稳定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不错,住房消费是绝大多数居民消费最为重要的容。但问题是中国居民的住房消费如何来界定。因为,在现行的国家统计局的报表中,中国住房从来就不是消费,而是投资,如果这样,中国居民住房消费如何来稳定?

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

原文要不失时机加快价格改革。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下放一批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定价权。扩大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健全节能环保价格政策。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全面实行居民阶梯价格制度。

事实今年还将再分两批放开多项价格

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改革能源、交通、环保等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放开与居民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绝大部分专业服务价格。2015年新年伊始,国家发改委宣布放开24项商品和服务价格,从铁路运输到民航客运,从房地产经纪到小区停车,改革速度令人吃惊。据介绍,今年内中国还将再分两批放开多项价格,其中和民生密切相关的药品价格、医疗服务价格、电力输配价格等都在改革之列。(腾讯新闻综合)

专家解读:价格改革不能是涨价

财经媒体人谭翊飞:价格改革搞了十多年,但是一直搞不下去,原因是总是担心推高了物价,导致通货膨胀。现在物价下跌,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不怕通胀却担心通缩。因此,中央政府在这个节点推进价格改革。可是,价格改革不能是涨价,水气煤电都涨很多轮。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

原文人民生活有新的改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6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事实收入分配改革在地方层面正加速推进

观察可见,收入分配改革在地方层面正加速推进。近期,四川、广东等地出台了“地方版”收入分配改革实施意见,均提出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据最新统计,2015年来,已有北京、天津、湖南、海南、西藏、广东等多个地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

专家解读: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对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独家点评,我们需要把更多精力投向改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正,这也是我一贯主张。但我们改善收入分配主要只能采取增量策略,通过提高增量中劳动收入所占比例来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不能对存量大动干戈而冒引发社会震荡风险。“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大多数时候并不对立,而是统一,要防止人为将两者对立起来。

居民医保补贴每人每年320元提至380

原文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专家解读:我们的医保不是真正的医保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医保方面,我们还存在认识的误区。虽然我们参保率提高到95%以上,但是我们的医保不是真正的医保。医保有三个层面涵义,第一,覆盖的人群,我们现在达到了。第二,报销的内容,现在能报的很有限。第三,报销比例,现在自付比例平均超过50%。如果认为老百姓有医保了,看病问题就解决了,那是错误的认识。

简政放权作为改革重头戏

继续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作为改革的重头戏

原文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评比达标表彰项目29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149项,再次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大幅缩减核准范围。

事实一些省份的权力清单减掉了近七成

2014年,在40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有21次提及简政放权,一些省份的权力清单减掉了近七成。李克强原本给本届政府定的目标是,最迟在2017年年初,将政府目前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再减少三分之一。简政放权让外界看到,中国潜藏的市场活力一旦被激发,将会带来多么大的变化。2014年全年,全国新增登记企业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有统计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商事制度改革后,中国每天新增登记注册企业达到了1万家。(腾讯新闻综合)

专家解读:简政放权卓有成效

北大法学院教授湛中乐: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本届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目标提前实现,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三分之一的目标提前实现,说明本届政府在2014年在加速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方面是卓有成效的。

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目标提前实现

原文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全面深化改革系列重点任务启动实施,本届政府减少1/3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提前实现。

专家解读:提出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表示:本次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这为未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将会大力推动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树立了一种样板,提供了一种典型案例。如果未来能够把“第三方评价机制”与智库研究、调研和评价相结合,将会更有利于政府的具体施政。

专家解读:中国经济基本完成三大转型

学者吴稼祥这样评价“三大新常态下的政府工作”:李克强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最突出的成就,是基本完成了中国经济的三大转型,实现了三大新常态:1,发展动力,从政府主导型转向民间主导型,2,厂商主体,从官工官商转向民工民商,3,市场机制:从癌肿(官府消费膨胀)偏瘫(弱势群体消费疲软)转向平衡健康型。

工作回顾准求高质高效

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

原文国内生产总值6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4%。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粮食产量1.21万亿斤。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51.2%。能耗强度下降4.8%,为近年最大降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出境旅游超1亿人次。

事实追求高质高效的GDP质量

媒体梳理发现,2014年,2014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4%,这一增速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各地GDP增速亦普遍放缓,今年初,31省份亮出今年GDP预期目标,其中29个省份均明确下调了GDP增长目标。上海则干脆取消了GDP目标,只提出了“经济平稳增长”。只有西藏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然而,在弱化GDP数据的同时,追求高质高效的GDP质量正在成为施政热点。在过去一年,GDP的“含金量”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逐步发生着变化。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6%,继续提升,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3个百分点。(腾讯新闻综合)

专家解读:要客观评价中国经济下行

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尽管7.4%是近年来年经济增速的最低,但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增速依然是中国最好。我们要客观评价,中国经济虽然下行,但在世界范围内依然风景这边独好。我们要继续保持定力,保持信心。

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

原文支持民生的力度加强,去年用于民生比例达70%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又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740万套,基本建成511万套。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出9.97%14.1%,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20%以上。

专家解读:成绩单是实实在在的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克强总理说的成绩单如减贫1千多万,安置就业1千多万,这是实实在在的,是值得肯定的成绩。定向调控,定向降准减税,减政放权,确实有成效,每年新增创业几百万个企业。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关注智农361公众号,了解更多农事资讯

手机长按二维码识别

[责任编辑:zhangxuqin] 标签:

友情链接

微信分享